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雲陽仙

鎖定
雲陽仙又名雲陽山, 雲陽仙位於茶陵縣城西2.5km,為茶陵縣境內最高峯,是茶陵縣主要風景區。為湘東名山,它的雄姿秀色,僅次於南嶽衡山,並且每年7月去南嶽進香的香客有先到雲陽山雲陽山朝拜的習慣,所以雲陽山又有“小南嶽”之稱。雲陽山山體起伏連綿,主要有7座高峯,植被完整。雲陽山的南麓,呈現出明顯的峯叢窪地型岩溶地貌,峯叢間有具典型性的溶蝕漏斗,窪地中有豎井,地下有集中滲透通道,暗河發育龐大。有景色奇好的溶洞羣。雲陽山的人文景觀主要為寺院廟觀,山腳、山腰、山頂都有分佈。雲陽山的植被主要由人工栽植的松林構成,覆蓋率高,保存完整。有古南嶽之稱。雲陽歷史 茶陵縣城西5公里處的洣水河畔有一森林公園---雲陽山。雲陽山丹崖翠壁如屏,飛瀑流泉迭見,秀峯幽洞紛呈,集秀、幽、險、奇於一身,素有“小南嶽”,“亞衡山”之謂。 雲陽山因黃帝之子少昊雲陽氏始封於此二得名,是炎帝神龍氏的封地。神龍在雲陽一帶“教民種五穀”“嘗百草”、嘗茶種茶,留下了祈豐台、茶主茶林的大量遺蹟。 史料記載 《湖南通志·封建志》記載“遠溯上世,則王者亦常都之。” 《史略循蜚》“榆罔名參廬,居空桑,蚩尤逐之。黃帝殺蚩尤,乃封參廬於路。注:今茶陵露水鄉有露嶺初蓋封於此。” 《帝王世記》記載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於長沙。” 《路史》“崩藏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所謂天子墓者。”
中文名
雲陽仙
主要景點
紫薇峯 雲陽仙張良試劍

雲陽仙雲陽山主要景點

雲陽仙紫薇峯

位於雲陽山西山北部,海撥865米。峯頂石林立,千姿百態。其中仙人石尤為奇特。石高約2米,立於峯南側的瀑布旁,宛若仙人觀瀑老君巖位於峯北側,高約10米,巨巖危立,中有一石窟。傳説太上老君在此肉身成仙,遊客十分好奇,常以針刺其肌膚,判斷是否“肉身”,老君不耐其苦,遂關閉石門,唯留一隙。從此,人們能入外窟。登頂遠眺,這裏不僅是觀景佳處,也是理想的觀日台。

雲陽仙雲陽仙

雲陽仙系佛、道合一的宗教場所。位於紫峯東腋的峯峽環抱之中,古人稱之為“可以避世,可以隱居”的神仙福地。宋代著名文學家黃庭堅、元代茶陵藉狀元李祁、明代史部主事劉應峯、清代狀元肖錦忠、晚清兩廣總督譚鍾麟等歷代名人所留題詠甚多。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也慕名前來控幽攬勝。

雲陽仙張良試劍

雲陽仙左後側,有一斷裂的巨石,高3米,長4米,似被人揮劍居中劈開。刻有“張良試劍”4個正楷大字。據傳張良曾隨赤松子隱此讀書鑄劍。劉邦特上山請張良出山,共圖大業,張以劍未鑄劍劈石,岩石被劈成兩半,遂隨劉出山。

雲陽仙五雷池

相傳古時,雲陽山下常遭旱災,神農命雨師赤松子求雨,屢次求雨,卻未下一點雨。後來,發現掌管這一帶布雨的龍躲進巖縫睡懶覺。赤松子大怒,使五雷法,將神龍鎖在巖縫中,命其向外吐水。這股水匯入山溪,灌溉山下的土地。

雲陽仙觀音巖

雲陽仙后的五雷池西側有一高13米,寬7米的自然石窟。窟門上窄下闊,似向側拉開的幃幕,內置觀音石像,故名觀音巖。窟頂,石巖倒懸;右側崖壁斷層形成一個寬約1.5米的平台上,上枕一約3-4噸重的巨石,巨石的三分之一懸空,使人感到有隨時滾下來的危險,但千百年來穩如磐石。

雲陽仙雲陽諸洞

雲陽山麓溶洞很多。已見諸史志的有秦人、玉華、真仙、麻葉諸洞。南麓有秦人三洞,今下洞可入。洞中鐘乳石遍佈,堪稱奇觀。入洞猶入大廳,“廳”高3至4米,闊10餘米,左有溪流潺潺而過,離洞13米處,石乳倒縣,狀若蓮花倒垂,又似牛肝馬肺,當地人稱之為“牛肝馬肺”,下有鍾乳上突,列為廊、柱。西麓的平水鄉水源村溶猶多。當地人稱“水源仙洞九十九。”其中麻葉洞自徐霞客考查,揭開其神秘的面紗後,名播遐邇。

雲陽仙相關詩詞

雲陽仙遊雲陽山寺

宋·黃庭堅
空餘叔子兩青碑,無復山翁白接籬。
卧對江流思往事,行串雲嶺扣柴扉。
松風半入烹茶鼎,月鳥常啼掛月枝。
見説北歸應有日,道人先做鹿門期。

雲陽仙雲陽山

明·林廷玉①
野寺黃花滿徑妍,一尊清對夕陽前。
偶然遇景消閒性,忽漫逢僧話夙緣。
雲陽釀起山背雨,風來吹散樹頭煙。
修靈望遠清都隔,不覺秋風兩鬢邊。
①林廷玉:明弘治十五年至正德元年任茶陵知州。

雲陽仙基本介紹

登雲陽山遠望,整個縣城如在青山環抱之中,晴天時在藍天白雲輝映下,青出如黛,風光明麗;陰雨有霧時,山影飄渺迷離,有如霧中浮島。雲陽山從山腳起有一條人工開鑿的山路盤旋而上,路面寬約3m,可達山頂。
雲陽山地貌多樣,林木繁茂。方圓七十餘里,層峯蟠巒、丹崖翠壁、奇巖異石、深澗奇洞、飛瀑鳴泉,隨處可見,構成一道道千姿百態的景觀。
雲陽山集秀、幽、雄、奇、險之美於一山,多姿多彩,引人入勝。
這裏,有紫微疊翠之秀潤雄渾,有云陽仙之幽深靈異,有老君巖之神奇,有靈龜谷之峻險,還有羅漢洞峽谷之“世外桃源”仙境,彩虹瀑布之浪漫……一道道蓊鬱葱蘢的森林景觀,向人們呈現出“草木滋繁、鳥獸相呼、自然馴狎”的生態和諧樂園。
雲陽山文化源遠流長。古籍的記載,文人的詠歎和民間傳説,使雲陽山的峯、巖、洞、泉、瀑都飄盈着濃濃的文化氣息。自然與人文相融,使雲陽山水更加靈動,更具魅力
雲陽山有云陽仙、紫雲寺、赤松山(神農故封)、天鵝 湖等四大景區 處景點,有樟木衝,汲秀園、半山亭、旺水溝等三個遊樂、休閒景區,有云陽廣場綜合景區一個。已初步開發、開放雲
陽仙、紫雲寺、赤松山(神農故封)等三大景區個景點。
雲陽山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時換景變,豐富多彩。春賞杜鵑、夏觀雲海、秋看日出、冬賞雪景,賞心悦目。
雲陽山聳立在一望平疇之中,顯得格外巍峨挺拔。山上林木蓊鬱葱蘢,“ 草木滋繁,鳥獸相呼,自然相狎”①。它的東麓卻是地勢乎緩的河谷平原和丘岡地,洣水匯沔水、歐水、文水、茶水,穿過雲陽洪山廟峽谷,北去攸縣、衡東,匯入湘江。古代貫穿茶陵東西、南北的兩條驛道分別從東麓、北麓近山而過。自古以來,這塊丘盆地經濟比較發達,人口比較稠密。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南宋紹定四年(1231),先後在這裏的洣水北岸、南岸築金州城、茶陵城為縣(州)城池,其中茶陵城至今仍是縣城所在地。
由於雲陽山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的特殊性,因此自古引人注目。
史前的先民首先看中了這塊土地。這裏為先民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間,山下可以“種五穀”、圈養牲畜,山中可以狩獵,還可以嘗百草、採藥。無疑是首選的棲息地,位於東麓的獨嶺坳大溪文化遺址就是一個例證。在這處遺址,經考古發現了距今6000多年的人類文明遺存。遺存有陶罐盛裝的稻粒和魚、獸骨及石
器等生產工具,留下了人類社會從狩獵文化向農耕文化過渡時期的痕跡。
佛道兩家看中了雲陽山的幽深、清靜。山下田疇相連、村舍相望。 世外清境與“人間”近在尺咫,有山下“人間” 為依託生活有保障。因為佛徒道眾雖然看破紅塵,但還得食人間煙火,雲陽山正是他們既“可以避世,可以隱居”的福地,又是有生活來源的“寶地”。
文人墨客、達官貴人欣賞雲陽山的峯巖之美、林泉之幽。這裏,近鄰縣城,卻遠離塵囂,“世外桃源”與“人間煙火”相通。這正是他們排遣奔競中的鬱悶、發思古之幽情的理想遊憩地。
雲陽山與人類文明活動密切相關,源遠流長,積藴了深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成為湘東文化名山。北宋官修地理總志《元豐九域志·古蹟》即有云陽山的記載。此外,《史略循蜚》、《水經注》、《漢學堂叢書》、《漢唐地理類鈔》、《皇甫記》、明《一統志》、《湖南通志》等古籍關於雲陽山的記載更為詳細。這些記載主要是關於雲陽山為“雲陽氏故封”、“神農故封”、“古南嶽”等三個方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