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雨餘春樹圖

鎖定
《雨餘春樹圖》是明代畫家文徵明創作的紙本設色畫,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該圖描繪了遠處高山,近處高士對談的場景。該圖山石林木用筆稚嫩,兼饒有復古與裝飾的意趣。 [1] 
中文名
雨餘春樹圖
作    者
文徵明
創作年代
明代
幅    式
立軸
材    質
紙本
畫作類型
設色畫
規    格
縱94.3釐米,橫30.3釐米
現收藏地
台北故宮博物院

雨餘春樹圖畫作內容

《雨餘春樹圖》 《雨餘春樹圖》
全幅中間為一條寬闊溪水,將其畫面縱切成上、下兩段,上段即畫幅遠處崇山疊嶂,山峯聳立,主峯兩側的山峯較矮小,隱約可見。中間山峯頂平壁峭,山上和山坡處樹木成林,鬱鬱葱葱,山腳臨河處座落着幾間屋宇草舍,掩映在叢樹蔭下。河灘上有二位高士邊閒聊邊觀賞風景。在溪水夾岸,即此畫幅的下段,這是此幅畫的主題。夾岸坡陀疊起,崎嶇不平,有的坡陀伸展至水上,坡陀上長有幾棵高大的松樹和其他雜樹。古松蕭疏錯落,坡陀上的平台相參,臨溪處築有一小亭,累見高士策杖優遊,間吟望遠悠閒自在,展現出一派隱逸文人的詩畫境界。 [1] 
文徵明自題詩中亦述及:“雨餘春樹綠陰成,最愛西山向晚明;應有人家在山足,隔溪遙見白煙生。餘為瀨石寫此圖,數日復來使補一詩,時瀨石將北上,舟中讀之,得無尚有天平、靈巖之憶乎。” [1] 

雨餘春樹圖創作背景

文徵明的山水畫除了學沈周之外,也學趙孟頫、王蒙、倪瓚,還能運用郭熙、李唐的一些畫法。擅長青綠設色,在筆墨風格上分“細紋”和“粗紋”兩種。早年畫風多細謹,中年漸趨粗放,前者風調類趙孟頫,內容多表現幽雅深靜的自然境界。文徵明早年畫跡較少,此《雨餘春樹圖》軸,堪稱其初期作品裏的佼佼者。此畫為文徵明早年作品。作於正德二年(1507),時值文氏38歲。該圖是文徵明為贈予即將遠行的友朋而創作的。 [1] 

雨餘春樹圖藝術鑑賞

雨餘春樹圖情感

《雨餘春樹》所畫山水的形象雖與天平、靈巖二山毫無關係,但畫中風格所呈露的正是以文化性的古意為其自然景觀的內在實質。知友共遊於吳地古意盎然之山水,這種生活經驗就是文徵明贈別時所訴諸情感的依據。該圖畫的題識無離情別恨的流露,而在畫面上甚至對此情緒的超越有所肯定。 [2] 

雨餘春樹圖技法

《雨餘春樹圖》局部
《雨餘春樹圖》局部(2張)
縱觀此畫,山石、林木的用筆稍嫌稚弱,但因畫中平台山坡,均先假赭墨分面,隨後再罩染石綠、石青,這種賦彩方式,即接近於元初趙孟頫所貫用的青綠山水墨法,故在此圖中,兼饒有復古與裝飾的意趣。此圖詩、畫相配,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傳達出耐人玩味的深刻意境。 [1] 
山石皴筆無多,僅藉重墨點簇為小樹,並以淡墨煙嵐,與山腳松林相接,形成雨後水氣蒸騰,湖水潤澤的如實印象。 [1] 

雨餘春樹圖後世影響

文徵明的《雨餘春樹圖》突破常規,改變舊有的送別模式,開創了新的送別模式。從送別圖的基礎上衡量,文徵明對吳派文人畫的發展起着關鍵作用。這幅圖在表現主題上有意識地降低了對人的激情的強調,而此種古典精神正好與蘇州山水所藴含的古意產生呼應,兩者相互提攜,使蘇州文化的基調更加明顯。從這個角度來看《雨餘春樹圖》,它是文化上的蘇州意識落實到文人繪畫創作上的一個重要起點。 [2] 

雨餘春樹圖重要展覽

2014年4月3日—6月30日,台北故宮博物院舉辦“文徵明書畫展”,《雨餘春樹圖》在其中展出。 [3] 

雨餘春樹圖作者簡介

文徵明(1470—1559年),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憲宗成化六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歲,曾官翰林待詔。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文徵明傳世畫作有《山居雪霽圖》《惠山茶會圖》《春到寒林圖》《吳山秋霽》《溪山對弈圖》《綠蔭清話圖》等等。 [4] 
參考資料
  • 1.    蔣文光主編,中國曆代名畫鑑賞 (下冊),金盾出版社,2004年09月第1版,第1416頁
  • 2.    李娜. 讀文徵明的畫體風格[J]. 中國民族博覽, 2018, (6):175-176.
  • 3.    台北故宮舉辦文徵明書畫展  .人民網.2014/0303[引用日期2019-06-02]
  • 4.    潛堂主編.中國人物名畫 3.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2012.09:第3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