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雨夜

(明代何景明詩)

鎖定
《雨夜》是明代詩人何景明詩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在明代前七子中,何景明詩是以清新俊逸著稱的,這首詩正體現了他的獨特的風格。
作品名稱
雨夜
作    者
何景明
創作年代
作品體裁
五言律詩

雨夜作品原文

雨夜
明-何景明1
院靜聞疏雨,林高納遠風。
秋聲連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燈裏,清笳2萬井3中。
天涯未歸客,此夜憶江東。

雨夜註釋譯文

雨夜註釋

①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號白坡,又號大復山人,信陽(今河南信陽)人。明代文學家,倡導了明代文學的改革運動。
②笳: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吹奏樂器。
③萬井:古制八家為井,後以井指鄉里、家宅,此處指許多村莊。 [1] 

雨夜譯文

院裏十分寂靜,可以聽到稀疏的雨點聲。高高的樹林收入了從遠處吹來的寒風。
遠處的風雨聲連接着近處的蟋蟀聲,聲聲入耳。寒色慢慢地爬上了深黃的梧桐樹。
低矮的卧榻躺在孤燈的照耀之下。清脆的笳聲飄過了萬家熱鬧的燈火。
我漂泊天涯,至今沒有回家。此夜我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鄉。

雨夜作品簡析

在明代前七子中,何景明詩是以清新俊逸著稱的,這首詩正體現了他的獨特的風格。
全詩共八句,前六句都是寫周遭的境物。“院靜聞疏雨,林高納遠風”,因為深夜院靜,才能聽到疏落的輕微的雨聲,也聽到了遠風振柯的沙沙聲。這正是歐陽修在《秋聲賦》中所描寫的“聲在樹間”的秋聲。此外四周還有什麼引起詩人注意的呢?有秋蟲蟋蟀的鳴聲,有梧桐枝上的“寒色”。“寒色”是什麼?大概是秋夜的霜露在梧桐樹上染抹的帶着寒氣的色吧。還有“短榻”、“孤燈”,以及傳遍萬户千家上空的悽清胡笳聲。這些都是典型的秋景,或是易於引起人們的傷感的事物。作者四周的景物當然不止這些,但只有這些能與詩人當時的心境溝通,因而被詩人捕捉到,加以渲染,加以突出,於是一幅雨夜秋思圖便躍然紙上了。“天涯未歸客,此夜憶江東”,“江東”用項羽的典故,泛指家鄉。原來,正是詩人濃郁的鄉思,才給這幅雨夜圖染上了如此悽清的色彩。
本詩的悲秋主題並不新鮮,因此,詩的佳處也並不在此,而在中四句的煉字鍛句上。頷聯一“連”一“上”,都是錘鍊而得的詩眼。秋聲與蟋蟀之聲相“連”,可見蟋蟀聲之大,足以與秋聲比肩了。“蟋蟀在堂,歲聿其莫(暮),今我不樂,日月其除”(《詩·蟋蟀》)。這蟋蟀聲,不是與秋聲一樣,能喚起人的遲暮感、令人慘然不樂麼?然則二者相“連”,不也是很自然的麼?“寒色”(這二字本身也有通感之妙)“上”到梧桐樹,又可見這寒色是慢慢侵潤上來的,原來隱伏地上,到了這微雨之夜,經過了夜的催化,才爬上了枝杆。可以想見,當詩人感覺到“寒色”上來之時,他的內心,也完全被寒氣浸透了。頸聯的“短榻”和“孤燈”、“清笳”和“萬井”,字面上是並列;其實,卧榻已短、令人難以安眠,又籠罩在孤燈的慘光中,和笳聲已悽清、令人不忍卒聽,又偏偏其響至於遍及萬千井巷;這二句,都有一倍添哀之感,意義上前後併不併列,而有遞進感。當然“裏”、“中”二字重複,微覺美中不足,但這只是小疵,瑕不掩瑜,中四句的錘鍊之工仍是可詠可昧的。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