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雪山

(台灣的次高山)

鎖定
雪山:台灣省的次高山,海拔高度3886米。地理位置:苗栗縣泰安鄉和台中縣和平鄉的交界。
中文名
雪山
外文名
snowberg
拼    音
xuě shān
海    拔
3886 m
地    址
苗栗縣泰安鄉和台中縣和平鄉的交界
標    高
3,886公尺
成    分
由赤褐色頁岩砂岩板岩所構成

雪山發展歷史

雪山
雪山(8張)
1867年,曾有英國軍艦Shiluvia號行經台灣海域,據説船長以目視發現高聳的雪山,便將山以船命名為“Shiluvia”,在早期的西方文獻中便以Mt.Shiluvia稱呼雪山。1872年,馬偕博士曾進入雪山山區活動;台灣日據時期 [1]  ,大正4年(1915年)7月10日,隸屬“蕃務本署”的測量員財津久平等人,經由卑亞南社(今南山村)越過卑亞南鞍部(今思源埡口),從雪山東峯稜線,順利登上雪山主峯,並量出高度為12972英尺,比日本本土最高峯富士山還高;1923年,裕仁親王(後來的昭和天皇)訪問台灣省,以“台灣最高峯、僅次於新高山的山”命名為次高山;與新高山(玉山)、能高山並稱“台灣三高”。
戰後,雪山之名開始被使用;當時蔣中正在巡視中橫公路時,曾將雪山取名為興隆山,但此名未被長期廣泛地採用。

雪山地理

雪山主峯、北稜角東北側景觀。 雪山主峯、北稜角東北側景觀。
雪山主峯與副峯羣分佈在雪山山脈的中段,約在台中縣苗栗縣的縣界上,地處雪霸公園境內。以雪山主峯為中心,周圍一帶地質特色、巖性皆相似的山塊,稱為雪山地壘。雪山地壘的基岩為始新世晚期或漸新世早期之四稜砂岩,是一種石英變質砂岩,硬度非常高,耐風化侵蝕,因此造就了雪山地壘的高聳地勢。
以雪山主峯為頂點,共有六條稜脈匯聚,分別是:
主稜:又稱西稜,為雪山山脈主稜,自雪山主峯向西延伸,經過翠池三叉山後北轉,在博爾可山再折向西南方。沿線包括火石山頭鷹山、大雪山、中雪山四座百嶽山峯。
南稜:自翠池三叉山向南轉折,沿線有雪山西南峯、大劍山、油婆蘭山、佳陽山、劍山等高山,又稱雪劍稜脈、劍山稜脈或大小劍稜脈。
北稜:自雪山主峯,向北經北稜角、凱蘭特崑山、雪山北峯、穆特勒布山、素密達山、布秀蘭山、巴紗拉雲山到大霸尖山小霸尖山的稜脈,即是聖稜線,亦稱雪霸線。
北東稜:從布秀蘭山自北稜分出往東的支稜,沿線有品田山池有山、桃山與喀拉業山,即武陵四秀。
東南稜:從雪山主峯南面,接上雪山南峯、志佳陽大山
東支稜:由主峯往東延伸至七家灣溪河谷,沿線經過甘木林山、雪山東峯;也稱雪東線。

雪山水文

翠池 翠池
雪山主峯主稜為大安溪、大甲溪分水嶺。主稜以北為大安溪集水區,以南則是大甲溪。發源於此的溪流包括雪山溪(匯入大安溪)、司界蘭溪、高山溪與桃山西溪(匯入大甲溪)。
在主峯西稜碎石坡下一公里處,為翠池,是大安溪源頭之一,也是台灣最高的高山湖泊。翠池之上、下各有上翠池、下翠池二池,上翠池為季節性小沼,乾季無水。

雪山地質景觀

近觀雪山一號(左)、二號(右)圈谷 近觀雪山一號(左)、二號(右)圈谷
以雪山主峯為中心,共有八個圈谷構造環繞,其中規模最大的為一號圈谷,位於雪山主峯與北稜角下,開口朝向東方,長約1000米,最寬處約600米,不僅規模最大,形狀也完整。二號圈谷位於北稜角北側,規模稍小,但所在位置更高。四號圈谷位於主峯與北稜角間的埡口北面,為堆滿巨石塊的石流坡;七號圈谷則位於雪山主峯西北坡下,為翠池的函水區。除了雪山地區之外,在南湖大山大霸尖山玉山等台灣山區亦可見類似的地形結構。最早關於台灣高山圈谷研究的文獻出自日籍學者早扳一郎;其後博物學家鹿野忠雄經多次考察,發表台灣高山圈谷為冰河遺蹟地形的論文,引發關於圈谷成因的學術論戰。有論者認為,台灣高山地區是否曾有的冰河,證據並不充分,而所謂圈谷其實是水系發育、向源侵蝕風化作用所造成的崩谷地形。其後由於一度缺乏實地研究,圈谷地型的確實成因陷入多方爭議而無定論。
雪山一號圈谷,谷壁中央處即為主峯
雪山一號圈谷,谷壁中央處即為主峯 雪山一號圈谷,谷壁中央處即為主峯
1983年後,地質學家曾昭璇、劉志學、楊建夫等人重提雪山圈谷為冰河遺蹟的可能性;1998年,王鑫、崔之久、宋國城等學者在雪山的數個圈谷底部發現擦痕構造,並確認圈谷底部的凸丘為冰坎構造。之後的研究,以氣候學花粉化石證據重建遠古氣候模型,推論出在末次冰河時期時,雪山山區的降雪線可能僅有3100米,因此雪線以上的山區都有可能長期積雪,進而發育出冰河,以及各種冰蝕的地形。雪山地區其他疑似冰河侵蝕的地質特徵,包括:
冰蝕湖:位於圈谷底部的冰蝕凹地,積水則成池。如翠池、上翠池等。
冰坎:受冰河推擠,而堆積在冰河底部的條狀石塊壘,可見於一號圈谷底部、翠池出水口下游。
冰帽:冰雪堆積的最高處,為冰河的源頭,特徵是位置最高,頂部平坦;雪山主峯、北稜角頂部都是平緩的圓坡,因此有可能是冰帽所在。
雪山四號圈谷,右側山塊為主峯
冰蝕埡口:冰河分流處受冰雪侵蝕所形成的缺口。北稜角與主峯間的鞍部可能為此地形。
由於台灣多降水,高海拔地區日夜温差大,在嚴重的風化侵蝕作用下,除了一、二號圈谷之外,雪山山區的其它圈谷構造都已不鮮明,無明顯巨大下凹的碗狀外型。

雪山主峯

雪山四號圈谷,右側山塊為主峯 雪山四號圈谷,右側山塊為主峯
雪山主峯標高3884米,峯頂地形平緩,設有一等三角點與石碑。雪山的地質構造以變質砂岩為主,在主峯周邊各處均可見變質砂岩的交疊構造出露,以及散落的風化砂岩碎塊。主峯東面為雪山一號圈谷,北面經埡口接上北稜角,西面稜脈接上翠池三叉山,南面則為斷崖崩壁。
北稜角
雪山主峯北稜角為主峯北邊的山塊,海拔高度3880米,與主峯相距甚近,高度相仿,因此普遍不以副峯視之。北稜角與主峯間隔着一處埡口,該埡口即為一號圈谷與四號圈谷的分壁,可能是冰河發育所造成的冰蝕構造。

雪山副峯羣

以雪山為名的羣峯,尚有:
雪山東峯,百嶽之一,位於雪東縣稜線上,海拔3201米。
雪山南峯,位於志佳陽稜線上,3505米。
雪山西南峯,位於雪劍稜線,3471米。
雪山北峯,百嶽之一,位於聖稜線上,3731米。

雪山氣候

雪山主峯頂 雪山主峯頂
雪山地區為典型的中國台灣高山寒帶重濕氣候,年降雨量三千毫米以上,年均温5攝氏度左右;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雪季從11月到隔年5月;夏季則偶有颱風。受山脈地型開口影響,冬季的東北季風常夾帶大量水汽自蘭陽溪谷湧入,造成大量降雪,因此雪山山區是台灣冬季降雪最多的地區之一。在雪山周遭的武陵、梨山、環山等谷地區域,氣温稍高,屬高山温帶氣候區。

雪山生態

雪山地區自武陵、梨山溪谷的温帶氣候,在短短數公里內因地勢拔高而演變至寒帶,因此林相多變,連帶的也有多種野生動物棲息在此地,包括台灣黑熊山羌金翼白眉、帝雉等台灣特有種生物。在植物方面,雪山主峯基部杉樹闊葉樹混生林為主要林相,海拔高度提升後,轉為以鐵杉、冷杉、玉山圓柏等多種針葉樹為主;在峯頂附近,則只有玉山圓柏、玉山杜鵑玉山小檗等植物能夠生長。
主峯頂附近的玉山圓柏白木林。 主峯頂附近的玉山圓柏白木林。
雪山主峯東側有一全台海拔最高的冷杉純林,俗稱黑森林;在主峯西坡之下、翠池附近則有一處玉山圓柏純林,此區的因處於背風處,玉山圓柏生長得特別高大,型態有別於台灣其他地區;多數大型的柏樹年齡可能在兩三千年以上。此外,主峯頂附近尚有玉山圓柏分佈,但多已因火災而死亡,呈現白化的枯木狀態。

雪山路線

雪山是台灣最熱門的登山景點之一,由於鄰近中橫公路,附近有梨山、環山、南山等高冷蔬菜園區,加上位於七家灣溪武陵農場,開發甚早,交通基礎建設均完善。但在台8線封閉後,雪山山區的主要聯外公路只剩從宜蘭進入的台7線。
攀登雪山主要是順着稜線來進行,因此可分為六條路線,分別是:
雪東線:自武陵農場登山口起,順雪山東稜上攀;沿線經過七卡山莊、雪山東峯、三六九山莊,設備最完善,路線最短,是最熱門的路線。
聖稜線:延北稜行進的路線。
四秀線:自武陵農場起攀桃山,沿北東稜順武陵四秀接上聖稜線,最後至雪山主峯。
大小劍線:自梨山沿南稜起登,沿途可順訪劍山、大劍山等,因此稱大小劍線,或稱雪劍線、劍山線。
志佳陽線:自環山從志佳陽大山山腳處起登。在雪東線尚未建設之前,志佳陽線是最短的路線,又因自古即是環山一帶原住民登雪山的路線,因此歷史最為悠久。
三六九山莊 三六九山莊
大雪線:自雪見地區林道進入,從中雪山起攀;路線最長,水源不足,是難度相當高的路線。
七卡山莊
位於雪東線,距離武陵農場登山口不到3公里;“七卡”的名稱由來,據説是因為此處距離主峯約7公里(7K);又説是此地古泰雅獵場的音譯。
三六九山莊
位於主峯左近的甘木林山山坡。甘木林山舊測高度為3690米,因此又稱3690峯,山莊因此得名。三六九山莊後方山坡即為黑森林,早年山坡曾發生火災,燒死的冷杉成為一片白木林;此外亦分佈着巒大花楸
翠池山屋
位於翠池旁,是大小劍線、大雪線、志佳陽線必經的山屋。
瓢單山屋
位於志佳陽線,瓢單池旁;隨着瓢單池乾涸,已廢棄。
Hsueh, Mount通用拼音作Syue Mountain,漢語拼音作Xue Shan。舊稱次高山。
雪山位於苗栗縣泰安鄉台中縣和平鄉的交界,標高3886米,為雪山山系的最高峯,在百嶽中僅次於玉山。雪山是雪山山脈中心點,由此向外呈放射狀延伸,支脈綿亙北台灣。全山是由赤褐色頁岩、砂岩板岩所構成。雪山地區有多處的“冰斗”地形,是台灣冰河遺蹟最多的地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