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雪山書院

(麗江清朝時期書院)

鎖定
雪山書院是雍正元年(1723年)改土歸流後,麗江首任流官知府楊馝所創建。此之後至光緒年間,雪山書院經歷了多次的修葺、擴張和改建,特別是在光緒十九年(1893年),知府陳宗海、晚清進士和庚吉,雪山書院山長李福寶,在書院原基礎上作改建,藏書樓十分為之壯觀,教室寬敞,門樓更高大。
直到1905年的停科舉、興學校,其使命才告結束,辦學歷史長達180年。期間,共培養出了2名翰林,7名進士,61名舉人,12名副榜,154名貢生,其餘廩生增生附生難以計數,正是這些邊疆人才推動了納西族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也體現古代麗江平民子弟從此能夠普遍接受漢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標誌。 [1] 
中文名
雪山書院
地    址
麗江古城
創建人
楊馝
創建時間
雍正元年
人    物
和庚吉
開放時間
週六14:30-16:00

雪山書院歷史淵源

雪山書院
雪山書院(6張)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正月,在雪山書院創辦了麗江勸學所,為中華民國麗江教育局的前身。首任勸學員、學務總董為麗江舉人周暐(周霖祖父)。
同年三月,麗江知府彭繼志請百歲坊名人和積賢主辦《麗江白話報》,成為雲南省第一份白話報;隨後士紳楊憲之在雪山書院成立“麗江活字版製造所”,成為雲南鉛字排版,活字印刷的發祥地。
民國元年(1912年)後,在雪山書院還創辦了多級小學,後成為軍隊駐地,遭到嚴重破壞,僅有圖書還被遷至玉皇閣藏書樓。

雪山書院成就

歷史上,雪山書院歷任知府和教育官員培植了大批的邊疆人才,推動了納西族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三五年間,人才輩出,譽及滇西北。
從1723年改土歸流到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雪山書院共出了兩名翰林,7名文進士,61名舉人,12名副榜,28名優貢和拔貢,其他貢生、稟生難以計數。
除培養大批的民族人才之外,雪山學院的創建還是體現古代麗江平民子弟從此能夠普遍接受漢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標誌。
在1723年的改土歸流、雪山書院創建之前,麗江在漢學儒學教化上。處於半封閉的之後狀態。當時在土司統領下的麗江有不成文的規定:老百姓不能讀書認字,更不能參與科舉應試,“天雨流芳”只是土司對本家族子弟的一種薰陶而已,木氏土司採取的是“愚黔首”的政策,除了木氏文人外,不見他人姓文人。
雪山學院的創建為平民階層的士人學子提供了讀書的機會,讓他們在此研習經典,探求修身治國之道、應舉之策、講學論道、教化一方禮儀。
因此,它不僅是麗江漢文化教育的最高學府,也是麗江文化教育的搖籃,雲南省第一份白話報的誕生地,雲南鉛字排版,活字印刷的發祥地,是麗江古城“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恢復“雪山書院”為麗江文化歷史與旅遊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雪山書院共收藏有圖書2萬餘冊書籍,在繼承發揚雪山書院的歷史業績,雪山書院將被打造成為麗江古城的“鎮城之院”。 [1] 

雪山書院麗江講壇

2011年11月7日,在古城內舉行的《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志》的首發儀式上,麗江古城雪山書院也宣告正式恢復。
雪山書院於2012年起創辦麗江講壇,於每週六下午開講,講壇內容涉及人文歷史、民俗民風、天文地理、社會科學等,講壇力求立足麗江,圍繞文化,挖掘歷史,開啓智慧,達到傳播麗江的效果。麗江講壇已打造成為傳播古城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品牌。 [1] 
2018年8月18日,由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主辦,京版北教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麗江古城名家講壇”活動在麗江古城雪山書院正式啓動,活動以“玉水滋硯墨鴻儒悦古今”為主題,麗江古城雪山書院迎來了“麗江古城名家講壇”活動的首位主講嘉賓—北京大學中文系張頤武教授,為麗江的聽眾帶來《國學傳統和當下人生》主題講座。 [2] 

雪山書院創建

根據史料記載,位於麗江市古城區五一街的雪山書院,是麗江“改土歸流”之後首任知府楊馝於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創建,也有記載是楊馝知府和麗江府儒學教授萬鹹燕兩人共同創建。
1905年廢科舉、興學校,雪山書院才結束辦學,辦學時間長達180年;1907年,雪山書院設置了勸學所,也是中華民國麗江教育的前身。1912年,雪山書院創辦了高級小學,後來成為軍事駐地。 [3] 

雪山書院宗旨

根據《麗江府志略》的記載,《雪山書院並銘》中這樣記載到:“麗江遙連西蜀,近接吐蕃,為滇西要區。”足以説明麗江在地址位置上的戰略重要性。
雪山書院創辦的初衷是“以廣教化移風易俗為己任”,在麗江府,少數民族聚居地傳播儒學,教化少數民族也是中央集權的重要體現,其目的是穩定邊疆。
雪山書院的創建,重要的目的是培養科舉人才。根據記載,從1725年直至1905年,麗江共出進士7人(其中點翰林2人),舉人61人,副榜12人,歲、恩、優、拔貢153人,而最重要的是,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曾就讀於雪山書院,足以看出雪山書院對於麗江府科舉考試的重要意義。
教化少數民族,培養科舉人才是雪山書院的辦學目的。根據史料記載,在萬鹹燕到麗江後,採訪民間時問到:麗郡有何名醫?在得知楊氏成初二兄弟後,兩人得到了萬鹹燕的賞識,在雪山書院開學後,推薦楊恩、楊怒進書院從儒,在楊氏宗譜中有一篇關於萬鹹燕的序文,其中記敍了楊恩努力學習而成為了秀才,在序文中最後要求“不特工於文,而世其德焉”——這也就是雪山書院的辦學宗旨:“德為本,文為末。”
在品學兼優的基礎上,能夠爭取一些功名發達。楊恩在雪山書院的教導之下,頗有修身立匡時濟世的思想,晚年以讀書人自居,慨然以起地方風華為己任。 [3] 

雪山書院藏書

雪山書院的藏書,乾隆《麗江府志略》中尚未記載,“學校略——經籍”乃學府學宮收貯。《光緒麗江府志稿》方有詳細記載。
可知在書院創建之後,由省級行政官員的名義頒發,配給,捐置。府學和書院的典籍,成為麗江最早的公共藏書,根據1895年完成的《光緒麗江府志稿》記載,雪山書院創辦的180年曆史中,收藏的典籍有20多種,共計800多冊。
1895年以後,官紳、士人等不斷向書院捐贈書籍,如:和虎臣就捐獻了《古今圖書集成》《文獻通考》《十三經注疏》等十多種共計3000多冊。
1919年,以原雪山書院的藏書為基礎,設立了麗江縣圖書館,這批圖書成為停辦科舉、辦新學以來,麗江公共藏書中古籍的主要來源。
《光緒麗江府志稿》中詳盡記載岑壤勤、劉武慎公頒發的書目;制軍王、中丞譚公頒發項;府正堂黃捐存項;麗江學項;以上共存書二十部,每年開學後,舊學長逐一點出交代新學長。如有油跡、墨污、簡幀散失者,仍責新舊學長賠還,以垂永久。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誌叢書·麗江納西族自治縣誌》《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志》中均有雪山書院的藏書記載。雪山書院的藏書在麗江教育史上的意義可見一斑。 [3] 

雪山書院山長

雪山書院在180年的辦學期間,是麗江的最高學府,培養了一大批人才,現在有史可考的雪山書院山長和主講共計14人。
萬鹹燕:進士,雪山書院的首任山長,在雪山書院創辦中起到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楊馝説他:“通經術,富於年力,其志蓋樂與諸生講求道學也。”
萬鹹燕乾隆年間完成的第一部官修志書《麗江府志略》也是在長期的田野調查撰寫的《雪山外史》的基礎上,在管學宣的支持下由他主編完成的。
歷屆有史可考的山長還有:楊濟、孫似茗、楊治、周之松、李廷俊、段繡、木正源、楊鳳友、李玉湛、闕開恩、周蘭坪、王樹和。
李福寶是雪山書院最後一任山長,也是高級小學堂的堂長,在停科舉、興學堂之後,雪山書院興辦了麗江第一所高等小學堂,他是一位承前啓後的教育家。 [3] 

雪山書院師生關係

光緒府志稿人物誌記載:“楊怒,字體仁,歲貢生,生性謙恭,勤學好問,每思選就閭里人材,子淮入怑,而其徒之畷高科,列謬庠者實多,今稱道弗絕。”
楊怒的教學,以嚴著稱,他經常對學生講:“讀過的文章,必須背誦,背的滾瓜爛熟才是你的,隨着學識和年齡的增長,慢慢消化,受用一輩子。不然,一面讀一面忘記,學而不實。”
所以他的學生早晚都要書聲琅琅的背誦,麗江城中到處都是讀書聲。楊怒本來在考取功名以後,成為貢生,任教於雪山書院,書院對於教師的家庭條件要求較高,必須較為充裕,一年到頭只有端午、中秋、冬至三節禮。
學生每節送三色禮:一盤大米,兩扇紅糖、一包茶葉。節日中學生向老師磕頭,獻上三色禮,教師要留學生端午節在家吃紅糖包子,中秋吃月餅,冬至吃糯米飯。
這是雪山書院不成文的規定,成為雪山書院風氣的一部分,一直用到民國年間仍是三節禮和三色禮,在當時,雪山書院的教師社會地位很高,形成了尊師重教的美德,若有德高望重的教師路過,路邊休閒的婦女們都要起立,雙手抱胸,表示敬意。
如此可見,雪山書院的教學嚴格,學生尊師重道,教師認真教學,受到民眾的尊敬。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