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宋代陳與義詩作)

鎖定
《雨》是北宋末南宋初詩人陳與義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首聯點出雨,説十日瀟瀟之雨,將炎熱的夏天送走了。頷聯兩句離開雨説,而又是從雨中想出,其意境悽迷深邃。秋燕將南歸,思念前跡,恍如一夢;梧桐經雨凋落,已與昨暮不同。頸聯寫詩人自己在雨中的感受。尾聯宕開去説,在繁華浩穰的京城之中,自己只是“西風吹客衣”,言外有“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之慨。詩人捨棄了一般詩人詠雨的常規,沒有一句正面寫雨勢雨景,而是集中寫人在雨中的感受。
作品名稱
創作年代
北宋末南宋初
文學體裁
五言律詩
作    者
陳與義

作品原文

瀟瀟十日雨,穩送祝融歸。
燕子經年夢,梧桐昨暮非
一涼恩到骨,四壁事多違。
袞袞繁華地,西風吹客衣 [1]  [2]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⑴瀟瀟:風雨聲。《詩經·鄭風·風雨》:“風雨瀟瀟。”
祝融:傳説中的火神,主夏季。這裏指夏季。
⑶經年:經過一年或若干年。
⑷昨暮非:意思是已與昨晚的不同了
⑸四壁:用司馬相如“家徒四壁”事,形容貧窮困厄。
⑹袞袞(gǔn):眾多,不絕的樣子。杜甫醉時歌》:“諸公袞袞登台省,廣文先生官獨冷。”
⑺繁華地:京城。韋應物擬古》:“京城繁華地。”
⑻客衣:指客行者的衣着。 [2-3] 

白話譯文

一連下了十天雨,帶走了暑熱,也送走了夏天。
很快,燕子就要南飛,它一去就要半年,夢中一定會思想着故居;窗外的梧桐,經受風吹雨打,葉片就要飄墜,每天都會變得不同。
雨後的涼意是多麼地舒適,真使人感到恩深入骨;家徒四壁,眼前的每件事都令人頹喪,使人悲傷。
繁華熱鬧的京城裏,有多少人意氣揚揚;只有我,獨立在西風中,黯然銷魂,任憑風兒吹拂着沾滿塵土的衣衫。 [3]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政和八年(1118年),時詩人閒居京師等候除官,心情十分抑鬱,所以借對雨的吟詠,抒發失意的牢愁。 [1] 

作品鑑賞

詩首聯著題,寫接連十天的風雨,送走了炎熱的夏天。江西詩派的詩,精警靈動,不肯以平常語出之,看似平淡,實為老勁。這首詩的起句就很平穩老健。表面是寫雨,而以“瀟瀟”形容,隱帶風在內,因而驅走酷暑就成為必然;同時又以“祝融”代指夏季,活而不板。次聯照理應該承上寫風雨如何,卻撇開一層,偏不寫風雨,但又與風雨絲縷相關。穿雨雙燕,雨打梧桐,是歷來詩歌常常描寫的題材,陳與義在這裏也寫燕與梧桐,不過避開了一般詩歌從正面寫它們形態的手法,着重表達雨後兩者給人產生的聯想。詩説在風雨中,秋季來臨,燕子將要南飛,一別經年,將對舊居形諸夢寐,雨滴梧桐,片片飛墜,一日之間將有不同。詩人藉燕與梧桐,寫出自己的失落感,帶出遲暮的感傷;因而他把自己與物相融合起來,燕夢舊巢,純是虛語,實是詩人思燕,梧桐早暮不同,正是詩人情感在波動。這樣,詩與上看似不接,實是情意的延續,分外淒涼感人。
五、六句,回繳首聯,直寫感受。説陣陣涼意使自己感恩不盡,家中貧窮,萬事與心相違。在這裏,境與情又渾和在一起,突出自己窮愁與牢騷。雨帶來涼意,本是自然現象,居然令詩人感恩入骨;家徒四壁,卻無人關懷,令人感傷。這兩句,在造語上一直被作為江西詩派詩風的代表,寫得意新語工,戛戛生造,看似對偶不工,但層層推進,無一陳言。所以宋劉辰翁評説:“此今人所謂偏枯失對者,安知妙意正在阿堵中。”在這失意的氣氛下,詩推出尾聯,卻又宕開一層,説在繁華的京城中,諸公意氣飛揚,各得其所,只有自己孤單無援,在西風的吹拂下,無限傷心。詩吸取了杜甫“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句意,但寫得更加深沉含蓄。
詩是詠雨的,但捨棄了一般詩人詠雨的常規,沒有一句正面寫雨勢雨景,而是集中寫人在雨中的感受。即使用了燕子、梧桐二景物作點綴,也是為了襯托感情而設。所以清紀昀評説“其妙在即離之間”,認為可以匡治低手俗詩。詩在佈局上也很有特點,每聯中多成對比,盤旋深入,孤峭奇絕。陳與義對雨有獨特的感受,元方回瀛奎律髓》選寫雨五律,陳與義的作品就有十九首之多。這些寫雨詩,手法各不相同,或深穩清切,或趣味濃郁,都受到後人的稱讚,這裏選的更為其中翹楚。 [1] 

作者簡介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屬河南)。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同時也工於填詞。其詞存於今者雖僅十餘首,卻別具風格,尤近於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4] 
參考資料
  • 1.    繆鉞等 .宋詩鑑賞辭典.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第811-813頁
  • 2.    雨(宋·陳與義)  .搜韻網[引用日期2014-09-29]
  • 3.    趙山林,潘裕民.桃李春風一杯酒——宋詩經典解讀:中西書局 ,2009-10-1:第169-170頁
  • 4.    繆鉞等 .宋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 1987.12(2012.7重印):第14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