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雞頭薯

鎖定
雞頭薯(Eriosema chinense Vogel)是豆科雞頭薯屬植物,一種多年生直立草本。莖高20-50釐米,通常不分枝,密被棕色長柔毛並雜以同色的短柔毛;塊根紡錘形,肉質。托葉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4-8毫米,有細脈紋,被毛,宿存。
中文名
雞頭薯
拉丁學名
Eriosema chinense Vogel [2]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豆目
豆科
雞頭薯屬
分佈區域
廣東、海南、廣西、湖南、江西、貴州、雲南

雞頭薯形態特徵

雞頭薯線稿圖 雞頭薯線稿圖 [3]
葉僅具單小葉,披針形,長3-7釐米,寬0.5-1.5釐米,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圓形或有時微心形,上面及葉緣散生棕色長柔毛,下面被灰白色短絨毛,沿主脈密被棕色長柔毛;近無柄。總狀花序腋生,極短,通常有花1-2朵;苞片線形;花萼鍾狀,長約3毫米,5裂,裂片披針形,被棕色近絲質柔毛;花冠淡黃色,長約為花萼的3倍,旗瓣倒卵 形,背面略被絲質毛,基部具2枚下垂、長圓形的耳,翼瓣倒卵狀長圓形,一側具短耳,龍骨瓣比翼瓣短,但形狀相仿;雄蕊二體;子房密被白色長硬毛,花柱內彎,無毛。莢果菱狀橢圓形,長約8-10毫米,寬約6毫米,成熟時黑色,被褐色長硬毛;種子2顆,小,腎形,黑色,種臍長線形,長約佔種子的全長,珠柄着生於種臍的一端。花期5-6月,果期7-10月。

雞頭薯產地生境

東湧(張壽洲等4452)、梅沙尖(深圳考察隊1147)、仙湖植物園(王定躍012007),本市各地常見。生於曠野草叢和山坡草地,海拔50-350m。 [4] 

雞頭薯分佈範圍

雞頭薯
雞頭薯(5張)
產廣東、海南、廣西、湖南、江西、貴州、雲南。常生於海拔300-1300米山野間土壤貧瘠的草坡上。印度、緬甸、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亦有分佈。 [1] 

雞頭薯主要價值

塊根可供食用和提取澱粉;入藥有滋陰、清熱解毒、祛痰、消腫的功效。
【彝藥】區奔精:根治上呼吸道感染,熱煩渴,肺癰,痢疾,跌打損傷《楚彝本草》。區奔精:根治皮膚髮黃病,小兒疳積,肺結核《彝藥志》。
【苗藥】野良茹,海良羅:塊根治肺熱咳嗽,煩渴,赤白痢疾《湘藍考》。
【瑤藥】豬仔薯:用於傷風咳嗽,胃痛,跌打損傷[4]。
醫藥:塊根(豬仔笠):甘,平。清肺化痰,滋陰,消腫。用於肺熱咳嗽,煩渴,赤白痢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