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雪鵐

鎖定
雪鵐是雀形目燕雀科雪鵐屬鳥類, [5]  又稱雪雀、路邊雀。 [5]  雄性冬羽的耳羽、中央冠紋慄黃色;背肩部黑色,羽緣灰黃色;腰和短的尾上覆羽為白色,有時沾黃;最長的尾上覆羽黑色,羽緣栗色;初級飛羽和內側次級飛羽黑色,內側次級飛羽外緣栗色,初級飛羽外緣灰色;翅上覆羽黑色,大、覆羽尖端白色,小覆羽黑色;3對中央尾羽黑色,外側3對尾羽白色,羽端具褐色紋;下體白色,胸側慄黃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雌性冬羽的上體棕褐色,具黑褐色縱紋;內側飛羽綴棕黃色寬羽緣;下體白色,胸側淡栗色。虹膜黑褐色;嘴黃色或黃褐色,尖端黑色;腳黑色。 [6] 
雪鵐繁殖於北極區苦原凍土帶及海岸陡崖,越冬南遷至大約北線50度。在中國越冬於新疆天山、阿爾泰山、內蒙古東部及黑龍江北部,偶見於河北。 [7]  多棲息於低山區和丘陵地帶的開闊區,有時也見於平原地區,喜在路旁未全被雪覆蓋的草叢中或在公路旁活動。 [5]  冬季羣棲,一般不與其他鳥類混羣。 [7]  以雜草種子、昆蟲為食。 [5]  繁殖期5-8月。窩卵4-7枚,孵化期14天。雛鳥晚成性,留巢期14天。 [8] 
雪鵐屬冬候鳥,對農林有益。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2023年6月26日發佈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9-10] 
中文名
雪鵐
拉丁學名
Plectrophenax nivalis
別    名
雪雀、路邊雀
外文名
Snow Bunting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雀科
雪鵐屬
雪鵐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鳴禽亞目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4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3] 

雪鵐形態特徵

雪鵐
雪鵐(15張)
雪鵐雄鳥夏羽整個頭、頸、腰、尾上覆羽和翅上覆羽等上體及頦、喉、胸至尾下覆羽等整個下體概為白色。初級飛羽基部、內側次級飛羽和外側尾羽亦為白色,背、肩黑色具窄的白色羽緣,初級飛羽尖端,外側次級飛羽尖端、三級飛羽和3對中央尾羽亦為黑色,3對外側尾羽白色具窄的黑色尖端。冬羽和夏羽大致相似,但額、頭頂至枕以及耳覆羽後緣具寬的慄黃色或淡栗色羽緣和尖端,因而使該部位呈慄黃色或淡栗色。有的眼先、頰和後頸亦沾慄黃色和淡栗色;背、肩黑色具沙栗色或灰沾黃色羽緣,在背形成黑條紋(在秋季新換的冬羽背、肩部黑色常被寬的沙栗色羽緣所蓋,到第二年春季當沙栗色羽緣全部被磨損以後才完全顯露出黑色),腰、短的尾上覆羽和整個下體白色,胸部有時綴栗色。長的尾上覆羽黑色具寬的栗色羽緣,3對中央尾羽黑色,羽緣灰色,外側3對尾羽白色具窄的黑褐色尖端。兩翅同夏羽,除內側三級飛羽,小翼羽和翅尖為黑色外概為白色,內側三級飛羽具寬的慄褐色羽緣。 [2] 
雌鳥和雄鳥冬羽相似,額、頭頂至枕慄褐色,頭側慄白色混雜,耳羽、眼先、頰栗色或慄褐色,後頸棕灰色或為皮黃白色具小的赭褐色條紋。背、肩灰黑色,羽緣沙黃色,腰和短的尾上覆羽白色有時微沾黃色。長的尾上覆羽黑褐色有寬的灰棕色羽緣,中央3對尾羽黑褐色,外側3對尾羽白色。初級飛羽黑褐色,次級飛羽白色,尖端黑色。下體污白色或近白色,上胸左右兩側各有一塊慄黃色斑並向胸中央延伸,有時形成一條隱約可見的連接的胸帶。 [2] 
虹膜褐色,嘴雄鳥夏季黑色,冬季黃色,尖端黑色;雌鳥夏季黑褐色,冬季黃色,尖端黑色。腳黑色。 [2] 
大小量度:體重♂35-45克,♀32-41克;體長♂155-185毫米,♀145-180毫米;嘴峯♂9-12毫米,♀9-12毫米;翅♂100-116毫米,♀100-110毫米;尾♂55-75毫米,♀58-70毫米;跗蹠♂19-22毫米,♀20-22毫米。(注:♂雄性;♀雌性)(北方亞種) [2] 

雪鵐棲息環境

棲息於海岸、河岸、山邊懸崖、苔原和岩石地上等開闊的地方和裸露的高山、河谷,遷徙期間和冬季則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灌叢草地,有時也進入到村屯附近路邊活動。 [2] 

雪鵐生活習性

越冬南遷至大約北緯50°。在中國為冬候鳥,每年11月遷來中國越冬,翌年2-3月遷走。繁殖期間多成對或單獨活動,非繁殖期常成10多隻至20餘隻的小羣,偶爾也集成上百隻的大羣,冬季羣棲但一般不與其他種類混羣。活動在地上或岩石上,常慢步調為快步疾走但也作並足跳行。未在取食羣中的鳥作蛙跳式前行。性大膽,不甚怕人,常常人快到眼前才買走,飛不多遠又落在地上繼續邊走邊覓食。羣鳥升空作波狀起伏的炫耀舞姿飛行然後突然降至地面。 [2] 
主要以草子等野生植物種子為食,也吃穀粒、燕麥等農作物種子。 [2] 

雪鵐分佈範圍

原產地:奧地利、巴哈馬、白俄羅斯、比利時、百慕大、保加利亞、加拿大、中國、捷克、丹麥、愛沙尼亞、法羅羣島、芬蘭、法國、德國、格陵蘭、匈牙利、冰島、愛爾蘭、意大利、日本、哈薩克斯坦、韓國、拉脱維亞、立陶宛、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聖皮埃爾和密克隆、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斯瓦爾巴和揚馬延、瑞典、瑞士、特克斯和凱科斯羣島、烏克蘭、英國和美國。 [3] 
遊蕩:阿爾及利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克羅地亞、希臘、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盧森堡、馬耳他、蒙古、黑山、摩洛哥、塞爾維亞和土耳其。 [3] 
雪鵐分佈圖 雪鵐分佈圖

雪鵐繁殖方式

雪鵐繁殖於北極區苔原凍土帶及海岸陡崖,繁殖期6-8月。在到達繁殖地後的最初一段時間仍然成羣生活在一起,隨着氣候轉暖、冰雪融化,才逐漸分散成對。營巢於巖壁縫隙、巖洞中和岩石凹處的地面上或石塊之間,也建於於喬木和灌叢中,巢呈杯狀,底部墊以植物材料枯草莖、葉、苔蘚和地衣,內襯羊毛、獸毛和鳥類羽毛。巢直徑7釐米,巢深5釐米。雌鳥每窩產4-7枚卵,卵白色微沾綠色、被有黑色斑點,卵為卵圓形,大小為19.5-25毫米×16-17毫米。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孵化期14天。雛鳥晚成性。留巢期14天。 [2] 
雪鵐(卵) 雪鵐(卵)

雪鵐亞種分化

雪鵐(4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與年代
1
Plectrophenax nivalis insulae
Salomonsen, 1931
2
Plectrophenax nivalis nivalis
Linnaeus, 1758
3
Plectrophenax nivalis townsendi
Ridgway, 1887
4
Plectrophenax nivalis vlasowae
Portenko, 1937
[1] 

雪鵐保護現狀

雪鵐保護級別

雪鵐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4]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3] 

雪鵐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