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雷公連

(中藥名)

鎖定
雷公連,中藥名。為天南星科植物雷公連Amydrium sinense (Engl.)H.Li的全株。我國特有,分佈於西南及湖北、湖南、廣西等地。具有舒筋活絡,祛瘀止痛之功效。常用於風濕麻木,心絞痛,骨折,跌打損傷。
中文名
雷公連
拉丁學名
Amydrium sinense (Engl.) H. Li [6]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澤瀉目
天南星科
雷公連屬
雷公連
分佈區域
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

雷公連別名

大醫藥、大軟筋藤、九龍上調、野紅苕、青藤、下山虎、雷公藥、風濕藥

雷公連入藥部位

全株。

雷公連性味

味辛、微苦,性涼。

雷公連歸經

歸肝、腎經。

雷公連功效

舒筋活絡,祛瘀止痛。

雷公連主治

風濕麻木,心絞痛,骨折,跌打損傷。

雷公連相關配伍

1、治心絞痛:雷公連末一錢,兑淘米水服。(《貴州民間藥物》)
2、治骨折:雷公連搗爛拌酒糟炒熱,先將骨折處復位,再包上藥。(《貴州民間藥物》)

雷公連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雷公連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切片曬乾。

雷公連形態特徵

雷公連線稿圖 雷公連線稿圖 [7]
附生藤本,莖較細弱,粗3-5毫米,借肉質氣生根緊貼於樹幹上,節間長3-5釐米。葉柄上面具槽,基部擴大,長8-15釐米,上部有長約1釐米的關節,葉柄鞘達關節,撕裂狀脱落;葉片革質,表面亮綠色,背面黃綠色,干時恆為黑褐色(背面較淡),鐮狀披針形,全緣,鋭尖,基部寬楔形至近圓形,長13-23釐米,寬5-8釐米,不等側,常一側為另一側寬的2倍;中肋表面平坦,背面隆起,側脈極多數,與中肋成30度鋭角斜伸,然後弧形上升,至邊緣連接,細脈網狀,干時均較明顯。花序柄淡綠色,長5.5釐米。佛焰苞肉質,蕾時綠色,席捲為紡錘形,上端漸尖,長7釐米,中部粗2.2釐米,盛花時展開成短舟狀,近卵圓形,長8-9釐米,人為展平寬11.5釐米,黃綠色至黃色。肉穗花序具長0.5-1釐米的梗,倒卵形,向基部變狹,先端鈍圓,長約4釐米,粗1.8釐米。花兩性。子房頂部五至六邊形,寬5毫米,長4毫米,柱頭無柄,多少下凹,近圓形,干時微凸,1室,胚珠2,近橫生,生側膜胎座的中下部;花絲基部寬,長4毫米,驟狹為長1.2毫米的線形藥隔;藥室長圓形,長3毫米,外露或否,從頂部外向縱裂。漿果綠色,成熟黃色、紅色,味臭,種子1-2枚,棕褐色,倒卵狀腎形,長約2毫米,腹面扁平。花期6-7月,果期7-11月。

雷公連生長環境

附生於常綠闊葉林中樹幹上或石崖上。我國特有,分佈於西南及湖北、湖南、廣西等地。

雷公連現代應用

臨牀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冠心病心絞痛和慢性風濕病麻木等。

雷公連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全株:味辛、微苦、性涼。有去瘀生新、鎮痛的功能。用於骨折、跌打、心絞痛。” [1-5] 
參考資料
  • 1.    冉先德.《中華藥海》: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
  •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編.《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3.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
  • 4.    李採蘭.《貴州民間藥物》:貴州人民出版社,1965年
  • 5.    楊衞平、夏同珩.《新編中草藥圖譜及經典配方 5》:貴州科技出版社,2014年
  • 6.    雷公連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13]
  • 7.    雷公連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