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雪蓋

鎖定
雪蓋,降雪形成的覆蓋在陸地、海冰表面的積雪層。
中文名
雪蓋
外文名
snow cover
相關術語
冰雪圈
學科分支
氣候學

雪蓋描述

相關研究數據表示,地球上的雪蓋總質量大約為1×10g,佔地球冰凍圈質量的0.04%,雪蓋的延伸面積達7200平方公里,佔地球表面積的14%。 [1] 

雪蓋全球的雪蓋

雪蓋2.1 北半球雪蓋

系統的準確的雪蓋資料非常難得,直到1966年秋季,才開始利用人造衞星取得了連續的、大範圍的雪蓋資料。(1)相關研究顯示,北半球雪蓋面積的緯度差異十分顯著,32.5°N地區的雪蓋面積比82.5°N地區幾乎小一個量級。就季節變化來説,各緯度帶的變化也十分顯著,高緯地區無變化或變化很小,較低緯度地區變化較小,而中緯地區變化最大。
(2)另有關於1967-1981年期間北半球冬季及年平均,歐亞大陸冬季和北美冬季雪蓋面積的年際變化特點,結果表明,北半球冬季雪蓋面積不僅絕對值大,而且年際變化也很大。期間最高值(1978年)和最低值(1970年)相差大約9百萬平方公里,即相當於平均值的20%左右,可見冬季值的年際變化十分劇烈。而歐亞大陸其高低值之差佔平均值的25%以上,即相對變化最大。

雪蓋2.2 南半球雪蓋

南半球的98%被冰雪覆蓋着。經多年的測量計算,南極冰蓋的總體積為2800萬立方千米,平均厚度為2000米,最大厚度為4800米。最厚的冰蓋位於東南極洲的澳大利亞凱西站以東510千米處。如果南極冰雪全部融化,全球洋麪將升高60米,地球上的陸地面積將因此而縮小2000萬平方千米,南極洲的冰和雪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庫,全球90%的冰雪儲存在這裏,站整個地球表面淡水儲量的72%。
根據相關關於南半球南美和南極大陸雪蓋的研究結果可知,南美的雪蓋主要在高山地區,季節性雪貯量為390立方公里(水當量);共分三個區:1)大陸北部區(大西洋——中美區),位於5°-10°N;2)大西洋——中美區,包括10°N-30°S地區;3)太平洋——南美區,包括30°S-57°S地區。第一區的季節性積雪很少,水汽供應來自大西洋,面積只有500平方公里,容積為0.06立方公里,厚度達12釐米。第二區雪蓋的主要供應也來自大西洋,積雪面積為26萬平方公里,容積為30立方公里,平均雪蓋為12公里,最厚達100釐米,雪線高度的變化範圍4900-6723米。第三區的穩定季節性積雪面積超過100萬平方公里,平均雪厚達30釐米,最厚達300-400釐米;雪線的變化範圍很大,從700至5000米。

雪蓋中國的雪蓋

中國降雪和積雪的地理分佈呈現兩種顯著的區域差異。一是垂直地帶差異,山地多雪,低地(包括平原、盆地和河谷)少雪。佔全國面積不足10%的山地,降雪量和積雪量卻佔全國一半以上,年均降雪量在100-500毫米以上,平均積雪深度在10-30釐米以上,積雪日數在60-150天以上。二是濕潤地區與乾燥地區間差異,南方濕潤地區比北方乾燥地區雪量還多。長江流域年平均降雪量為38.5毫米,下游平均積雪深度在4-5釐米以上;黃河流域年平均降雪量減少到28.8毫米,平均積雪深度為2-3釐米。
中國積雪與降雪的季節分配特徵也反映出它們和温度之間的關係存在着地區性的差別,我國降雪並不集中在冬季最冷月份而在早春和深秋季節。最大降雪帶隨着季節降温從北向南、從高山向低地移動。在存在現代冰川的極高山區降雪集中在夏季。
從1960年代末以來,隨着全球緩慢增温,西藏高原和長江下游降雪明顯增加。與此相反,東北平原積雪量和積雪持續時間有減少的趨勢。
我國冰川貯量變化與上述季節積雪及降雪變化不同。當氣候變暖時,冬季降雪量增加,夏季冰川消融量也增加。冰川總貯量在減少,冰川退縮。反之當氣候變冷時,冬季降雪量減少,夏季冰川消融量也減少,冰川貯量逐年增加,冰川前進。
參考資料
  • 1.    彭公炳,李皘,錢步東.氣候與冰雪覆蓋:氣象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