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雨花路

鎖定
雨花路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和雨花台區,北接中華門長幹橋、南至雨花台北大門,向東連接寧溧路通向江寧區東山街道及溧水區,向西連接寧蕪路基本沿寧銅鐵路通向安徽省馬鞍山市及蕪湖市。
中文名
雨花路
地理位置
南京市秦淮區雨花台區
長    度
730 m
走    向
南北

雨花路地理位置

雨花路原為南京市南北主要幹道。在90年代以前,江北過來的車輛向馬鞍山、蕪湖、江寧、溧水、溧陽、宜興方向的車輛均穿過南京城區經雨花路,再分由寧溧路、寧蕪路各自駛去。

雨花路歷史故事

雨花路旁埋着南京城的“源頭”,串起東吳、六朝南唐、大明。很多人所不知的是,雨花路馬路路西就是南京城的“源頭”。
文史學者薛冰告訴記者,公元前472年,越國滅掉吳國後,勾踐爭霸雄心頓起,開始覬覦楚國,謀求稱霸江淮。這樣,號稱“吳頭楚尾”的南京,其地理位置就顯得極為重要了。在范蠡的策劃與主持下,越國在其邊境南京築起一座土城,以張聲勢,史稱越城。這裏也堪稱南京“城”的起點。被歷史的長河掩埋的越城就在今南京城南長幹橋與雨花台之間的長幹裏一帶。
三國東吳亡國之後,西晉著名的文學家左思曾經在他的名作《三都賦》中,對吳都建業作了詳細的描述。對於建業的“苑路”(即的洪武南路-中華路-雨花路一線),他這樣寫道:“朱闕雙立,馳道如砥。樹以青槐,亙以綠水玄蔭耽耽,清流潺潺。”
五代的南唐時期,中華路成了真正的皇宮御道,路兩側是中央政權的各個官署所在地,繁華極致。“這條御道,基本上正和中華路重合。中華門,就是南唐金陵城的南門。不過出了城,雨花路這帶可能略有些荒涼了。”薛冰説。
明代,雨花路一帶又成為南京人氣最旺的地方。長幹裏一帶,雨花路路東就是明代南京城最負盛名的標誌性建築,被譽為“天下第一塔”的金陵大報恩寺塔。這座寺廟香火不斷,人氣堪稱南京城最旺。

雨花路近代建設

民國建立後,30年代南京城市進行了大規模建設,雨花路成為向南出城的重要通道。馬路擴寬,兩側栽種了梧桐樹。
1935年,江南鐵路(現為寧銅鐵路)建成,隨即將寧省鐵路延長至中華門站,該鐵路在南向北120米處將雨花路分成南北兩段,鐵路以北現屬秦淮區,鐵路以南現屬雨花台區。原在鐵路道口西側的中華門火車站建於1935年,原稱江南總站。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寧銅線經過中華門站的列車全部停靠,上下乘客多,中華門站外廣場一直是南京市內公交總站,加上車站北側的寧蕪汽車總站是南京市向南部郊縣的長途總站,因鐵路車站、長途汽車站、公交總站加上交通位置重要,火車換乘汽車旅客多,還有大量雨花台景區的遊人經北大門進入景區,雨花路兩側一直商賈林立、車水馬龍,顯得極為繁榮。
雨花路 雨花路
正是因為鐵路道口的原因,這裏成為交通卡脖子地段。1984年在雨花路東側距鐵路道口北400米處修建了雨花路立交橋,跨過寧銅鐵路,因為被道口所阻車輛可以跨線通過,雨花路的繁榮已開始不復從前。80年代末,南京市修築了城西幹道,由長江大橋過江來的車輛不用再穿城而過,雨花路通行的車輛開始減少。90年代初,原可以開啓活動的鐵路道口被徹底封閉,雨花路從此被永遠分隔開。90年代末,南京市繞城公路、城東干道相繼修築完成,向城東南郊縣的車輛也不復再行駛雨花路。進入新世紀,雨花路西側平行距離400米距離的中山南路南下工程建成,全部高架通過中華門車站上方,西南方向的車輛有了更加便捷的通道。雨花台風景區建設擴大,修建了更加寬闊的南門,雨花台的遊客也都從交通更為方便的南門進出,雨花路顯得越來越沒落。原先這條730米的路上有三家大型綜合百貨商場慢慢的都蕭條,最後也都看不見了。後來應天大街及高架的修建,搬遷了許多居民和單位,公交總站和郊區總站也搬去了他處,最終中華門站也停止了客運業務,雨花路兩側建築上盡塗的都是搬遷字樣,只有兩側高大的法國梧桐訴説着這條馬路以前的輝煌。

雨花路未來展望

雨花路 雨花路
進入21世紀10年代後,隨着南京大報恩寺的復建工程,雨花路又重新迎來了嶄新的一篇。2015年大報恩寺及琉璃塔建成開放,周邊配套工程也開始建設,期待雨花路能展現新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