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雷公炮炙十七法

鎖定
明代繆希雍在《炮炙大法》將炮製方法分為十七種,名曰“雷公炮炙十七法”。十七種方法為:炮、爁、煿、炙、煨、炒、煅、煉、制、度、飛、伏、鎊、摋、㬠、曝、露。此分類方法因歷史變遷,其內涵現已很難準確表達,卻反映了明以前中藥炮製概貌。
中文名
雷公炮炙十七法
分類者
明代繆希雍
出    自
《炮炙大法》
類    型
炮製方法
相關解釋
雷公炮炙十七法 雷公炮炙十七法
1.炮,即將藥物埋於灰火中,“炮”到焦黑。《五十二病方》的炮雞是將雞裹草塗泥後將雞燒熟,是“裹物燒”,直至炮生為熟。現代的“炮”即用炒法,將藥物炒至微黑,如炮姜,或以高温砂炒至發“炮”,去砂取藥,如炮甲珠等。
2.爁,《淮南子·覽冥訓》:“火爁焱而不滅。”《集韻》:“火焚也。”是對藥物進行焚燒、烘烤之意。如《局方》:“骨碎補,爁去毛。”
3.煿,《玉篇》:爆,落也,灼也,熱也。《説文》:灼也,暴聲。《廣韻》:迫於火也。徐鉉曰:火裂也。是以火燒物,使之乾燥爆裂。
4.炙,本法有幾種釋義。《五十二病方》之“炙蠶卵”及“炙梓葉”,是將藥物置於近火處烤黃。張仲景用的炙阿膠同於“炒”、“羊脂炙”等是指塗輔料後再炒。《局方》的“炙”與“炒”區別不明顯,如該書中“炒香”與“炙香”即無區別。現已基本統一,“炙”即藥物加液體輔料後,用文火炒幹,或邊炒邊加液體輔料,繼續以文火炒幹。
5.煨,陶弘景謂煨為“糖灰炮”,即將藥物埋在尚有餘燼的灰火中緩慢令熟的意思。現代醫學已廣泛採用面裹煨、濕紙裹煨等,是在原法基礎上的發展。
6.炒,漢代以前“炒”法少見,多為“熬”法,只是使用的工具有所不同,但均是置藥於火上,使至達到所需的程度。雷斅時代已有麩皮炒、米炒、酥炒、酒炒等加輔料炒法,宋代《局方》中記述的炒法更多,現代炒法已成為炮製操作中的一項主要方法。
7.煅,將藥物在火上煅燒的方法。多應用於礦物藥與貝殼類藥物的炮製,如雲母、礬石的“燒”,張仲景的“煉”鐘乳石,實際上都是煅。有些藥物的煅常與淬相結合,以利於溶解和粉碎。 [1] 
8.煉,將藥物長時間的用火燒製,其含義比較廣泛,如煉丹、煉蜜等。
黃精 黃精
9.制,為制其藥物的偏性,使之就犯的泛稱。通過制,能改變某些固有的性能。漢代即已應用姜制厚朴、蜜制烏頭、酒制大黃、酥制皂莢等,可見制的方法較多,並隨輔料、用量、温度、操作方法等不同而變化,常對不同藥物作不同的處理。
10.度,指度量物體大、小、長、短。《五十二病方》中某些藥物是以長度來計量的。如黃芩長三寸。杞本(地骨皮)長尺,大如指。隨着歷史的發展,後來逐步改用重量來計量。
11.飛,指“研飛”或“水飛”,部分藥物為了達到極細的目的,常將其研為細末,置水中研磨,漂取其浮於水面的極細粉末備用。如水飛硃砂、水飛爐甘石等。而“飛丹煉石”的“飛”,則是指煉丹過程中的昇華過程。
12.伏,一般指的是“伏火”,即藥物按一定程序於火中處理,經過一定的時間,在相應温度下達到一定的要求。藥物不同,伏火的要求不同,如伏龍肝,是指灶下黃土經長時間持續加熱而成,其中氧化物較多,呈弱鹼性,已非一般黃土。
13.鎊,是利用一種多刃的刀具,將堅韌的藥物刮削成極薄的片,以利調劑和製劑,如鎊檀香、羚羊角等,現代多用其他工具代替。
14.摋,打擊之意,使藥物破碎。
15.曬,即曬。如白居易詩中有:“其西曬藥台”的記載。
16.曝,是制在強烈的陽光下曝曬。
17.露,指藥物不加遮蓋地日夜間暴露之,即所謂“日曬夜露”。如露烏賊骨。
仙靈脾 仙靈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