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雪山杜鵑(原變種)

鎖定
雪山杜鵑(原變種),常綠灌木,高1-4米;幼枝無毛,直徑約5毫米。
拉丁學名
Rhododendron aganniphum Balf. f. et K. Ward var. aganniphum
亞    目
原變種
中文學名
杜鵑

雪山杜鵑(原變種)形態特徵

雪山杜鵑(原變種)線稿圖 雪山杜鵑(原變種)線稿圖 [2]
葉厚革質,長圓形或橢圓狀長圓形,有時卵狀披針形,長6-9釐米,寬2-4釐米,先端鈍或急尖,具硬小尖頭,基部圓形或近於心形,邊緣反捲,上面深綠色,無毛,微有皺紋,中脈凹入,側脈11-12對,微凹,下面密被一層永存的毛被,毛被白色至淡黃白色,海綿狀,具表膜,中脈凸起,被毛,側脈隱藏於毛被內;葉柄長1-1.5釐米,無毛。頂生短總狀傘形花序,有花10-20朵,總軸長約5毫米,無毛;花梗長0.8-1.5釐米,無毛;花萼小,杯狀,長1-1.5毫米,5裂,裂片圓形或卵形,無毛,邊緣多少具睫毛,花冠漏斗狀鐘形,長3-3.5釐米,白色或淡粉紅色,筒部上方具多數紫紅色斑點,內面基部被微柔毛,裂片5,圓形,稍不相等,長1.2-1.4釐米,寬1.5-1.8釐米,頂端微缺;雄蕊10,不等長,長1.2-2.2釐米,花絲向基部疏被白色微柔毛,花葯橢圓形,淡褐色,長2毫米;子房圓錐形,長4-5毫米,無毛,花柱長2.3毫米,無毛,柱頭略擴大,頭狀。蒴果圓柱形,直立,長1.5-2.5釐米,直徑5-7毫米。花期6-7月,果期9-10月。 [1] 

雪山杜鵑(原變種)生長環境

主要生長於海拔2 700-4 700米的高山杜鵑灌叢中或針葉林下。

雪山杜鵑(原變種)分佈範圍

主要分佈於青海東南部和南部、四川西南部、西部和西北部、雲南西北部和西藏東南部。模式標本採自雲南德欽。 [1] 

雪山杜鵑(原變種)本種提示

本種幼枝、葉柄、子房均無毛和葉下面毛被具表膜與麻點杜鵑 R. clementinae For-rest相同,但本種葉通常長圓形,長6-9釐米,寬2-4釐米,下面毛被一層,海綿狀, 花冠5裂,雄蕊10,可以區別。 [1] 
我們從Forrest 14133號標本(R. glaucopeplum Balf. f. et Forrest的模式)觀察,葉柄具稀疏的短柄腺體,葉下面毛被混生少量短柄腺體,具表膜,雖然我們沒有見到本種的模式(K. Ward 768),但從青海、四川、雲南和西藏大量標本比較觀察,也發現葉下面混生腺體,葉柄上有時具1-2枚腺體,花的結構特徵也相同,因此D. F. Cham-berlain將R. glaucopeplum Balf. f. et Forrest作為本種異名是合適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