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雷澤縣

鎖定
雷澤縣,因近古雷澤而名,在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彭樓鎮、胡集鎮一帶。上古帝堯都成陽,西周為郕國都城,秦置成陽縣,隋改名雷澤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於成陽縣舊址置雷澤縣。據《金史·地理志》載:貞元二年(1154年)雷澤降為鎮。
菏澤乃伏羲桑梓,堯舜故里。2017年,經過多年努力發掘,最終認定秦、漢、晉、南北朝之成陽故城,即隋、唐、宋雷澤故城,南牆長1475米,北牆長1457米,東牆長690米,西牆長700米,周長4327米,面積達1036000平方米。
中文名
雷澤縣
別    名
成陽故城
行政區類別
濟陰、曹州、興仁府
地理位置
山東省菏澤市
著名景點
帝堯陵
雷夏澤

雷澤縣歷史記載

雷澤縣 雷澤縣
雷澤又稱雷夏澤,最早見於《尚書·禹貢》:“雷夏即澤,雍、沮會同。”
《地理志》曰:“在濟陰城陽縣西北。”
《括地誌》曰:“雷夏澤在濮州雷澤縣郭外西北,雍、沮二水在雷澤西北平地也。”
《史記.五帝本紀》曰:“舜耕歷山,漁雷澤。”漢代始設成陽縣,晉代改名為城陽,隋代更名為雷澤縣。”

雷澤縣歷史沿革

上古曰成,五帝時代曰平陽,帝堯都成陽;西周文王第七子叔武封此為成國,稱成陽。春秋成國亡,複稱平陽,為魏國東境重鎮。秦代為成陽縣(待考),屬東郡。
西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置成陽侯國,在今山東菏澤市牡丹區、鄄城一帶。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為縣,兗州濟陰郡(定陶國)。東漢為兗州濟陰郡成陽縣。
晉代成陽改名為城陽縣。北齊廢城陽縣。
隋文帝於成陽故城復置縣,因地近雷澤(今菏澤市東北接鄄城縣),曰雷澤縣。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雷澤縣屬河南道。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雷澤縣改屬濮州
宋朝(960年--1127年),屬京東路濮州雷澤縣。
金朝,屬山東西路濮州雷澤縣。貞元二年(1154年)雷澤降為鎮。從此不再設雷澤縣。

雷澤縣歷史遺蹟

雷澤縣雷澤寺

雷澤寺雷澤古寺應建於隋朝隋煬帝年間,當初為治理黃河氾濫、京杭大運河免受黃河水衝襲所建。隋朝後,六朝皇室則把雷澤古寺作為鎮災、鎮邪之寶,加持修繕。1855年之後,由於黃河改道、20多年水患,雷澤古寺被掩埋地下。2008年4月以來,菏澤市鄄城縣胡集鎮黨委政府為弘揚傳統文化,決心恢復重建雷澤古寺,打造雷澤古寺風景區。另外,山東省考古工作者日前在胡集鎮轄區內初步探明古成陽城城牆走向,從而確定成陽城就在胡集鎮境內,並證實堯帝陵遺址就在菏澤市鄄城縣。胡集鎮也將進一步開發堯帝文化旅遊產業。

雷澤縣堯王寺

1999年在堯王寺村發現明代曹州太守範希正立堯王寺碑一塊,碑文記述了明代重修堯王寺寺廟的經過。2004年在堯王寺村新發現堯妃中山夫人墓碑殘碑一塊,上面字跡清晰。
2007年5月,市文物部門對成陽古城遺址探測有重大突破,初步確定胡集鎮地下即為成陽古城遺址。《呂氏春秋》載:"堯葬谷林"。1935年黃河決口,已毀。陵前現有明嘉靖二十四年 (1545年)八月濮州知州薛孟書"祭文"碑和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 淄州知州繆潤紱書"帝堯陶唐氏墓"碑各一塊。碑前有享殿、東西朝房、東西更衣亭、大門、牌坊、聖母殿等建築。院內另有石碑數塊及清末所植古柏246棵。陵南500米有堯母慶都陵,西350米有堯妃中山夫人墓及祠,陵南靠黃河金堤,北臨箕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