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西達摩鯊

鎖定
巴西達摩鯊是角鯊目鎧鯊科達摩鯊屬魚類, [6-7]  又稱達摩鯊、雪茄鯊。體亞圓柱形,細長,向後漸細而稍側扁;吻頗短,厚而肉質;眼後端尖狹;口平橫,稍波曲,上唇發達,口角具翼狀厚唇褶,下頜後方無下唇褶;上頜齒尖鈎狀,稍外斜;下頜齒大而直立,齒冠呈側扁三角形,齒緣光滑;尾鰭上葉較發達,下葉前部呈三角形突出;無臀鰭;胸鰭較小。體背暗褐色,腹部淺褐色或淡白色;胸鰭前方鰓孔間有1條橫行黑褐色環帶;鰭褐色,胸鰭、背鰭和腹鰭具淡白色邊緣;尾鰭上下葉呈暗褐色;身體腹部有發光器官,能發綠光。 [8] 
巴西達摩鯊分佈於南、北緯30度之間的世界各大洋,尤以中太平洋較多,中國台灣北部海域亦可見。生活於水深約85-3500米處,白天常在1千米以下的深海活動, [9]  夜晚偶在水體上層活動。營外部寄生生活,能吸着在大魚身上。食物以大魚和海洋哺乳動物的肉塊為主,也吃整隻的章魚的槍烏賊。卵胎生, [8]  每次產6-12條小鯊。 [10] 
巴西達摩鯊棲息環境不穩定,極易受自然條件影響,經常被捕撈,致使數量下降。根據估計本種過去10年逐年減少,其減少原因可能還未終止,且還將繼續下去。 [11] 
拉丁學名
Isistius brasiliensis
別    名
雪茄達摩鯊
雪茄鮫
外文名
Cigar Shark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角鯊目
黑棘鮫科
鯊魚屬
亞    門
脊索動物亞門
亞    綱
板鰓亞綱
命名者及年代
Quoy & Gaimard, 1824
中文學名
巴西達摩鯊

巴西達摩鯊形態特徵

巴西達摩鯊
巴西達摩鯊(4張)
體正圓柱形,細長;頭稍寬扁,頭長稍小於吻端到尾鰭起點長的1/4;吻頗短,厚而肉質,眼前吻長約等於眼徑;眼卵圓形,後端尖,眼徑約為口前吻長的1/2;鼻孔小,約為眼徑的1/3,甚近吻端,斜位,前鼻瓣小,三角形突出;噴水孔位頭背面,卵圓形,孔徑為眼徑的1/2,位於眼睛後上方;口裂橫平,上唇發達,口角具翼狀厚唇褶,下顎後方無下唇褶;口角外側具一頗長之斜行深溝;齒上下顎不同形;上顎有一較小而直立的正中齒,每側約15-16齒,稍外斜;下顎齒大而直立,正中齒與兩側齒等大,每側12-15齒,基底長方形,兩側互相重疊,齒冠呈側扁三角形,齒緣光滑;上顎齒3-4行在使用,下顎齒一行在使用;鰓裂較小,位於體側中央;盾鱗近方形,基板大,棘突方形而低平,各鱗間稍有縫隙。背鰭兩枚,無棘,後位而頗小;第一背鰭上角廣圓,后角尖,其長約等於基底長,基底末端與腹鰭起點相對或稍後;第二背鰭與第一背鰭同形,但基底稍長,面積亦稍大,其起點約在腹鰭后角上方;兩背鰭間距約為第一背鰭基底長的兩倍,第二背鰭基底末端到尾鰭起點距離超過第二背鰭基底長的兩倍;兩背鰭的高度幾乎相同;尾鰭近乎正形尾;上葉發達,具缺刻,後緣截形;腹鰭大於兩背鰭;胸鰭,長大於寬,胸鰭長約為頭長的2/5,外角和內角鈍圓。體背暗褐色,腹部淺色。胸鰭前方鰓裂處有一條明顯的黑褐色環帶。鰭褐色,胸鰭、背鰭和腹鰭後緣具淡白色邊緣,尾鰭上下葉呈暗褐色。身體腹部有發光器官,能發綠光。 [3] 

巴西達摩鯊近種區別


巴西達摩鯊
灰鯖鯊
體量
/
剛產仔鯊長60-70釐米,雄成魚長195-284釐米,雌成魚長280-394釐米,最長可達4米
體長4-5米,體重800千克
大青鯊體長3.50-3.8米,大者可達7米餘
特徵
體亞圓柱形,細長,向後漸細而稍側扁;吻頗短,厚而肉質;眼後端尖狹;口平橫,稍波曲,上唇發達,口角具翼狀厚唇褶,下頜後方無下唇褶
紡錘形,軀幹肥大,頭、尾漸細小。尾柄具一側突;尾鰭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長而尖。眼大
體延長而呈圓柱形,稍側扁,但粗壯。頭很長,約略等於軀幹長。吻頗短,平扁而圓廣。眼中大
體延長,亞紡錘形;頭寬扁;尾細長,比頭和軀幹稍短;尾鰭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三角形,長而尖突;眼小,圓形;前鼻瓣具一小三角形突出
圖片
巴西達摩鯊 巴西達摩鯊
灰鯖鯊 灰鯖鯊
海下巨口鯊 海下巨口鯊
大青鯊 大青鯊

巴西達摩鯊棲息環境

大洋水域。常在水深85~3500公尺處。 [3] 

巴西達摩鯊生活習性

晝夜垂直洄游,白天在海平面1000米以下,夜晚常到水體上層。可營外部寄生生活,像許多鯊魚一樣,該物種是一種食肉動物。它以吸吮式嘴唇附着於它的獵物上,然後旋轉,用尖鋭的下齒撕去一塊肉,有時甚至可以是其直徑的兩倍。然後使用其鈎狀上牙齒來保持插入,而下齒將拔出。它捕食深水生物體,包括甲殼類動物,魷魚,大型骨魚類,鯨類動物,甚至大型鯊魚。可進行生物發光,能夠從其腹部發出綠色的光。它可能會利用這種光線吸引潛在獵物的注意力。在其死亡後三個小時內也會發光。經常吞嚥並消化其牙齒,這被認為有助於骨骼鈣化。通常在產卵和不同進食區之間的海洋內遷徙,是具週期性和可預測的,覆蓋範圍超過100公里。 [4] 

巴西達摩鯊分佈範圍

西大西洋:巴哈馬和巴西南部。
東大西洋:佛得角,幾內亞至塞拉利昂,安哥拉南部和南非,包括阿森松島。
印度太平洋:毛里求斯到新幾內亞,豪勳爵島和新西蘭(編號26346),北到日本,東到夏威夷羣島。
東太平洋:復活節島(編號9068)和加拉帕戈斯羣島。 [1] 
巴西達摩鯊分佈範圍 巴西達摩鯊分佈範圍

巴西達摩鯊繁殖方式

通過體內受精來進行繁殖,每窩6-12個幼崽。雌性沒有卵黃囊胎盤,雄性有兩個位於背側的下部的“抱器”,授精在雌性達摩鯊泄殖腔中完成。像其它小型鯊魚一樣,雌性將它們將它們的卵塗在角質腸衣中,附着在岩石和海草上,孵化可以在12至22個月後進行。 [5] 

巴西達摩鯊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1] 

巴西達摩鯊種羣現狀

該物種廣泛存在,但分佈記錄不均勻。它的體積太小(總長約50釐米)不易被打撈。偶由延繩釣、流刺網或底拖網捕獲,但沒有對這個物種造成重大威脅。 [2] 

巴西達摩鯊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1] 
參考資料
  • 1.    Isistius brasiliensis (Cookie-cutter Shark, Luminous Shark)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18-06-11]
  • 2.    Isistius brasiliensis  .台灣魚類資料庫[引用日期2013-04-24]
  • 3.    Shen S C. Coastal fishes of Taiwan[J]. 1984.
  • 4.    Wetherbee, S.H. Gruber, E. Cortés. Diet, feeding habits and consumption in shark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lemon shark, Negaprion brevirostris[J]. 1990, 1990:29-47.
  • 5.    Breder C M, Rosen D E. Modes of Reproduction in Fishes: How Fishes Breed[J]. Biology Bulletin, 1966, 38(9):849-860.
  • 6.    李明德編著,魚類生態學 第3版,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08,第43頁
  • 7.    戴小杰,許柳雄等編著,世界金槍魚漁業漁獲物物種原色圖鑑,海洋出版社,2007.01,第190頁
  • 8.    趙盛龍等著,東海區珍稀水生動物圖鑑,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10,第115頁
  • 9.    美國卡洛斯出版集團編著;小多(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編譯,玩兒就是創造,廣西教育出版社,2012.04,第35頁
  • 10.    (美)貝弗莉·麥克米倫,約翰·繆吉克,(澳)馬克·哈欽森,諾埃爾·泰特著,動物探秘 兇猛鯊魚·爬行動物·昆蟲和蜘蛛 加強版,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01,第64頁
  • 11.    汪松,解焱主編,中國物種紅色名錄 第1卷 紅色名錄 中英文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8,第151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