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雨之歌

鎖定
《雨之歌》是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哈利勒·紀伯倫創作的一首散文詩。這首詩描繪了雨的各種形態和作用:先寫雨露,它可以美化山川,以自己的犧牲換來山川、花兒的幸福;次寫暴雨,它熱烈而短暫,卻可以為人們帶來撫慰;再寫細雨,它纖細、温存,可以使多愁善感的心靈沉醉。最後,詩人由雨聯想到愛情,表達了對愛情的看法,寄託了對美好人生的憧憬。全篇透過層層的雨霧,窺視出愛情的花朵;通過形象的比擬,使抽象的思想變為具體的可感物;將大自然的景與人類的情完全融合在一起,使人在感受大自然美的同時也感悟了人類自身的魅力。 [1-2] 
作品名稱
雨之歌
作    者
【黎巴嫩】紀伯倫·哈利勒·紀伯倫
創作年代
近代
作品出處
淚與笑
作品體裁
散文詩
外文原名
أغنية المطر

雨之歌作品原文

أغنية المطر
أنا خيوط فضية تطحنيالآلهة من الأعالي فتأخذني الطبيعة وتنمق بي الأودية
أنا لآلىء جميلة نثرت من تاج عشتروت فسرقتني ابنة الصباح ورصعت بي الحقول
أنا أبكي فتبتسم الطلول وأتضع فترتفع الأزهار الغيمة والحقل عاشقان وأنا بينهما رسول مسعف أنهمل فأبرد غليل هذا وأشفي علة تلك
صوت الرعد وأسياف البرق تبشر بقدومي وقوس قزح يعلن نهاية سفرتي كذا الحياة الدنيا تبتدىء بين أقدام المادة الغضبى وتنتهي على أكف الموت الهادىء .
أصعد منقلب البحيرة وأسير على أجنحة الأثير حتى اذا ما رأيت روضة جميلة سقطت وقبلت ثغور أزاهرها وعانقت أغصانها
في السكينة أطرق بأناملي اللطيفة بلّور النوافذ فتؤلف تلك الطرقات نغمة تفقهها النفوس الحساسة .
حرارة الهواء تولدني وأنا أقتل حرارة الهواء كذا المرأة التي تتغلب على الرجل بقوة استمدتها من الرجل .
أنا تنهدة البحر أنا دمعة السماء أنا ابتسامة الحقل كذا الحب تنهدة من بحر العواطف ودمعة من سماء التفكر وابتسامة من حقل النفس . [3] 

雨之歌中文譯文

雨之歌
我是根根晶亮的銀線,神把我從天穹撒下人間,於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萬壑裝點。
我是顆顆璀璨的珍珠,從阿施塔特女神王冠上散落下來,於是清晨的女兒把我偷去,用以鑲嵌綠野大地。
我哭,山河卻在歡樂;我掉落下來,花草卻昂起了頭,挺起了腰,綻開了笑臉。
雲彩和田野是一對情侶,我是他們之間傳情的信使:這位乾渴難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醫治。
雷聲隆隆閃似劍,在為我鳴鑼開道:一道彩虹掛青天,宣告我行程終了。塵世人生也是如此:開始於盛氣凌人的物質的鐵蹄之下,終結在不動聲色的死神的懷抱。
我從湖中升起,藉着以太的翅膀翱翔、行進。一旦我見到美麗的園林,便落下來,吻着花兒的芳唇,擁抱着青枝綠葉,使得草木更加清潤迷人。
在寂靜中,我用纖細的手指輕輕地敲擊着窗户上的玻璃,於是那敲擊聲構成一種樂曲,啓迪那些敏感的心扉。
空氣中的熱使我降生在地,我又反過來去消除這種熱氣。這就如同女人,她們從男人身上吸取力量,反過來又用這力量去征服男人。
我是大海的嘆息,是天空的淚水,是田野的微笑。這同愛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嘆息,是思想天空的淚水,是心靈田野的微笑。
仲躋昆 譯) [4] 

雨之歌創作背景

《雨之歌》出自紀伯倫的散文詩集《淚與笑》。1903年至1908年期間,紀伯倫曾以《淚與笑》為總標題,在紐約《僑民報》上發表了56篇散文詩,後於1913年結集出版。在這部散文詩集中,紀伯倫面對現實,嚴肅地思索人生,歌頌了真善美,鞭撻了假惡醜。他還在積極尋找通向心靈和人性完美的道路,認為愛與美是世間萬物完美的象徵,是理智的成果,是人世的好的歸宿和結局。因此,他將愛與美當做宗教來崇拜。 [5-6] 

雨之歌作品鑑賞

雨是大自然的一種景觀,人們對風霜雨雪早已司空見慣,描寫各種大自然景緻的文學作品也多如牛毛,且多易入俗套,不能抒發多少深意。而紀伯倫卻能給這一尋常的自然現象賦予濃厚的情感,用第一人稱寫法描述了雨,足見詩人創作的鮮明特徵,即以情見長,借情動人。
詩人首先熱烈地讚美雨,“我是根根晶亮的銀線,神把我從天穹撒下人間”與“我是顆顆璀璨的珍珠,從阿施塔特女神王冠上散落下來”定下了詩人對雨的珍視與崇拜,在人們的心目中樹立了一種珍貴的偶像。在描寫雨的同時,詩人又以不少筆墨,描寫了雨的旅途中其它景物,這種襯托使雨的形象更為豐滿動人。“我哭”,詩人用擬人的手法,使雨有了感情,離開了神之手,離開了阿施塔特女神的王冠,而且是被神“撒下”的,是被“清晨的女兒”“偷去”了,“我哭”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然而,“山河卻在歡樂”“花草卻昂起了頭”,可見詩人對從天而降的雨是極為同情的,因為他把雨的降落視為命運的終結。在描寫雨雪的作品中,把它們的降落視為生命終結者尚屬少見,紀伯倫卻這樣去想、去寫了,因而也就別有一番新意。但詩人並沒有使這種消沉的感覺直落而下,卻是把筆鋒一轉,又使下降的雨獲得了生機,“這位乾渴難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醫治”,描寫雨本身應有的生命姿態,意境非常優美,突出了雨的奉獻精神。
詩人在描寫的過程中,結合描寫對象的特徵,運用了許多哲理性的語言。像雨一樣,人生“開始於盛氣凌人的物質的鐵蹄之下,終結在不動聲色的死神的懷抱”。這是一種規律,生的熱烈與死的寧靜形成了兩個相對應的點,才有了萬物,才有了生命,才有了生活,也才有了新陳代謝。“我從湖中升起,藉着以太的翅膀翱翔、行進。一旦我見到美麗的園林,便落下來,吻着花兒的芳唇,擁抱着青枝綠葉,使得草木更加清潤迷人。”即便是稍縱即逝的短暫生命,但“我”還是用自己應有的生命的姿態去擁抱活着的生命,成就這些生命的美麗。“在寂靜中,我用纖細的手指輕輕地敲擊着窗户上的玻璃,於是那敲擊聲構成一種樂曲,啓迪那些敏感的心扉。”雨纖細温存,可以使多愁善感的心靈沉醉。接着詩人又寫雨的哲理,“空氣中的熱使我降生在地,我又反過來去消除這種熱氣”。詩人又由雨聯想到人,想到了男人與女人的哲理,“她們從男人身上吸取力量,反過來又用這力量去征服男人”。這其實又是一種生活哲理,世間的萬物與人,都是在這種永恆的力量轉換中得以生存。
詩人在結尾處把雨比作“大海的嘆息”“天空的淚水”“田野的微笑”,以詩意的語言再一次寫出了雨的生命,從大海中蒸發,形成淚滴,在藍天上降落,滋潤萬物。同時,詩人又進一層聯想,告訴讀者:其實愛情也是這樣的,人和大自然本來就有許多相同之處,愛情的全部就是以優美的姿態去拾獲愛情的喜悦。這樣的結尾,思想已經昇華。
在這篇散文詩中,詩人的聯想是超乎尋常的,似乎無邊無際,沒有任何定式。讀者也得到了一個廣闊的天地,去順着詩人的思緒,想象大自然,想象人生,想象社會,想象未來。哲理性也是全篇的一大特徵。詩人看似在描寫雨,卻是借雨來到塵世的過程象徵人的生命歷程,從而告訴了人們許許多多的道理,充滿哲理趣味。 [1]  [7-9] 

雨之歌作品評價

原西南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胡熙績:如果説《浪之歌》主要用的是擬人的手法,那麼《雨之歌》除了擬人之外,還加上了多種隱喻的手法。上帝撒下的銀線,女神王冠上落下的珍珠,海洋的嘆息,蒼穹的眼淚,大地的微笑,這些都是作者給雨作的比喻。這些比喻形象而巧妙,含意深長。無論是擬人或比喻,都緊緊抓住了雨的特點:它們潤育山川,使大地微笑,鮮花開放;它們驅散炎熱,滋潤草樹,安慰愁人,撫慰心靈。銀線、珍珠、淚滴是它們的外形,同情、嘆息、微笑是它們的精神;它們生在雷電中,死在彩虹裏;它們從海里升起,在天空翱翔,在花園下降。它們是愛情的象徵。(《外國散文欣賞》) [10] 

雨之歌作者簡介

紀伯倫·哈利勒·紀伯倫 紀伯倫·哈利勒·紀伯倫
紀伯倫·哈利勒·紀伯倫(阿拉伯文:جبران خليل جبران;英文:Gibran Kahlil Gibran,1883—1931),黎巴嫩詩人、小説家。曾留學法國,後長期僑居美國。創作多歌頌自然景色和愛情,流露感傷情緒。詩集有《淚與笑》《行列聖歌》《先知》等;長篇小説《折斷的翅膀》,反映東方婦女的生活和社會地位。除文學創作外,也擅長繪畫。 [11] 
參考資料
  • 1.    傅德岷,餘曲,蔣劍書主編. 外國散文百年精華鑑賞[M]. 武漢:長江出版社, 2011:368.
  • 2.    趙敏主編. 陽光的味道 感動中學生的100篇散文 精華版[M].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8:238.
  • 3.    聽“越”語 | 《雨之歌》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引用日期2022-09-15]
  • 4.    餘振業,王懷安選編. 20世紀世界文學精品 散文詩卷[M]. 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997:93-94.
  • 5.    馬躍,劉崙,王志偉主編. 文學基礎理論與作品賞析[M]. 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2008:136.
  • 6.    陳玉,王清學主編. 大學語文[M]. 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 2011:284.
  • 7.    杜紆等主編. 世界散文詩鑑賞大辭典[M]. 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1992:256-257.
  • 8.    王同書,於平主編. 古今中外妙文點贊[M]. 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352-353.
  • 9.    李國德編著. 外國文學經典細讀與欣賞[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014:47-48.
  • 10.    傅德岷,胡熙績,賀瑞君,何崇文. 外國散文欣賞[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234.
  • 11.    夏徵農主編. 辭海 文學分冊[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8:463-46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