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雲南提督

鎖定
雲南提督,全稱雲南提督總兵官,武官從一品,順治十八年置,駐永昌。康熙元年徙大理府。所屬有鎮、協、營、汛各級,節制雲南省臨沅、鶴麗、普洱開化昭通、騰越六鎮總兵,直接統轄提標左中右三營,兼轄楚雄協,武定、大理城守等營,是雲南省最高武官。
中文名
雲南提督
全    稱
雲南提督總兵官

雲南提督清初首設

順治十六年(1659年),隨着李定國和南明王朝的敗退,清政府基本控制了雲南,平西王吳三桂駐鎮,組建雲南綠營兵。隨着雲貴總督、雲南巡撫建制的完善,順治十八年(1661年)九月,清政府始設雲南提督,以雲南臨元廣西鎮總兵官張勇為首任雲南提督,駐地永昌府。雲南提督全稱雲南提督總兵官,節制臨沅、鶴麗、普洱、開化、昭通、騰越六鎮總兵。作為一省最高武官,雲南提督下設中、左、右三營,轄馬戰兵900名、步戰兵2100名、守兵900名。雲南提督的設置,標誌着清初雲南綠營兵制基本形成。 [1] 

雲南提督維護邊疆穩定

永曆帝被從緬甸帶回雲南處死後,原駐防於雲南邊陲重鎮永昌(今保山)的雲南提督標兵被調移到大理,與駐鎮昆明的雲貴總督、雲南巡撫遙相呼應,形成控制雲南的兩大核心。大理背靠蒼山,東臨洱海,北有上關,南有下關,構成了天然的防禦體系,自南詔國起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吳三桂叛亂後,康熙帝調湖廣提督桑峨為雲南提督。隨着雲南總督、巡撫、提督的重新任命,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最終形成了雲南提督統屬下綠營兵三標、七鎮、六協、七營的建制。
咸豐六年(1856年),杜文秀率領農民起義軍攻佔大理,將雲南提督府改為元帥府。杜文秀對元帥府的原有建築進行改擴建,以中軸線縱向延伸佈局,從東依次為大門、二門(牌坊)、大堂(議事廳)、白虎堂。西南角建有杜文秀書房、宿舍和侍衞住房,白虎堂後面打造成花園。同治十一年(1872年)杜文秀被鎮壓後,元帥府被恢復為雲南提督府衙門,並於光緒元年(1875年)修復甬道、大門及兩轅門。 [1] 
250年間,先後有50多任提督在雲南提督府處理軍務,肩負起維護清政府在雲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統治的主要職責,是領導‘改土歸流’的主要軍事力量。“諒山抗法”“馬嘉理事件”等重要歷史事件均在此指揮處理。 [1] 
大理古城南門附近,有一座外觀古樸的城樓,樓上掛着一塊寫有“文獻名邦”四個字的匾額。題寫匾額的人,便是曾任雲南提督的偏圖。偏圖出身貧寒,很早就在陝西從軍,成為征伐雲南的總兵。偏圖出征時是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年後,康熙突然想起久居雲南的偏圖,便召見偏圖,想給他換一個地方任職。偏圖告訴康熙,他認為大理是一個風花雪月之地,人傑地靈,自然風貌也美。康熙聽了很感興趣,於是偏圖請求康熙賜字,康熙賜了“文獻名邦”四個字,偏圖將其親筆寫下。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