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雨湖區

鎖定
雨湖區,隸屬湖南省湘潭市,是湘潭市的兩個城區之一,位於湖南中部湘江之濱。雨湖區因境內有千年名勝“雨湖”而得名。是湘潭的商貿、科教、文化中心,長株潭城市羣“兩型”社會建設的重點區以及湘潭市“兩型”社會建設的先行區。地貌類型以丘陵和平原為主,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陽光充足, [22]  總面積451.39平方千米, [13]  截至2022年末,雨湖區總人口為486039人, [24]  截至2023年6月,雨湖區轄8個街道、3個鎮、1個鄉; [20]  ;區人民政府駐雨湖路292號。 [21] 
雨湖是湘潭城市的發祥地,晉時初成江南小鎮,宋代湘潭縣治遷於此。因瀕臨湘江,水陸交通發達,客商過往非常頻繁,商業氛圍濃厚,至明清時期最為鼎盛,人稱工商十萬,中南八省物資均在此集散,是全國有名的藥都,有“小南京”、“金湘潭”的美譽,也曾是全國三大布市之一。 [15]  雨湖區內有萬樓文廟關聖殿魯班殿唐興寺秋瑾故居等文物景點56處,其中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 [16]  區位交通優越。雨湖地處湖南省東西、南北交通要衝,水、陸、空交通極為發達。錳礦資源豐富,鶴嶺鎮錳探明儲量居全國第一,素有“中國錳都”之稱。 [15] 
2023年,雨湖區地區生產總值746.66億元,比上年增長4.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74億元,增長2.1%;第二產業增加值347.20億元,增長6.9%;第三產業增加值380.72億元,增長3.2%。 [16] 
中文名
雨湖區
外文名
Yuhu District
行政區劃代碼
430302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湖南省湘潭市
地理位置
湖南省中部
面    積
451.39 km²
下轄地區
8個街道、3個鎮、1個鄉 [1] 
政府駐地
雨湖路292號
電話區號
0731
郵政編碼
4111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人口數量
486039 人(2022年總人口)
著名景點
關聖殿
雨湖公園
火車站
湘潭站
車牌代碼
湘C
地區生產總值
746.66 億元(2022年)
主要高校
湘潭大學湖南科技大學

雨湖區歷史沿革

雨湖區 雨湖區
商周時期,區境為荊楚之地,越文化的影響較大。
戰國後期,楚從黔中郡劃出長沙郡,雨湖區全境屬長沙郡。
統一中國,郡屬仍舊。
西漢,劉邦封吳芮為長沙王,繼而劉發為長沙王,雨湖區全境屬長沙國。東漢初,建湘鄉縣,劃入零陵郡,境內餘地屬長沙郡。建安二十年(216年),蜀、吳劃勢力範圍,零陵郡屬蜀,長沙郡屬吳;建安二十四年(220年),吳襲荊州,區境遂均屬吳衡陽郡,郡治在今湘潭縣古城鄉。
,區境屬衡陽郡,郡治仍在今湘潭縣古城鄉。當東晉從荊州析出湘州時,境屬湘州。 [2] 
南北朝時期,區境屬南朝管轄,屬湘州衡陽郡。
隋,區境屬潭州長沙郡。
唐天寶八年(749年),從隋代的湘潭和衡山兩縣北部調整出新的湘潭縣,並將縣治移至洛口(今易俗河鎮)。
五代時期,區境為南方馬氏所建楚國屬地,隸潭州長沙府。
宋朝,區境屬荊湖南路潭州。南宋,湘潭縣城遷至今湘潭市城正街,境內經濟、文化有所發展。
,區境屬潭州。
清代,區境屬長沙府。
民國三年(1914年),境屬湘江道。
1949年8月9、10日,湘潭、湘鄉和平解放,8月22日,成立湘潭縣人民政府。
1950年7月,湘潭縣城關區改為縣級湘潭市,隸屬從岳陽遷至湘潭的長沙專署。
1983年6月,湘潭地、市機構合併,湘潭市轄湘潭、湘鄉2縣和雨湖、湘江、嶽塘、板塘、郊區5區。
1992年6月,民政部批覆同意撤銷湘潭市雨湖區、湘江區、嶽塘區、板塘區、郊區,以湘江為界設立雨湖區、嶽塘區。
2009年,經湘潭市政府同意,將湘潭縣響水鄉成建制劃歸雨湖區,並由九華示範區託管。
2010年,又將湘潭縣響塘鄉、姜畲鎮成建制劃歸雨湖區。 [2] 
 雨湖區地圖 雨湖區地圖

雨湖區行政區劃

雨湖區區劃沿革

萬樓設計效果圖
萬樓設計效果圖(2張)
1992年6月25日,雨湖區轄原湘江區的窯灣、羊牯塘、廣場、楠竹山、中山5個街道,原雨湖區的雲塘、鶴嶺、城正街、雨湖路、平政路5個街道,原郊區的長城、昭潭、先鋒、護潭4個鄉和先鋒農場。調整後,雨湖區共轄10個街道、4個鄉、1個農場。
2000年,雨湖區轄8個街道、2個鎮、4個鄉:廣場街道、雲塘街道、中山街道、平政路街道、羊牯塘街道、雨湖街道、城正街街道、窯灣街道、楠竹山鎮、鶴嶺鎮、長城鄉、先鋒鄉、護潭鄉、昭潭鄉。
2010年,將湘潭縣響塘鄉、姜畲鎮成建制劃歸雨湖區管轄。響塘鄉、姜畲鎮所轄村(居)委會個數、行政區域面積、總人口、政府駐地均不變。行政區劃調整後,雨湖區轄8個街道、3個鎮、6個鄉。 [17] 
2013年,撤銷雨湖區響塘鄉,設立響塘鎮,以原響塘鄉的行政區域為新設響塘鎮的行政區域。行政區劃調整後,響塘鎮轄農科、響塘、楊梅、長安、柴山、大屋、沙林、益草、小泉、稠泉、金盤、雙湖、荷花、匣錦、仁興、石泉、日新、司馬、白衝、侯田、虎形、栲木、良山、堯家、長龍、南谷、益佳、金僑、雲岫、水井、金湖、谷湖、芳石、山界、陳蒲、小荊、燕山、白鶴、公和、碑頭、方竹41個建制村和龜頭鎮居委會,鎮人民政府駐黃蜂寺(原響塘鄉人民政府駐地)。 [18] 
2013年,撤銷雨湖區昭潭、先鋒、護潭3個鄉,設立昭潭、先鋒、萬樓3個街道,以原昭潭鄉的行政區域為新設昭潭街道的管轄範圍,以原先鋒鄉的行政區域為新設先鋒街道的管轄範圍,以原護潭鄉的行政區域為新設萬樓街道的管轄範圍。行政區劃調整後,昭潭街道轄廣場、措樹園、高標、煙竹、許家鋪、建成6個建制村以及寶豐街、富民城2個社區,辦事處駐南嶺南路(原昭潭鄉人民政府駐地);先鋒街道轄中心、建新、先鋒、桐梓、金塘5個建制村,辦事處駐高嶺路(原先鋒鄉人民政府駐地);萬樓街道轄繁城、紅星、富強、永紅、悦星、文昌、湘竹、漁業8個建制村,辦事處駐繁湖路(原護潭鄉人民政府駐地)。 [19] 
 雨湖區地圖 雨湖區地圖

雨湖區區劃詳情

截至2023年6月,雨湖區轄8個街道、3個鎮、1個鄉; [20]  分別為:雨湖路街道城正街街道雲塘街道廣場街道窯灣街道昭潭街道萬樓街道先鋒街道鶴嶺鎮楠竹山鎮姜畲鎮長城鄉。區人民政府駐雨湖路292號。 [21] 

雨湖區地理環境

雨湖區位置境域

雨湖區位於湖南省中部的湘江之濱,因境內有千年名勝“雨湖”而得名。雨湖區位於湘潭市區西北部。總面積451.39平方千米 [13] 

雨湖區地貌

雨湖區處於湘潭盆地,近80%的面積在海拔150米以下,地勢起伏較為和緩。全區地貌類型以丘陵和平原為主,其中丘陵面積380.65平方千米,佔84.33%;平原面積70.74平方千米,佔15.67%。 [22] 

雨湖區氣候

雨湖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陽光充足、氣候温和宜人,四季分明。年均氣温17.2℃,年均降水量1320毫米,無霜期273天。 [22] 

雨湖區水文

雨湖區境內湘江、漣水繞區境東、西邊緣而過。渠道縱橫,河塘密佈。 [22] 

雨湖區土壤

雨湖區土壤以酸性紅壤為主,成土母質以板頁岩風化物、第四紀紅色粘土、砂岩風化物、紫色砂頁岩風化物、花崗岩風化物和河流沖積物板頁岩為主,土層較厚,肥力中等,利用率高,水稻土、紅壤、菜園土分佈較廣。 [22] 

雨湖區自然資源

雨湖區礦產資源

雨湖區礦產資源主要有矽砂石灰石等,其中鶴嶺鎮的錳礦資源豐富,截至2015年,探明儲量946.5萬噸,保存儲量343萬噸,素有“百年錳礦、中國錳都”之稱。 [3-4] 

雨湖區土地資源

雨湖區共有耕地面積13.16萬畝,佔全區總面積的22.02%。其中,水田11.93萬畝,旱地1.23萬畝,分別佔全區耕地總面積的90.65%、9.35%。 [22] 

雨湖區森林資源

2022年,雨湖區完成營造林533公頃,年末森林面積12847公頃,森林蓄積量62.14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27.0%。 [24] 

雨湖區水資源

雨湖區境內湘江、漣水繞區境東、西邊緣而過。渠道縱橫,河塘密佈。據統計,全區水資源源可利用量3.94億立方米,共有水利設施可供水量1.37億立方米,農業需用水量1.30億立方米,總灌溉面積14.91萬畝。 [22] 

雨湖區人口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雨湖區常住人口為616130人。 [12] 
雨湖區主體民族為漢族,截至2022年末,雨湖區户籍人口總户數為175588户,總人口為486039人,比上年下降1.2%,其中男性人口241536人,女性人口244503人,男女性別比為98.4:100。 [24] 

雨湖區經濟概況

雨湖區綜述

雨湖 雨湖
2022年,雨湖區地區生產總值746.66億元,比上年增長4.8%,地區生產總值總量和增速均居全市第一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74億元,增長2.1%;第二產業增加值347.20億元,增長6.9%;第三產業增加值380.72億元,增長3.2%。 [23-24] 
2022年,雨湖區三次產業結構為2.5:46.5:51.0。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比上年下降0.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比上年上升0.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比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0.0%,比上年上升1.5個百分點。第一、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5%、55.5%、43.0%。在二產業中,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6.2%。 [23] 
財政
2022年,雨湖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7.93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5.78億元,增長8.2%。其中,税收收入29.37億元,增長10.3%;非税收入8.2億元,下降0.1%。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9.77億元,增長13.5%。其中,科學技術、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衞生健康分別支出9.74億元、6.08億元、4.43億元、2.26億元。 [23] 
人民生活
2022年,雨湖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804元,比上年增長5.0%。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4.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9%。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15:1。
2022年,雨湖區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4742元,比上年增長4.6%。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上年增長4.5%;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上年增長6.7%。 [24] 
固定資產投資
2022年,雨湖區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8.8%,高於全省和全市7.2和0.9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增長3.8%。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投資增長10.6%;非國有投資增長8.5%。分投資方向看,基礎設施投資增長0.6%;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36.2%;民生投資下降1.2%;工業投資增長7.6%。
2022年,雨湖區房地產開發投資比上年增長2.4%,商品房銷售面積189.8萬平方米,下降3.4%。 [24] 

雨湖區第一產業

雨湖區鄉村 雨湖區鄉村
2022年,雨湖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8.69億元,比上年增長2.5%。其中,農業產值18.25億元,增長3.7%;林業產值1.02億元,增長12.7%;牧業產值15.20億元,下降0.1%;漁業產值1.77億元,增長1.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45億元,增長9.5%。 [24] 
2022年,雨湖區糧食種植面積13.93千公頃,下降0.1%。糧食產量9.25萬噸,下降2.5%。
2022年,雨湖區油料種植面積3.01千公頃,增長2.7%;蔬菜種植面積6.84千公頃,下降3.8%。油料產量0.54萬噸,增長2.8%;蔬菜產量22.36萬噸,下降10.4%。 [24] 
2022年,雨湖區豬、牛、羊、禽肉類總產量3.36萬噸,增長1.2%。其中,豬肉產量3.06萬噸,增長0.7%;牛肉產量0.05萬噸,與上年持平;羊肉產量0.02萬噸,與上年持平;禽肉產量0.23萬噸,增長9.5%。年末生豬存欄23.16萬頭,下降7.7%;全年生豬出欄41.98萬頭,下降2.1%。禽蛋產量0.07萬噸,與上年持平。 [24] 

雨湖區第二產業

雨湖區錳礦資源豐富,鶴嶺鎮錳探明儲量居全國第一,素有“中國錳都”之稱。區內有機器廠、機械廠等中央直屬企業,形成了機電製造、冶金化工、食品醫藥、新能源等四大支柱產業,2023年,全區規模企業總數達128家。 [16] 
2022年,雨湖區規模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4.5%,高於全省和全市7.3和7.2個百分點。湘潭經開區規模工業增值加比上年增長9.5%,雨湖高新區規模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51.8%。
2022年,雨湖區全社會建築業總產值139.4億元,比上年增長8%。房屋建築施工面積775.3萬平方米,增長16.3%。 [24] 

雨湖區第三產業

雨湖區是湘潭的商貿物流中心,2023年,雨湖區內共有各類市場45個、商業網點5000多個。 [16] 
服務業
2022年,雨湖區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11.09億元,增長2.4%;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0.76億元,下降2.3%;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10.27億元,增長1.8%;金融業增加值28.51億元,增長7.2%;房地產業增加值70.22億元,增長1.4%;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18.44億元,增長11.9%;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加值25.83億元,增長3.2%。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7.2%。 [24] 
國內貿易
2022年,雨湖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9.01億元,比上年增長2.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佔全市比重48.1%。限額以上法人消費品零售額354.92億元,比上年增長6.6%。其中,糧油、食品類零售額增長10.1%,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7.4%,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下降11.3%,中西藥品類下降1.0%,汽車類增長6.9%。 [24] 
對外經濟
2022年,雨湖區進出口總額178.7億元,比上年增長32.5%。其中,出口額160.29億元,比上年增長24.3%;進口額18.42億元,比上年增長216.1%。全年實際到位內資249.93億元,比上年增長16.2%。 [24] 

雨湖區政治

職務
姓名
區委書記
段偉長
區委副書記、區長
柳軍輝
僅列黨政主要領導,不列副職,截至2024年3月 [27] 

雨湖區社會事業

雨湖區教育事業

湘潭市第二中學 湘潭市第二中學
截至2022年末,雨湖區有普通高校8所(含高校獨立學院)。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招生5519人,在校研究生16124人,畢業生3582人。普通本專科學校招生33124人,在校生105460人,畢業生22950人。中等職業學校6所,招生4189人,在校生11134人,畢業生3139人。普通高中7所,招生2618人,在校生7007人,畢業生2058人。初中14所,招生5644人,在校生12377人,畢業生3569人。普通小學51所,招生6894人,在校生40139人,畢業生5876人。幼兒園142所,在園幼兒1868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4]100%,小學畢業生升學率100%。發放中職國家助學金239.6萬元,中職國家助學金資助中職學生2396人次,落實中職免學費資金712.68萬元,中職免學費資助中職學生5939人次。 [24] 

雨湖區科技事業

截至2023年,雨湖區內有湘潭大學、湖南科技大學等5所高等院校、17家科研機構和2個博士後流動站。校區交流合作緊密,區人民政府與湘潭大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區內眾多企業也與各院校建立了產學研聯合。以北二環為主幹線,以湘潭大學、湖南科技大學等重點院校為依託,積極對接長沙嶽麓山大學科技園,重點建設湘潭大學城科技園,將其建成高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園。 [16] 
2022年,雨湖區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4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家;獲得省級以上科技成果登記57項;省級雙創示範基地1家。全年專利授權量2369件,增長1.8%。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869件,增長30.0%。工礦企業、大專院校分別為138件、728件。全區高新技術企業241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269.25億元,高新技術增加值佔GDP比重34.6%,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 [24] 

雨湖區文體事業

2022年,雨湖區有公共圖書館3個,紀念館1個,羣眾藝術館1個,文化館1個。 [24] 
2022年,雨湖有體育場地2192個。其中,體育館13座,運動場76個(含體育場、小運動場、田徑館),游泳場地11個(含游泳池、游泳館),各類訓練房266個(含綜合房及專項訓練房),經常開展參加體育鍛煉人數22.74萬人,開展全民健身9項次。 [24] 

雨湖區醫療衞生

2022年,雨湖區共有醫療衞生機構494個,其中醫院32個,婦幼保健院1個,鄉鎮衞生院5個,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站)14個,診所(衞生所、醫務室)331個,村衞生室108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個,衞生監督所2個。全區共有衞生技術人員8085人,比上年增長4.8%,其中,執業(助理)醫師2742人,增長2.5%;註冊護士4204人,增長5.1%。醫療衞生機構擁有牀位8103張,增長11.6%。其中,醫院擁有牀位7778張,增長11.4%;鄉鎮衞生院擁有牀位208張,下降1.0%。全年完成孕產婦免費產前篩查2291例,救治救助困難嚴重精神病患者130例,免費為新生兒進行遺傳代謝病篩查完成2759例達到全覆蓋。 [24] 

雨湖區社會保障

2022年,雨湖區新增城鎮就業1.93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9416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9.82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37.04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1.49萬人,參加生育保險職工人數12.09萬人。
2022年,雨湖區獲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鎮居民4865人,全年發放最低生活保障經費2707萬元;獲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農村居民4227人,全年發放最低生活保障經費1976萬元。年末各類養老機構牀位2643張。 [24] 

雨湖區交通

雨湖區地處湖南省東西、南北交通要衝,水、陸、空交通極為發達。上瑞高速、京珠高速等2條東西、南北交通大動脈在此交匯,潭衡高速正在加緊建設,長潭西線高速公路將長沙市嶽麓區與雨湖區連成一片。320國道107國道在此會合,湘黔鐵路橫穿全境,湘江千噸級碼頭四季通航,距長沙黃花機場僅半小時車程。特別是“百年地標”工程——湘潭火車站,改擴建後有9股道3個站台2個廣場,並配備規模始發列車,與正在規劃建設的長株潭城際輕軌對接,將成為集火車、城鐵、公交為一體的長株潭交通樞紐中心。 [16] 

雨湖區歷史文化

雨湖區綜述

雨湖區是湘潭城市的發祥地,晉時初成江南小鎮,宋代湘潭縣治遷於此。因瀕臨湘江,水陸交通發達,客商過往非常頻繁,商業氛圍濃厚,至明清時期最為鼎盛,人稱工商十萬,中南八省物資均在此集散,是全國有名的藥都,有“小南京”、“金湘潭”的美譽,也曾是全國三大布市之一。 [16] 

雨湖區歷史遺蹟

2023年,雨湖區內有萬樓、文廟、關聖殿、魯班殿、唐興寺、秋瑾故居等文物景點56處,其中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 [16] 
文物保護單位
序號
歷史文化資源點名稱
基本情況介紹
文物等級
地址
所轄街道
1
北五省會館(關聖殿)
始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修。為北五省(山東、山西、陝西、河南、甘肅)旅潭商民議事及祭祀關羽所建。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座北朝南,木結構,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前殿、大殿、後殿,兩側有鐘鼓樓。為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甘肅五省會館,為三進式宮殿建築。前進自成院落,設山門和戲台,正門門額為楷書“關聖殿”三字,側門分書“河嶽”“日星”。門樓上有“桃園結義”“龍戲珠”、“犀牛望月”、“劉海戲蟾”等人物故事泥塑及花卉陶塑。院落廂房為迴廊式木結構建築。中進為春秋閣,面積86.5平方米,重檐歇山頂,高16米立於高1米麪積21平方米的花崗石平台上。大殿面闊一間,進深一間,抬梁式構架,重檐歇山頂,黃琉璃瓦,殿前有1對獅座透雕蟠龍漢白玉柱,柱高4.8米,徑0.8米。殿內藻井上有木雕貼金盤龍,四周隔扇有人物、花卉雕飾。前門及大殿兩側均置漢白玉石獅。御路有漢白玉透雕盤龍。殿內現存“棉花規例”及清代維修記事石碑10餘塊後進臨雨湖,原建有花園、亭台已毀。乾隆三十九年(1744)大修,重建舞樓、禪房。嘉慶12-15年(1807-1810),大殿重修。大殿前坪鋪花崗石。道光19-20年(1839-1840)進行全面修整。民國初年,關聖殿先後改作營房,學校。民國21年(1932)再次整修,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改為民居和市歌舞劇團駐地。“文化大革命”時期損毀嚴重,後殿被工廠佔用。2013年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典型的南方會代表寬,是研究地方民俗、明清商業形態、會文化、移民經濟史的重要資料。2018年-2019年進行全面修整。
國家級
平政路392號
雨湖路街道
2
湘潭文廟
始建於南宋紹興初年,屬磚木結構,原址在小東門(原稱文星門)內。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毀於兵災。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重建。因小東門一帶地勢低窪,每當雨季湘江氾濫,常遭洪水浸淹,便沿江向南兩裏,改建在現在所在的學坪官。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正德十一年(1516年)或修繕或擴建,明末再庹毀於戰火。清順治九年(1652年)第三次重修。其後於清嘉慶、道光、咸豐、光緒、宣統及民國3年(1914)、民國36年(1947年)又多次修葺,原師院於1983年、1998年、進行了整體維修和局部維修,2008年湖南科技大學又再次修葺。現存文廟欞星門已毀,從大成門開始,向內兩側廂房、大成殿,之後為亞聖殿。湘潭文廟成為湘潭歷史文化的標誌。
省級
城正街街道
3
江西會館-石坊
江西商人於現址建許旌陽祠,並題門額“萬壽官”,實為江西會館。其建築為園林式,由門樓牌坊、旌陽閣、正殿、花園等部分組成。正殿建於高1米、寬16米、長16.3米的石台基上四周立石柱24根,重檐歇山頂、五色琉璃瓦,為湖南清代園林富麗之作。後年久失修,逐漸圮毀拆除,僅存石坊。江西會館石坊系牌樓式建築,為花崗岩和漢白玉結構,一門兩柱,高12米,寬5米,左右兩側置石獅。牌樓上有雙龍、人温聲鳥展和社泥楷書“江西會館”4字
省級
沿江路
雨湖路街道
江西會館-夕陽亭
夕陽亭又叫夕照亭,夕陽亭始建於宋代,改建於順治七年(1650年)。夕陽亭為正方形,重檐四角攢尖頂,黃琉璃瓦、葫蘆頂。四周有石欄,欄上雕刻花卉和鳥獸。湘潭以江西移民為主體,江西商人以經營藥材為主。江西會館是湘潭最大的會館,夕陽亭是江西會館的陽石山莊(賓館)遺留,是現存“雨湖八景唯一保存完好的一處。
省級
雨湖路街道
4
魯班殿
始建於明:1912年部分被焚,1915年由泥木工人集資重修。別,方形材閉式(即子屋)庭院建築,磚木結構,馬頭牆封山,青磚灰瓦粉牆,,璃屋脊瓦當檐唇,屋宇高聳、雅樸端莊。前棟門額保存有“湘古城全景圖”泥塑,此圖分三分,右部為文昌閣至小東門圖景,原文昌閣全貌明晰可見。中部古城城內至密灣圖景,蜿蜒的城牆和觀湘、文星諸門及城牆上的城樓、垛口一目瞭然,城牆外半邊街的吊腳樓,依次往左是大埠橋的石拱,萬壽宮的高牆、關聖殿的飛檐、石嘴堖唐興寺、唐興橋、密灣、凡三街六巷,雨湖垂柳均形貌逼真。左部分為楊梅洲圖景,市街房屋,別具風格。在這些景物之下是浩浩湘江,江面百舸爭流,江岸碼頭歷歷在目。此泥塑被譽為湘潭的“清明上河圖”。魯班殿內現保存有戲台,是湘潭市內唯一保留的戲台(未經重建)。大殿原供奉魯班金像,兩廂供奉有關公、財神像。相傳農曆5月7日為魯班誕辰紀念日,泥木工人過去每年雲集於此,開展紀念活動。魯班殿現整體保存較好。200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文物保護單位。2015-2016年全面修繕
省級
窯灣街道
5
石靈橋
原名湘寧橋,系湘潭人始建,位於湘潭縣北部與寧鄉交界的靳江河上,歷為湘、寧兩地商貿往來及百姓出行必經之地。該橋28造型大方,橋身總長54.5米,寬6.3米,單孔跨度大,高8米
且共有5拱,為省內同類橋樑中所少有橋嫩砌石之間平整無縫工藝上先鑿成燕尾口,再澆鑄鐵水,增加橋身的牢固度,墩身刻有蜈蚣,取其鎮龍驅洪之意。橋墩上水尖,下水平,呈船狀,橋
沿為石柱坊條欄杆,橋身雕刻精美,望柱刻有瓜果、魚、猴、鹿等造型,整座橋是當時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從一個方面反映了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
省級
鶴嶺鎮
6
望衡亭
晉陶侃駐軍石頭寺時,曾此建有釣魚、望嶽(因可望見南嶽)二亭。元御史燮理溥化曾作望嶽亭詩。隨着時間的推移,二亭先後被毀。唐大中時,又在此建有湘江亭。唐李羣、鄭谷、孟賓於皆有詩,元時毀於兵火。唐時在此並建有黃葉亭,以唐韋迢“湘潭一葉黃”名而得名,後又在黃葉亭址建有遠景樓,但均已毀圯。到民國初年此處只是一片廢墟。民國十七年,王捷俊駐防湘潭,拓寬湘潭街道,在石嘴堖仍築一事,取陶侃“望嶽”之意名之日“望衡”,“以其朔景遺行也”民國二十一年望衡亭正式建成。亭分三層,全部為花崗岩構建。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市政府對望衡亭進行了重修,重修後的望衡亭及其周邊被闢為一小型遊園。王捷俊衣冠冢在望衡亭1米處,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
省級
窯灣景區
窯灣街道
7
潭寶(窯灣)汽車站
始建於1925年,1927年建成,後因失火1931年重建。潭寶汽車站的主體建築系圓柱式樓房,為磚混結構,分三層,聳立在直徑45米,高5米的用花崗岩砌的防洪護坡台上。建築本身直徑15米,含中間5米的圓形天井。潭寶公路是我國最早的公路之,潭寶(密灣)汽車站是潭寶公路的起點,也是我國較早的車站之一,同潭寶公路同期修建。那時因江上沒有橋,人車過江全靠波船,潭寶(窯灣)汽車站在當時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潭寶(窯灣)汽車站有獨特的環形設計和中國早期的立交設計。旅客從一層進出車站,汽車從二層進出車站,人車分流。一二層間以台階連接。二層旅客上下車的區域有頂棚,免於日曬雨淋。此頂為鋼筋平拱設計,其施工工藝之高超,令人驚歎。二層的環形設計使汽車在站內沿着同一個方向行駛,不會迎面相撞。其獨特的立交式的設計在當時的設計理念是領先的。幾年之後,河東的東坪鎮也修了一座汽車站,潭寶(窯灣)汽車站又稱為西站。開始時,汽車站只有10多台燒木炭車,解放初期,這裏的10多輛燒炭車逐漸改成了20台汽油車,每天往返邵陽、長沙等地。隨着湘潭城區的發展壯大,舊城區窯灣街逐漸失去了核心地位。特別是湘江一大橋通車後,潭寶(窯灣)汽車站的繁華和喧鬧不再,而長途汽車站興建後,潭寶汽車站便被冷落了。湘運公司將之另作他用。
省級
窯灣街道
8
湘潭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牌
1938年7月7日,即抗日戰爭一週年之際,湘潭縣的機關團體與民眾為紀念浴血奮戰的抗日陣亡將士,共建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於學坪。碑名由原國民黨中央政府監察委員黎丹題寫。“忠貞永式”的奠基碑由原國民黨陸軍中將、步兵學校教育長王俊書丹。1944年,湘潭淪陷後,紀念碑遭日寇破壞。1945年,抗戰勝利後,紀念碑修復。1985年修繕。修繕後的抗日陣亡紀念碑,聳立在花崗石台基之上。碑身呈方錐形,通高9.9米,底部1.35米見方。台基四周繞以石欄,碑四周遍栽各種花草。碑身之於台基正中。碑座四側位石級,碑、欄、階均為花崗岩質地,青灰色,碑身四面用原書正楷鐫刻“抗日陣亡紀念碑”九個大字。
省級
城正街街道
9
南樓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縣城於1950年析出建湘潭市,湘潭縣級機關駐市區。中共湘潭縣委和縣人民政府機關駐地位於觀湘門直街北端,稱縣直屬機關大院。1954年建南樓,南樓起建初期為湘潭縣委招待室,縣委常委樓,在當時是以湘潭最高標準建造的。蘇式風格,磚混結構,二層。胡耀邦、華國鋒、彭德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在此居住、辦公。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具體領導湘潭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物證。
省級
城正街街道
10
湘潭市一大橋
位於湘潭市區,當時為溝通國道107線、320線的主要橋樑。鋼筋混凝土橋。1961年10月1日建成通車,全長605.22米,加上東西引橋,總長1515米。橋面淨寬21米,車行道16米,人行道各2.5米,9墩8孔、淨跨60米,載重汽18-拖80噸,
是湘江上湘潭第一座大橋。當時叫做湘潭大橋,後來湘潭湘江上陸續修建了多座橋樑,就改稱一大橋。長期以來,是湘潭市區唯一連接兩岸橋樑,是原來107國道唯一連接線路。
省級
11
唐氏義門
明永樂二年(公元1405年)湖南發生旱災,災民飢餓,當時世居攸、醴、衡之交的千餘家唐姓族眾,在唐禮的帶領下捐出唐家谷萬擔,賑濟潭、衡、攸、醴四縣災民、四縣之民感激此舉而聯名奏知朝廷、永樂皇帝為了旌表唐姓家族的義舉,令知府題贈“唐氏義門”四字。永樂三年,湘潭知縣奉旨在城內月弓橋畔建坊,坊額:“唐氏義門”,從此月弓橋畔成為唐姓聚居之地,並在此建造祠堂。唐姓族眾並將坊額刻石嵌入唐則敏公祠槽門首,坊額兩側附刻碑文:“順治十六年,邑侯史宗堯纂修縣誌載明永樂二年大旱,唐禮率族備米穀萬擔,散給潭、衡、醴、攸四縣之貧,永樂三年奉旨建坊旌表,額曰:“唐氏義門”。門坊上部為“福如東海”“天官賜福”、“壽比南山”等三幅人物畫像,“唐氏義門”刻石橫額為原有之物,門坊兩側恢復刻有“恩週四縣,籍隸五朝”對聯。1986年市政府撥款責成市博物館進行維修,重修後的唐氏義門保存了歷史原貌。是湘潭人民扶貧濟困傳統美德的見證。
市級
城正街街道
12
三義井
建於清代。原名三眼井,又名義井,根據湘潭縣誌記載,“旱盛不歇,何氏割其井以濟邑人,故名義。”是“湘潭三泉井”之一。井有三個井口可以打水,用花崗岩構成,為當時當地居民的主要取水地。由何氏家族的三世祖何萱建。毛澤東早年在長沙求學,往來湘潭,總是住在三義井附近的“毛福昌”號,常在此取水沐浴。1981年的時候井口被封,從此不再出水,目前只能見到掩蓋井口的石板。為市區重要的古井。
市級
城正街街道
13
小東門碼頭
始建於清代,全長38米,寬12米左右,由94級花崗岩鋪成,從上游往下游依次設置四條通道,依次寬2.75米、2.75米0.65米、2.75米,兩側及正中間通道均設有護樁欄杆,深水區另連接一處寬約2.75米,長約26米麻石台階直達河中。為防滑披靠河底處打有松木樁多處,至今保存完好。此碼頭規模壯觀,功能齊備,基本保持原貌,充分反映了清代湘潭水運的繁榮發達,hF0949年8月湘潭和平解放解放軍入城的主渡口。
市級
城正街街道
14
陸義庵
位於中山路北面,建於清代,為典型二進式居民住房,進深5間,磚木結構,青瓦頂。主體結構、內部樑柱、榫卯結構保存完好。清代,許多江西人來潭經商。當其中一些故於湘潭時,其靈柩暫時停放於陸義庵,再擇日運回江西老家安葬。反映了清代全國許多地方商人來潭經商的歷史,同時湘潭與江西曆史淵源的見證,對於研究清代居民房屋結構和當時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市級
窯灣街道
15
唐興橋
位於上十八總與窯灣社區主幹道相匯處,系清初邑人肖俊義捐修,因鄰近唐興寺得名。舊時為湘潭城通往湘鄉、邵陽以及花石、衡山等地的必由之道。位處交通要道,為方便市民商旅通行,歷史上經歷多次修繕。唐興橋長13米,寬6米,淨跨12米,橋身與橋面全由花崗石砌成,兩旁有34根花崗石圍欄,柱頭綴有獅、猴、象、鹿、兔等動物的立體雕像,欄柱間橫欄條石呈菱形放置。橋上立柱上刻有“禁止攤擔”“禁止推車”“禁止糞船”的公益性文字。系湘潭地區重要的古橋樑,是研究湘潭橋樑及運輸歷史的重要文物。
市級
窯灣街道
16
李柳染堂
建於道光6年(1828年),青山橋李姓兩兄弟來湘潭窯灣一帶商行當學徒。因勤奮好學,之後自已開店當老闆。後來建了李柳染堂用來住宿和做生意。該建築物建造獨具特色,磚木結構,建築長約50米,寬30米,為三進三開間結構,最後一進己毀。屋頂是加層,既保證了採光,又冬暖夏涼。屋內有天井,前門是石框大槽門。是湘潭保存最好的清代城市民居之一,見證了湘潭商業繁榮及商業活動。
市級
窯灣
17
安仁堂
始建年代不詳,於清道光十三年重修,為清朝從江西到湘潭經商的商人興建的江西會館。為磚木結構,分前進、中進和後進,前進為關公殿,中進為佛殿,後進為觀音殿。中進堂和後進堂的左右佛堂已被損毀。當時湘潭以江西移民為主體,江西旅潭的商人主要從事藥材生意。很多江西移民死後沒有回江西老家安葬,而是在南盎嶺購地下葬。安仁堂實為江西移民的墓廬。每年一月
到七月的初一和十五舉行祭祖祭祀活動。周圍有十五畝地的收成用於會館的日常開支和維護修繕。對研究當時的商業文化、移民文化、祭祀民俗都有一定的價值,同時其建築結構及其雕刻紋
案都有十分重要的藝術價值
市級
先鋒街道
18
江山勝蹟石刻
“江山勝蹟”字鑿於沿江西路望衡亭與唐興橋之間的崖壁上。位於陶公山下,正對湘江拐彎處,風景優美,石刻長16米高3.6米,石壁上面刻着”江山勝蹟”四個大字和落款,王捷俊題字,書者為民國時期的知名人士朱德裳先生。此為湘潭地區最重要的摩崖石刻。據史料記載,朱德裳(1874-1936)祖籍湘潭縣,自幼聰明好學。1903年,他以湘潭縣第一的成績,被清政府選送到日本學習警政,與楊昌濟,陳天華等34人同行。歸國後任清政府民政部警視廳右丞,北京官醫院監督等職。並主辦湖南警政學堂。他為官廉潔,享譽全國。1921年湘潭人民為紀念民族英雄,為陶侃、何騰蛟重修衣冠冢於石嘴堖山上,舉行了盛大的公祭活動,並由王捷俊題,請朱德裳先生書寫”江山勝蹟”4個隸書大字,後由工匠雕刻於石壁之上。
市級
窯灣景區
窯灣
19
秋瑾故居
建於清末,是辛亥革命著名女烈士秋瑾在湘潭的故居。秋瑾祖籍浙江紹興,1895年隨父秋壽南來到湘潭,1896年與王廷鈎在湘潭結婚,當時王家在十八總由義巷內開設“義源當”當鋪,秋瑾婚後即居住於義源當後院,直到1903年上北京為止。義源當原有房屋十餘間,二層磚木結構,總面積900多平方米。1944年日機大轟炸所焚,現僅留義源當側門一間,是湘潭市重要的辛亥革命文物。
市級
窯灣街道
20
過江電報房
建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電報房牆體用青磚砌成,總高度10米左右,分上下兩層,木質樓板,人字形瓦面屋頂。房子朝北開門,南牆和西牆各開一窗,東牆的內側架設木梯。在樓上西側靠近窗户的牆體上,有8個穿牆而過的彎頭瓷筒,是供接納通信線纜所用的。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湖南巡撫陳寶箴與湖廣總督張之洞商議並動工架設湘鄂間電報線路,1897年竣工,1898年將此線路延伸至湘潭,湘潭在泗洲庵巷黎氏宗祠內設官督商辦電報子局。過江電報房是當時全國通信網絡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天有專人負責接收傳輸電報電話。在江的對岸還有一座同樣的建築,通信電纜埋在江底,穿江而過,連接兩個機房。隨着時代變遷,通信發展日新月異,電報房逐漸失去了作用。過江電報塔樓是湘潭市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通信機房。
市級
萬樓
21
劉道一烈士祠
劉道一(1884~1906),中國近代民主革命者,字炳生,原籍衡山人,後隸籍湘潭。華興會、同盟會會員,曾任同盟會書記幹事等職。留學日本時,與秋瑾等組織十人會秘密團體,倡言革命。又參加馮自由在橫濱組織的洪門天地會,被封為“草鞋”(將軍)。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加入同盟會,任書記、幹事等職。次年回國,聯絡會黨、新軍發動萍鄉、瀏陽、醴陵武裝起義,不幸事機泄露被捕,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犧牲於長沙。劉道是同盟會員中為中國民主革命犧牲的第一人,也是留日學生中因反清革命被殺害的第一人。1913年根據孫中山先生指示,湘潭縣議事將原湘潭縣守備衙門改為劉道一烈士祠。遺體葬於長沙嶽麓山。1913年建烈士祠,時為三進,10餘間。後房屋為民居座北朝南,磚木結構,穿鬥式構架,小青瓦硬山頂。2001年修葺一新,房屋保存完好。現有房屋7間,佔地面積156平方米,其中堂屋有烈士遺像和生平事蹟介紹,並有孫中山、黃興等弔詞。此外,尚有其他文物100多件,供人瞻仰。系湘潭重要的辛亥革命文物。
市級
城正街街道
22
梁煥奎父母墓及母親墓
湘商先驅梁煥奎母劉太夫人墓,建於民國3年(1914)。梁煥奎(1868~1931)民族實業家,光緒舉人。1896年任湖南礦務局文案,致力於發展湖南礦業,1908年在長沙成立華昌煉銻公司,任董事長,所出純銻質量超過英國,對我國鎂礦業的發展貢獻甚大。該墓地宏偉氣派、依山傍水,墓碑中間刻有王闓運撰並書《誥封一品太夫人梁榮祿妻劉氏墓誌銘並序》。
市級
廣場街道
23
朱德裳墓
朱德裳(1874~1936),字師晦,原湘潭縣罐子窯(今九華)人員。是清代第一批留日學生。加入同盟會,投身於辛亥革命,歷任民國政府要員,並以其書法見長。著《中國魂》、《續湘軍志》《三十年見聞錄》等。1936年卒於城內陶園。墓坐東朝西,墓圍、墓冢均為三合土結構。花崗岩墓碑,刻有“顯考朱公師晦老大人之墓”等碑文和“青天白日”圖案。是湘潭市保存完好的民國名人墓。
市級
經開區
24
鐘樓
湘潭市第一中學始稱湘潭縣學堂。是在歐風東漸,興學育才的20世紀初,由湘潭有識之士謝鼎庸、王國棟經呈清廷撫憲備於1902年5月獲准創辦於陶公祠。1933年擇現址建新校區。此佔地110畝,建築面積近4萬平方米。辦學百多年來共培養了畢業生5萬餘人,其中有“五四”運動先驅陳大榕、革命家羅亦農等一大批志士仁人,有國家級運動健將彭曉燕等一大批出類拔萃的學生。1932年,縣政府決定為學校興建校舍,選定十四總後風車坪(即今地址)為校址,購地15畝。1933年興建鐘樓棟。建築面積為1541平方米,為兩層的磚木結構,共有十八間房間,風格為哥德式建築。湘潭市第一中學-鐘樓是湘潭市近代著名的教育建築。
市級
雲塘街道
25
伍舜卿墓廬
墓廬建於1936年,是湘潭墓廬中僅有的中西合璧建築。橫開三間,清水磚牆,周圍用青磚砌以墩柱,環以十柱構成迴廊,小青瓦屋頂,牆體及部分構件具明顯歐式風格。墓廬屋中牆上原嵌有伍舜卿石刻畫像及於右任等名家書法畫像贊石碑。是湘潭市至今保存較好的私家園林建築,也是民國湘商發展的重要見證。因風吹雨淋,目前屋檐損害嚴重。
市級
長城鄉
26
思過堂
建於民國時期,紅磚青瓦,一層磚混結構,建築中軸對稱。是國民黨湘潭縣黨部辦公場所,建國後改作湘潭縣政府所屬辦公用房。為一層磚混結構建築。是湘潭民國時期重要的行政建築。
市級
城正街街道
27
原一自來水廠取水泵房
1954年8月,市政府為選定水廠廠址,擬出《雙議塘方案初步資料》,選定供水在窯灣老汽車站取水,黃土山建造水廠,10月城建委又綜合其他資料提出取水部分建在石嘴堖為宜。1957至1958年建設自來水廠,1958年2月正式動工興建泵房.同年7月1日灌溉泵房試車,隨後河西水廠(1982年該稱為一水廠)正式動工興建.1959年9月7日凌晨兩點,一期工程建成投產,10月1日正式運行供水,湘潭人民從此結束飲用湘江原水的歷史。湘潭水泵房是湘潭城市文明建設的重要遺存。
市級
窯灣街道
28
胡耀邦故居
胡耀邦(1915~1989),湖南瀏陽人,1962~1964年以共青團中央書記身份兼任中共湘潭地委第一書記,在此期間曾居住於此。在湘潭工作的近兩年時間裏,胡耀邦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足跡踏遍湘潭地區所轄11個縣市。在湘潭期間,他組織開展了四查四幫“活動。總結岳陽毛田和攸縣菜花坪的典型經驗(當時屬於湘潭地區),號召全區”北學毛田,南學菜花坪”。1953年建。故居為一層紅磚混結構,左右對稱式建築,面積約250平方米。為左右對稱式建築,面積約50平方米。為其在湘潭至存較為完好的唯一建築。
市級
廣場街道
29
華國鋒故居
華國鋒(1921~2008),原名蘇鑄,山西交城人。華國鋒取義於中華抗日救國先鋒隊。華國鋒在湘潭工作多年,1952年任湘潭縣委書記,1954年任湘潭地委書記。1956年兼任韶山灌區指揮長。1962年至1967年,華國鋒曾居住於此。故居原為湘潭地委招待所,磚混結構建築,兩層,木樓梯木地板。二樓靠東側最裏面的兩間房為華國鋒卧室和辦公室,現保留了當初的木質地面和基水格局。為華國鋒在湘潭生活和工作的重要見證。
市級
廣場街道
30
原湘潭地區行署辦公大樓
1964年設計建設,為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仿蘇式代表性建築,建築原型參照了人民大會堂的建築結構和外觀。長87米,寬18米,高24米,建築面積5780平方米。為原湘潭市政府辦公樓,現為雨湖區的行政中心。是湘潭市保留較為完好的仿蘇式大型建築。
市級
雨湖路街道
31
湘潭湘黔鐵路橋
湘江鐵橋位於湘潭市區,東起五里堆,西至宋家橋,是湘黔鐵路重要橋樑。於民國24年(1935年)籌建,歷時8年,僅建橋墩10個。民國32年,日軍南犯,湖南省政府奉令破路,曾對三個橋墩實行炮轟和爆破,而墩未受大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3年6月着手復建,1954年1月建成通車。共11孔,全長843.76米,橋寬8.6米,總投資2460萬元。湘江鐵橋通車,它對貫通湖南東部、西部交通至關重要,是湘黔鐵路重要橋樑
為湘江和湘潭第一座鐵路橋。
市級
萬樓街道
32
陶侃墓
湘潭百姓為紀念晉湘州刺史陶侃而建的衣冠冢。陶侃,字士,江西潯陽人,晉懷帝永嘉元年(307年)出任荊州刺史。建興元年(313年),從荊州率軍來湖南征剿盤踞湘州州城長沙的流民起義。遂以石頭寺為軍帳(指揮所)。晉成帝咸和七年(322年)卒後以長沙郡公身份歸葬長沙,被追贈為大司馬,並賜諡“桓”。湘潭百姓念其政績,特建此墓。陶侃墓為衣冠塚,墓為三合土封固長3.7米,寬1.85米,高2米,頂成稜形狀。墓碑上刻“晉都督陶桓公墓”,“民國十年重修”等字樣。系湘潭重要的名人古墓藏。
市級
窯灣
33
何騰蛟墓
字雲從,貴州黎平人,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
任兵部件即,都督湖廣、四川、雲南、貴州、廣西軍務,時清兵入關,清順治六年(1649年)(即明桂王永曆三年),何騰蛟入潭城督師,兵敗被俘不屈,就義於通濟門外流水橋,葬在陶公山上。明永明王贈中湘王諡文烈,清人何永珍在其《湘潭竹枝詞四十首之二十》曰:“幸葬中湘文烈王,陶公山氣鬱蒼蒼,踏青修遊人夥,爭奠茝臣圍墓香”。下葬一年後後人將其遺體遷回貴州老家,現在留存為衣冠冢。平面為長方形,長3.9米寬2.3米,高2米,三台土封固。原有磚石砌圍,前有石欄,墓左建有墓廬,墓前有花崗岩墓碑,為1921年重修時所立,碑刻“明閣學何忠誠公墓”。墓碑高1.15米,寬0.4米。現有墓葬為上世紀八十年民政府重修。系湘潭重要的名人古墓葬。
市級
窯灣
34
江南機器廠招待所
源自清末張之洞創辦的漢陽兵工廠拆分而建,紅磚、清水牆,50年代的蘇氏建築,建國初期軍工企業代表見證。
市級
楠竹山鎮
35
原江南機器廠俱樂部
源自清末張之洞創辦的漢陽兵工廠拆分而建,紅磚、清水牆,50年代的蘇氏建築,“大企業、小社會”,是企業開會、舉行重大活動場所,是楠竹山片區最重要的娛樂場所。是湘潭少數保留下來的俱樂部(文化宮)。
市級
楠竹山鎮
36
潭寶公路紀念牌亭
1925年,湘中公路局在潭寶公路起點處修建了全國第一個磚和鋼筋砼結構汽車站—潭寶汽車站,並在站前(今沿江西路314號窯灣汽車輪渡碼頭出口的跨線橋側),修建了“湖南華洋互賑會創修潭寶公路碑亭”。碑文詳細記述了當時國際國內形勢以及修建潭寶公路的起因、組織者和機構經費來源、工程技術人員、建設過程、工程費用、建設時間、工程量等情況。乃中國公路文化瑰寶。此碑因解放初拓寬潭寶汽車站跨線橋面拆亭,致碑遺失,後於1986年12月在湘潭市政公司院內找回。1981年根據國家交通部統一命名,潭寶線命名為國道320線(上海至昆明)。1987年12月25日,為紀念(湘)潭邵(陽)公路建成60週年,湘潭市人民政府在320國道砂子嶺商貿城(潭邵路84號)北側重新修建了碑亭。1993年10月湘潭市人民政府公佈該碑亭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6月,市政府批准潭寶公路紀事碑回遷原址。2016年11月紀事碑從潭邵路84號移至窯灣潭寶汽車站。2017年2月在汽車站輪渡碼頭渡所旁新建碑亭,將紀事碑永久安放在亭內,作為重要文物供遊客觀賞。
市級
窯灣街道
37
毛福昌號
毛福昌號是兩百多年的老式民居,毛澤東早期在長沙求學,往來湘潭,總是住在三義井近處的毛福昌號,據現在保留的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1913年的學生名冊中記載,毛澤東的通訊地址是:湘潭三義井毛福昌.毛澤東曾在這裏住宿、開會。是一座愛國教育場所。
市級
城正街街道
38
寬裕糧行
是毛澤東小時候當學徒的糧行。1936年10月,毛澤東與斯諾在延安談了十幾個晚上,幾乎每天都談到12點。斯諾把談話記錄整理成了一篇《毛澤東自述》。內有:“我父親決定送我到湘潭縣一家同他有來往的米店裏去當學徒。起先我並不反對,覺得這也許是有意思的事。可是差不多就在這個時候,我聽説有一個眾不同的新式學校,於是決心不顧父親的反對,到那裏去上學。這個未定級的學校就在我母親孃家所在的湘鄉縣。”毛澤東所説的“湘潭縣的一家米店”就是寬裕糧行。磚木結構,小青瓦頂,狹長型。靠湘江一邊在修湘江大堤被拆除。是毛澤東成長時期在湘潭市區的重要場所。
市級
窯灣
39
傑靈台
傑靈台為萬樓遺址,位於湘江左岸。萬樓始建於明朝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又名文昌閣、文起樓,由湘潭縣令包鴻主持修建。任京官李騰芳為其取名萬樓,寓意"萬,乃數之大者,邑從此而大也",並作《萬樓記》。20世紀50年代,萬樓主體
建築因失修垮塌,60年代其附屬建築觀音閣失火被焚燬,唯傑靈台最堅固,經風吹雨打,台基保留至今。“台高三十尺,樓高四十尺”,“用石三十萬尺,用木三千個”,台為石築,時任湘潭縣令包鴻逵邀請李騰芳登樓覽勝,當場題其台為“傑靈台”,取人傑地靈之意。
歷史建築
萬樓街道
40
原湘潭火車站
1935年建造,為當時湘黔鐵路第一站,湘黔鐵路於1937年12月開始施工,1938年12月湘潭到婁底路段通車,而僅僅6個月後因防止侵華日軍利用鐵路西侵,而將鋼軌和枕木拆除。它當時叫湖南省鐵路總公司湘潭車站。1943年,日本人侵略湘潭,對湘黔鐵路等設施實行“焦土”政策,鐵路被毀壞。後來日本人投降,重新修建鐵路、並改道新的火車站,湘潭老火車站就成為了火車貨運站。火車站由德國設計師設計建造,是湘潭境內抗日戰爭時期遺貿下來的唯一比較完整的火車站。呈一條線式,歐式風格建築。長約45米、寬約11.4米,高約10米。牆體為青磚,外牆則為洗石子,是一種仿石材材料。有拱頂、圓弧形窗,站前有3條雙軌。在老候車廳西邊的牆壁上用鐵紅書寫的“《國民公約》”。湘潭老火車站是湘潭建設的第一個火車站(也是當時湘黔鐵路第一站),是唯一保存的老火車站,是省內唯一的歐式建築火車站,書寫在牆的《國民公約》是湘潭唯一發現書寫在牆上的國民抗日公約。
歷史建築
雲塘街道
以上信息 [26] 

雨湖區非遺

和平公園 和平公園
截至2022年末,雨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中,國家級1項、省級5項、市級10項、區級5項。 [24] 

雨湖區風景名勝

雨湖公園
雨湖位於湘潭市中心,因地勢低窪,積雨成湖而得名。歷來就為湘潭風景名勝地。全湖分上、中、下三湖,佔地約12公頃。湖中修築了風格迥異的七星、八仙兩座橋樑。南岸有鳳竹庵、陶公祠、鬥姥閣、萬壽宮等古蹟;是集遊樂休閒、健身、觀光於一體的旅遊場所。 [6] 
雨湖 雨湖
白石紀念館
白石紀念館位於白石公園側,系兩層樓仿木磚瓦庭院式建築羣,具典型的湖湘名居風格。館名為沙孟海先生所題。館內陳列有白石老人大量極其珍貴的繪畫、木雕、印章、詩文手札等原作及大量的當代名家作品。 [25] 
白石紀念館 白石紀念館
望衡亭
望衡亭位於十八總石嘴腦。建於民國21年(1932年),亭為方形,三層,每層高約3.5米。一、二層7.7米見方,上層4.7米見方。全為花崗石砌成,矗立於湘江畔,晴日可見南嶽衡山,故名。內藏碑刻多塊。其楹聯雲:“地維天柱此孤石,嶽色江聲萃一亭”。為湘潭市文物保護單位。 [5] 
望衡亭 望衡亭
文廟
湘潭文廟位於湘潭市城正街。始建於南宋紹興初年,原址小東門側。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毀於兵火。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於現址,為祭祀孔子之專門場所。
文廟 文廟
海會寺
海會寺位於湘潭市大湖街側,始建於元末明初,建築面積4760平方米,盛時長駐僧眾百餘人。該寺共有大殿3個:前為彌勒殿,中為韋馱殿,後為大雄寶殿。右側為齋堂,左側為禪房,後廂房為方丈住地。 [7] 
秋瑾故居
秋瑾故居在湘江區由義巷內的義源。秋瑾在這裏度過了8個年頭,生育了一男一女。秋瑾祖籍浙江紹興。1894年,其父親由常德調湘潭厘金局任職,她亦隨父來到湘潭。1896年與湘潭王廷鈞結婚,由義巷的“義源當鋪”就是王家開設的。 [8] 

雨湖區榮譽稱號

2019年10月,雨湖區入選2019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 [9] 
2021年1月29日,雨湖區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成效明顯的縣市區,給予100萬元標準獎勵。 [10] 
2021年5月14日,雨湖區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 [11] 
2021年7月15日,雨湖區入選水利部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