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雷台漢墓

鎖定
雷台漢墓,位於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北關中路272號,約建於東漢晚期,因出土國寶級文物馬踏飛燕聞名。 [1]  [7] 
雷台漢墓為大型磚石墓葬,兩座墓葬均建於夯土築成的土台(雷台)下。1號墓為夫妻合葬墓,規格較高。其墓門向東,由長斜坡墓道、甬道前室(附左、右耳室)、中室(附右耳室)、後室組成。有正寢便殿,便殿是正寢的附屬建築。 [3]  墓門上方有磚雕門闕一座,墓室總長19.34米,條磚砌築,覆鬥頂,藻井方磚繪大型蓮花圖案。2號墓形制與1號墓相似,只是規模不及,且無耳室。 [1] 
1983年,被公佈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200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雷台漢墓
地理位置
甘肅省武威市
所處時代
東漢晚期
佔地面積
124000 m²
保護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9:00至17:00,展廳每週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文物編號
5-0187-2-043

雷台漢墓歷史沿革

雷台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為前涼(301─375年)國王張茂所築靈鈞台,因在10米高的夯土堆上建有明代天順年間的雷祖觀而得名。
雷台漢墓約建於東漢晚期,據馬俑胸前銘文記載,此係“守張掖長張君”之墓,約在186—219年之間。
1969年,武威當地農民在挖戰備地道時,在雷台下發現了一座東漢晚期的大型磚室墓。[3]
1983年,被公佈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3]  [7] 
武威雷台 武威雷台

雷台漢墓遺址特色

雷台漢墓為大型磚石墓葬,兩座墓葬均建於夯土築成的土台(雷台)下。
1號墓為夫妻合葬墓,規格較高。其墓門向東,由長斜坡墓道、甬道、前室(附左、右耳室)、中室(附右耳室)、後室組成。有正寢便殿,便殿是正寢的附屬建築。 [3]  墓門上方有磚雕門闕一座,墓室總長19.34米,條磚砌築,覆鬥頂,藻井方磚繪大型蓮花圖案。2號墓形制與1號墓相似,只是規模不及1號墓,且無耳室。 [1] 
雷台漢墓內景

雷台漢墓文物遺存

雷台漢墓綜述

雷台漢墓出土有金、銀、銅、鐵、玉、骨、漆、石、陶等文物230多件,古錢幣3萬餘枚。其中銅器127件(部分有銘文),鑄造最為精緻的是銅車馬儀仗隊,儀仗俑99件,而工藝水平最高的是一匹銅奔馬 [1] 

雷台漢墓銅奔馬

武威雷台漢墓出土的銅奔馬 武威雷台漢墓出土的銅奔馬
銅奔馬,又稱“馬踏飛燕”,高34.5釐米,長40.5釐米,後腿右足踩一飛鳥,三足騰空,長尾翹舉,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武威雷台漢墓,收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銅奔馬,一蹄着燕,三足凌空,昂首舉尾,呈飛奔狀。體型矯健,氣韻生動,神形兼備,是現實和想象的完美結合。把奔馬的一足擺在了一隻飛燕身上,讓飛燕探首回顧,收足展翅,彷彿是凌空奔馳的駿馬超過了流星般急翔的飛燕。使人感到風馳電掣,瞬間千里的動感,“天馬行空”,勢不可當的氣勢。創作者奇妙而和諧地排除了地面和空間障礙,解決了造型藝術中重量和速度、想象和現實之間的矛盾,同時又科學地達到了平衡穩定的效果,完美地塑造了一個凌空飛馳的奔馬形象。
1971年9月,郭沫若先生陪同柬埔寨王國民族團結政府賓努首相在甘肅省博物館參觀時發現銅奔馬,稱其為“馬踏飛燕”。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5年,武威市將“馬踏飛燕”定為象徵武威騰飛的城標;1986年,定為國寶級文物 [1]  [4]  [10] 

雷台漢墓漢代古井

漢代古井 漢代古井
古井,位於雷台東南角,距墓道入口2米處,貫穿了整個夯土層,與墓道相鄰,一直修到古墓中。古井深12.8米,是用典型的漢代古薄磚砌成。底部以“人字形”方式砌成,在我國考古中也不多見。據考證這口古井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才逐漸乾涸。
這是一口用磚堆砌而成的井,磚與磚之間沒有使用任何粘合材料,井壁的磚大部分已經嚴重風化,只有井底的部分壁磚仍保存良好。經過測繪,工作人員發現它並不是一口垂直的井,開口處直徑0.95米,井底直徑0.86米,而井中部的直徑達1.15米,古井整體呈腰鼓狀。 [3] 

雷台漢墓錯金鐵鏡

雷台漢墓出土的這枚錯金鐵鏡具體的鑄造地與來源已不可考,但從以上墓葬考古資料與文獻記載來看,此墓之所以以錯金鐵鏡隨葬,就在於比起銅鏡,這種錯金的鐵鏡在當時可能更加珍貴,是一種身份的象徵。這枚錯金鐵鏡因其精美絕倫的錯金裝飾、又兼是漢末貴族奢華生活的代表而倍受這位張姓將軍的珍愛,乃至死後隨葬於墓中。陳炳應先生經過研究後認為雷台漢墓出土的這枚鐵鏡應定名“變形四葉八鳳連弧雲紋鏡”、 [11] 
出土鐵鏡 出土鐵鏡 [11]
鐵鏡,圓形,鏡體扁平。直徑21釐米。半圓形鈕,因鏽蝕,鈕圓而不規則。出土時在鏡的正、背兩面發現有殘存的絲織物痕跡,應是鏡囊殘留。鐵鏡鏡體鏽蝕嚴重,一部分鏡體因腐蝕體脱落而導致紋飾缺失,同時還存在着局部鏽體層狀膨脹而將紋飾覆蓋。經 X光透視後,發現此鏡背部通體錯以華美的錯金紋飾,整個紋飾以剪紙狀對稱分佈,疏密相宜。鏡的中心是一個突起的半圓形鏡鈕,周圍錯有一圈連續鋸齒紋,鈕座四周以微弧狀方形紋作飾,弧方形紋四角各向外延伸有四片較大的、內部填以多組變異雲紋的柿蒂形葉飾,其葉尖端綿延伸至鏡緣,使整個鏡背均勻的分成四區。每區內各有兩隻呈對稱狀展翅欲飛的鳳鳥,鳳鳥高冠喙吻相對。在相對的鳳鳥高冠中各有1字,為漢代常見的“長宜子孫”四字。鏡的外緣飾有連貫的十六個內向連弧紋,連弧飽滿,內部滿飾繁縟靈動的變異雲紋。
錯金,是一種有着極好裝飾效果的工藝,其充分利用了金屬自身的不同色澤來達到裝飾的目的。方法是在作範時,先是在器物的胎壁上鑄出或鏨刻紋飾凹槽,然後在凹槽內填入金絲,使兩者結合牢固,再用錯石將器物表面加以錯磨,使之光滑平整,這樣華美的紋樣就顯現出來。雷台漢墓出土的這枚鐵鏡雖鏽蝕嚴重,但通過 X光透視,使我們得以清晰地窺見鐵鏡上原飾有的繁縟而精美的錯金花紋。其中部分錯金花紋雖細如毫髮,但在 X光下仍清晰可辨,充分反映了漢代嫺熟而精湛的錯金技藝。 [11] 

雷台漢墓主要展覽

遊客在武威市雷台漢文化博物館參觀 遊客在武威市雷台漢文化博物館參觀
武威雷台漢文化博物館是一座集文物保護、展示、徵集、考古、收藏、研究、教育於一體,充分展示武威漢代歷史文化的專題博物館。 [9] 
館內設有《天馬西來——雷台漢文化陳列》和《涼州詞陳列展覽》兩個展覽。 [12] 
《天馬西來—雷台漢文化陳列》共展出雷台漢墓及武威兩漢時期各類珍貴文物260件,展覽依託雷台漢墓出土的文物,結合漢代文化發展背景,進一步解讀武威天馬文化和漢文化。《涼州詞陳列展覽》立足於《涼州詞》發展源流,以新媒體、場景、互動項目等現代科技手段,從四個方面展示涼州詩詞文化和武威歷史文化。 [12] 

雷台漢墓歷史文化

  • 雷台
雷台 雷台
雷台,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為前涼(301年─375年)國王張茂所築靈鈞台。因建有明天順年間的雷台觀而得名“雷台”,數百年來香火不絕。
據馬俑胸前銘文記載,雷台漢墓系“守張掖長張君”之墓,約在186—219年之間。 [3]  [5] 

雷台漢墓文物保護

武威雷台漢墓外景一角 武威雷台漢墓外景一角
1983年,雷台漢墓被公佈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2001年6月25日,雷台漢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20年9月,雷台漢墓墓室內部搶險加固工程已完成。 [6] 

雷台漢墓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雷台漢墓位於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北關中路257號。
開放時間
每週二至週日9:00—17:00(16:40後停止入館),每週一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 [8] 
開放範圍
1.雷台漢文化博物館露天部分;
2.雷台漢墓(雷台一號漢墓);
3.《涼州詞》專題陳列館。
門票價格
45元 /人
交通信息
在武威市內乘武威公交1、2、6、7、9、101路公交到達。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