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雲中郡故城

鎖定
雲中郡故城,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古城村西,周長約8千米,是戰國至隋唐時期遺址。 [5] 
雲中郡故城呈不規則狀,牆體夯築,東、西、北三面城牆破壞嚴重,唯南城牆存留較完整。考古發現城牆夯土中含有戰國至西漢時期陶片,外層夯土還夾雜北朝遺物。城內地表散佈的陶片瓦研大都是漢魏北朝遺物。雲中郡故城歷時900餘年,是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地區建立時間較早、規模較大的城址之一。 [6] 
2013年3月,雲中郡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雲中郡故城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古城村西
所處時代
戰國至隋唐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068-1-068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雲中郡故城歷史沿革

據《資治通鑑》記載,雲中郡故城始築於戰國時期,趙烈侯十九年(前390年)趙國君主趙武侯所築,當時的雲中城是趙國北部地區的政治、軍事重地。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趙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年),變俗胡服,習射騎,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三郡。雲中城為雲中郡治,成為雲中郡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 [2-3]  [6]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實行郡縣制,在全國設三十六郡,包括雲中郡,領雲中、武泉二縣。漢代,雲中城發展到了鼎盛時期,雲中郡成為當時北方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 [2-3] 
雲中郡故城漢代銅燈 雲中郡故城漢代銅燈
東漢時期,雲中郡逐漸被興起的拓跋鮮卑部統治,成為北魏早期的政治活動中心。 [2-3] 
隋朝時,因避楊忠之諱,將雲中改為雲內。唐朝時,原瀚海都護府徙治雲中城,更名為雲中都護府。後來雲中都護府改為單于大都護府。唐開元二年(714年),單于大都護府徙治定襄(和林格爾縣土城子古城)。 [2-3]  [7] 
1956年,在雲中郡故城城外西南方的什爾登村清理了兩座西漢閔氏壁畫墓。 [3]  [7] 
1988年4月,考古人員在雲中郡故城遺址西門外約50米處一堆古代陶器殘片中,發現印有“雲中”二字的陶罐底部殘塊。 [2]  [5] 
1996年5月,考古人員在雲中郡故城遺址西門外採集到一批戰國時期的刀幣和布幣。 [2]  [7] 

雲中郡故城遺址特點

綜述
雲中郡故城城垣周長約8千米,呈不規則狀,牆體夯築,東、西、北三面城牆破壞嚴重,唯南城牆存留較完整。南牆長1920米,殘高4.5米,寬6.5米,夯層厚8~12釐米。城內西南隅建有一座子城,加築了東、北兩面牆,西、南商牆仍利用外城牆。雲中郡故城中心的古建築台基,被當地人稱為“鐘鼓樓”。 [2]  1956年,在雲中郡故城城外西南方的什爾登村清理了兩座西漢閼氏壁畫墓。 [3]  [5]  [6] 
西漢閼氏壁畫墓
古墓封高4米半,直徑約50米,斷面上未發現夯築層次。墓室全用磚砌成。墓磚長32釐米,寬16釐米,厚5釐米,一種為素面,另一種一面印有繩紋,即通稱之“劉秀磚”。墓寶正南北向,平面略作橫廾字形,墓道在北,可分墓道、前西耳室、前室、前東側一室、前東側二室、中西耳室、中室、中東二室及後室九部。自墓道口至後室南壁長13.45米,前西耳寶西壁至前東側二室東壁13.24米,中西耳室內西壁至中東耳室東壁寬6.98米,前室高3.17米。墓室券頂砌法有二:一為四面起券穹廬式,用於前、中、後室及側室;另一為兩面起券的船篷式,用於耳室及墓門。墓底鋪地磚作人字形。清理時發現封陽磚早已拆除,並在基墓道外填土中發現有殘碎器物,證實墓已被盜。墓底低於地表3米多。 [4] 
中室及其東西兩耳室壁上均繪有壁畫,為此墓之最大特色。壁畫均着色,形象生動,並有隸書題字。後室之券門外兩側即中室之北壁繪有人物三,東側繪二人,一人作佇立狀,另一人捧物以侍,二人之中題“閔氏從奴”四字;西側畫紅衣侍女一人,手捧高足盤,中盛食物,旁署“閔氏從婢”四字。 [4] 

雲中郡故城文物遺存

綜述
雲中郡故城的北魏石佛造像 雲中郡故城的北魏石佛造像
雲中郡故城地表散落着陶片瓦礫,大部分為漢代、北朝時期的遺物,地下還有戰國、秦漢時期的遺物。城中心有一座高大土丘,為古代建築台基,周圍仍可見建築構件和磚瓦殘塊。這裏出土的北魏蓮花紋瓦當、“萬歲富貴”瓦當等,現藏於托克托博物館。雲中郡故城出土了刻有北魏年號的鎏金銅佛造像、銅佛造像、石佛造像,説明北魏早期這裏建有宮殿等大型建築及進行佛事活動的場所。雲中郡故城西南隅有石柱礎、磚瓦等北朝遺物。 [2]  [6] 
陶器
雲中郡故城西門外發現的漢代“雲中”殘陶 雲中郡故城西門外發現的漢代“雲中”殘陶
1988年4月,考古人員在雲中郡故城遺址西門外約50米處一堆古代陶器殘片中,發現印有“雲中”二字的陶罐底部殘塊。“雲中”二字為戳印陰文隸書,字跡清晰,渾厚古樸,字體結構嚴謹、遒勁有力,兩字通高2.3釐米、寬1.5釐米。 [2]  [5] 
瓦當
雲中郡故城出土東南漢墓的樹木獸面紋瓦當,直徑18釐米、厚1釐米,外廓寬而扁平並加工磨光。瓦當面中央飾以直徑6釐米的中心圓,圓圈內有規矩紋。外廓和中心圓之間飾樹木獸面紋,中間為樹木,樹兩側飾獸面紋,獸面的眉、眼、鼻、嘴俱全。據考證,樹木獸面紋瓦當是戰國時期趙國吸收了齊國與燕國的瓦當圖案和題材,將兩種圖案揉在一起,成為趙國獨特的瓦當圖案。 [2] 
雲中郡故城出土秦代捲雲紋半瓦當,底邊長18釐米,底邊至頂端高10釐米。瓦當面中央飾半個中心圓,圓內飾以規矩紋。瓦當面分為兩組,每組飾羊角狀捲雲紋。雲中郡故城遺址出土的秦代圓形捲雲紋瓦當,直徑16釐米,瓦當面飾以捲雲紋、規矩紋、小三角形紋。 [2] 
雲中郡故城的漢代鳳鳥紋瓦當 雲中郡故城的漢代鳳鳥紋瓦當
雲中郡故城出土於漢代鳳鳥紋瓦當,內飾一週弦紋,邊廓與弦紋之間飾鋸齒紋。瓦當面中間飾一隻體態輕盈的鳳鳥,鳳鳥昂首,頸與腿修長,頸部羽毛橫着排列,散尾高揚,展翅欲飛。 [2] 
雲中郡故城出土的漢代“千秋萬歲”瓦當,無邊廓,外周飾弦紋。中心圓內飾輪輻紋,“千秋萬歲”四個字只佔了瓦當面的二分之一。四字之間飾以樹紋,“歲”字左下方有云紋。文字瓦當古樸厚實,瓦當面扁平,其風格、字體、圖案應為漢代早期瓦當。 [2] 
雲中郡故城的北魏蓮花化生童子瓦當 雲中郡故城的北魏蓮花化生童子瓦當
雲中郡故城出土蓮花化生童子瓦當,蓮瓣短肥、厚實,花瓣凸起,瓣尖向下翻卷,飽滿而清晰。蓮花紋中間飾浮雕半身童子像。童子頭上結蝶式髻,慈眉善目,鼻樑高挺,面露微笑,大耳垂肩。頸部有項飾,雙手持華繩狀。瓦當整體佈局合理。 [2] 
刀幣和布幣
1996年5月,考古人員在雲中郡故城西門外採集到一批戰國時期的刀幣和布幣。完整和較完整的刀幣有144枚,尖足布幣有13枚。這些戰國貨幣為窖藏,出土時錢幣排列有序,周圍包着一層黃沙土,上面扣着陶罐。有關專家分析,錢幣窖藏兩千多年,能夠較完整的保存下來,有賴於這層黃沙土的保護。 [2]  [7] 
雲中郡故城出土的刀幣為趙刀和燕刀。趙刀主要有“邯鄲”“白化”兩種,還有看不清文字的小刀。趙刀刃部為鈍首,刀體輕薄。其中“邯鄲”刀的刀身、刀把較寬,直柄,環孔呈橄欖形。面文鑄“甘丹”,即邯鄲,背文不清。“白化”刀面平直略有弧度,刀把正背面各有兩道縱紋,刀把比“邯鄲”刀窄,直柄,橢圓形環;燕刀分圓折刀和罄折刀兩種,圓折刀弧背圓折,曲刃,尖首內曲,刀身較寬,窄把圓環。錢面模鑄“司”字外筆圓折而不垂,內筆平直成短橫。圓折刀背面均鑄有文字和符號。罄折刀呈罄形,刀身及柄比圓折刀小,錢面模鑄“司”字。 [2] 
雲中郡故城的戰國“阜”字布幣 雲中郡故城的戰國“阜”字布幣
雲中郡故城出土的布幣皆為平首、聳肩、方檔、尖足。按照錢幣文字可分為“晉陽”布、“邪山”布、“大陰”布、“藺”字布、“邯鄲”布、“阜”字布等。 [2] 

雲中郡故城研究價值

雲中郡故城遺址地處黃河故道,附近有豐富的製陶原料粘土,加之充足的水源,具備大批量生產陶器的條件。在這裏發現的“雲中”殘陶等漢代陶器殘片,為研究漢代雲中地區的歷史、地理、製陶業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2] 

雲中郡故城保護措施

2013年5月,雲中郡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雲中郡故城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雲中郡故城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古城村西。
交通信息
自駕:自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雲中郡故城,路程約56千米,用時約58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