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雞腸風

鎖定
雞腸風是茜草科巴戟天屬的藤本植物。幼枝被硬毛;葉紙質,長圓形、卵狀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先端短尖,基部鈍圓或楔形,有時疏被緣毛,上面初疏被緊貼長硬毛,後無毛,中脈被刺狀或彎毛,下面無毛或中脈疏被硬毛;頭狀花序組成傘形復花序,基部常卵形或線形總苞片,花萼倒圓錐狀,外側一齒三角狀披針形,花冠白色,近鍾狀,卵形或長圓形;聚花果具至多個核果,近球形,分核三稜形;花期5-7月;果期10-11月。 [2]  有粗而不深的縱皺紋及深陷的橫紋,甚至皮部斷裂而露出木部,形成長節,形如雞腸,故名“雞腸風”。 [3] 
雞腸風分佈於中國福建、廣東、海南、廣西等省區。生於山地疏、密林下和灌叢中,常攀於灌木或樹幹上, [4]  適應性較強,喜温暖的氣候,宜陽光充足,忌乾燥和積水,以排水良好、土質疏鬆、富含腐殖質多的砂質壤土或黃壤土為佳。繁殖方式一般為扦插繁殖。 [5] 
雞腸風性微温;味甘、辛,具有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陽痿遺精,宮冷不孕,月經不調,少腹冷痛,風濕痹痛,筋骨痿軟的症狀。 [6] 
中文名
雞腸風
拉丁學名
Morinda officinalis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茜草目
茜草科
巴戟天屬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巴戟天族

雞腸風植物學史

雞腸風有粗而不深的縱皺紋及深陷的橫紋,甚至皮部斷裂而露出木部,形成長節,形如雞腸,故名“雞腸風”。

雞腸風形態特徵

藤本;肉質根不定位腸狀縊縮,根肉略紫紅色,幹後紫藍色;嫩枝被長短不一粗毛,後脱落變粗糙,老枝無毛,具稜,棕色或藍黑色,幼枝被硬毛。葉薄或稍厚,紙質,幹後棕色,長圓形,卵狀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6-13釐米,寬3-6釐米,先端短尖,基部鈍圓或楔形,邊全緣,有時具稀疏短緣毛,上面初疏被緊貼長硬毛,後無毛,中脈線狀隆起,中脈被刺狀硬毛或彎毛,下面無毛或中脈疏被硬毛;側脈每邊(4-)5-7條,彎拱向上,在邊緣或近邊緣處相聯接,網脈明顯或不明顯;葉柄長4-11毫米,下面密被短粗毛;托葉長3-5毫米,頂部截平,幹膜質,易碎落。花序3-7傘形排列於枝頂;頭狀花序組成傘形復花序,花序梗長5-10毫米,被短柔毛,基部常具卵形或線形總苞片1;頭狀花序具花4-10朵;花(2-)3(-4)基數,無花梗;花萼倒圓錐狀,下部與鄰近花萼合生,頂部具波狀齒2-3,外側一齒特大,三角狀披針形,頂尖或鈍,其餘齒極小;花冠白色,近鍾狀,稍肉質,長6-7毫米,冠管長3-4毫米,頂部收狹而呈壺狀,檐部通常3裂,有時4或2裂,裂片卵形或長圓形,頂部向外隆起,向內鈎狀彎折,外面被疏短毛,內面中部以下至喉部密被髯毛;雄蕊與花冠裂片同數,着生於裂片側基部,花絲極短,花葯揹着,長約2毫米;花柱外伸,柱頭長圓形或花柱內藏,柱頭不膨大,2等裂或2不等裂,子房(2-)3(-4)室,每室胚珠1顆,着生於隔膜下部。聚花核果由多花或單花發育而成,聚花果具至多個核果,熟時紅色,扁球形或近球形,直徑5-11毫米;核果具分核(2-)3(-4);分核三稜形,外側彎拱,被毛狀物,內面具種子1,果柄極短;種子熟時黑色,略呈三稜形,無毛。花期5-7月,果熟期10-11月。 [1] 

雞腸風產地生境

雞腸風分佈於中國福建、廣東、海南、廣西等省區。生於山地疏、密林下和灌叢中,常攀於灌木或樹幹上, [4]  亦有引作家種。中南半島也有分佈。模式標本採自廣東羅浮山 [1] 

雞腸風生長習性

雞腸風適應性較強,喜温暖的氣候,宜陽光充足,忌乾燥和積水,以排水良好、土質疏鬆、富含腐殖質多的砂質壤土或黃壤土為佳。

雞腸風繁殖方法

雞腸風繁殖方式一般為扦插繁殖。 [5] 

雞腸風主要價值

雞腸風性微温;味甘、辛,具有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陽痿遺精,宮冷不孕,月經不調,少腹冷痛,風濕痹痛,筋骨痿軟的症狀。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