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雞籠山

(安徽省馬鞍山市雞籠山)

鎖定
雞籠山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西北25公里的羣山之中,舊名亭山,一作歷山,又名鳳台山。海拔240米。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國家一級森林公園。
《太平寰宇記》載:“麻湖初陷,一老母提雞籠登是山,因化為石,今山有石狀如雞籠,因名。”道家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記》,稱雞籠山為“第四十二福地”。因其山巒連綿,上冠巨石,狀似蓮花,為“一州奇勝”。山上有“三清殿”、“南天門”、“一線天”、“溶岩洞”、“百歲缺”諸景點。 [2] 
中文名
雞籠山
地理位置
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西北25公里的羣山之中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年 全天開放 [1] 
景點級別
AAA級
佔地面積
4500 公頃
立木積蓄
155000立方米

雞籠山位置境域

定昌法師一心致力於雞籠山歷史文化的發掘,打造以佛教文化為核心的雞籠山風景區建築,推動了和縣旅遊業的發展和佛教文化事業的發展。雞籠山遍佈參天古樹,面積4500公頃,立木積蓄155000立方米。迂迴于山間小道,目不見天,宛如置身碧海。雞籠山現已被批准為國家一級森林公園。
江北第一名山 鳳台山 江北第一名山 鳳台山
道家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記》,稱雞籠山為“第四十二福地”。因其山巒連綿,上冠巨石,狀似蓮花,為“一州奇勝”。山上有“三清殿”、“南天門”、“一線天”、“溶岩洞”、“百歲缺”諸景點。相傳,東漢末年,高僧金佛、金幹、金坤三兄弟,在此悟道成佛。後人為之興殿名“三清殿”。奉為三毛祖師,塑像供於殿中,殿內兩旁為十八羅漢。內懸大鐘一口,重千斤;大鼓一面,鼓面直徑近2米。每逢朔望之日,各地羣眾前往朝山拜佛,絡繹不絕,故有“江北小九華”之稱。歷代有李白、許渾、李思聰、楊萬里賀鑄朱元璋莊昶王元翰戴重湯懋綱等,都留有題詠。其中:李白《歷陽壯士勤將軍名界齊歌》詩曰:“太古歷陽郡,化為洪川在。江山憂鬱盤,龍虎秘光彩。蓄泄數千載,風雲何 。特生勤將軍,神力百夫倍。”唐許渾《題勤尊師歷陽山居》詩曰:“二十知兵在羽林,中年潛識子房心。蒼鷹出塞邊塵靜,白鶴還鄉楚水深。春坼酒瓶浮藥氣,晚攜棋局帶松蔭。雞籠山上去多處,自屬斤黃精不可尋。”朱元璋《登雞籠山》詩曰:“罷獵西山坐擁旗,一山出地萬山卑。崔巍巨石如天柱,撐着老天天自知。”
唐初,山上山下,寺廟甚多。後歷經兵亂,原有建築被毀較多。建國後,尚存寺廟37間,內供大小佛像百餘尊,有僧數十眾。“文化大革命”中,寺廟及佛像均被毀。1978年後,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將山麓至山頂道路,用石條重鋪,並加鋼管欄杆。鳳林禪寺,亦修葺一新,內塑佛像七尊。現存有民國13年(1924)《鳳林禪寺碑記》碑刻一塊,每年接待來山香客遊人甚多。雞籠山現已被批准為國家一級森林公園。

雞籠山自然資源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
風景區植被覆蓋率高達99%,景區植物約400多種,森林面積約4000畝,以闊葉混交林為主。村落周圍開墾了大片梯田,種植大量綠色食品,濃郁的山田氣息美麗誘人。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與濕潤氣候,保留了些許原始風情,儼然是脱離塵世的天堂。由於雞龍山景區林木繁茂,桐廬縣山區所有的動物種類景區內均可以找到。鳥類有山雀、黃鶯雉雞畫眉;獸類有山羊、山鹿、野兔、野豬等。

雞籠山主要景點

雞籠山終年香火不絕。每逢朔望日,數十里外善男信女都來朝山進香。建國後,尚存寺廟三十七間,內供大小佛像百餘尊,有僧數十人,晨鐘暮鼓,誦經其中。山前牌坊、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唸佛堂地藏殿、觀音殿、齋堂等建築齊備。鳳林禪寺每逢正月十五和六月初一,數萬人朝山禮佛,場面宏大。這一傳統廟會吸引各地遊人和廣大信眾,成為和縣重要廟會之一。

雞籠山鳳林禪寺

鳳林禪寺 鳳林禪寺
寶剎佔地181畝,全寺僧眾自籌資金,依山就勢,高低錯落,疏密相間,建立宮殿式總體佈局,既獨立又統一。殿堂廟宇,明清建築風格,忽隱忽現青山綠林間,如入淨土佛國,甚是壯嚴。山前牌坊、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唸佛堂、地藏殿、觀音殿、齋堂等建築齊備。入寺清淨幽雅,晨鐘暮鼓悠然。扶鐵鏈攀登至寶頂(山頂),三清殿、百歲缺、一線天、鍾亭等景點。

雞籠山石景

景區地處高山岩、熔岩裸露帶,石峯林立。或巨石獨立,似雕如塑,或羣峯蜿蜒,如波濤起伏。石峯、石柱、石溝、石筍、石門高低錯落,曲徑相通,宛如步入石景迷宮。

雞籠山溶洞

景區內有特色溶洞4個,各有特色。其中城門洞地下暗河注入垂雲通天河,人跡可涉洞深1000米,最窄處2米,最寬處50米,高低差70米,呈階梯狀往下延伸。適合團隊協作培訓和活動。卧龍洞地下暗河直通佛雲洞,人跡可涉洞深1500米,寬0.5-10米,高低差50米,呈螺旋形往前延伸,常年水流不斷,有驚無險,是非常適合洞穴旅遊活動之場所。

雞籠山一線天

雞籠山全景 雞籠山全景
九曲溪二曲南面的一個幽邃的峽谷裏,有一座巍然挺立的巨石,長數百丈,高千仞,名“靈巖”。巖端傾斜而 一線天出,覆蓋着三個毗鄰的巖洞:左為靈巖洞,中為風洞,右為伏羲洞。從伏羲洞而入巖內,到了深處,抬頭仰望,但見巖頂裂開一罅,就像是利斧劈開一樣,相去不滿一尺,長約一百多米,從中漏進天光一線,宛如跨空碧虹,這就是令人嘆為“鬼斧神工之奇”的一線天。 一線天的由來,民間傳説頗多。有的説這是桃花女用繡花針劃開的;有的説這是伏羲大神用玉斧所劈。但據科學分析認為,武夷山的紅色岩層,是由砂岩、礫岩和頁岩交間成層的,巖性比較鬆脆。在地殼抬升的過程中,岩層受到不均勻的應壓力的影響,就產生輕微的斷裂,形成所謂的“節理”。這種垂直的節理,也就是微小的裂隙,在流水的長年累月的溶解和侵蝕下,就逐漸地擴大,延長。而岩層底部質地鬆軟的頁岩,也就逐漸侵蝕而去,成為扁淺的巖洞。於是,三洞並列,一線見天的自然奇觀就出現了。在伏羲洞中觀賞一線天,沿石罅右行約數十步,就可以折入風洞。涼風從石罅中習習吹來,即使是盛暑時節到此,稍坐片刻,也會感到肌骨透涼。
洞口石壁上的“風洞”二字,十分醒目,為宋徐自強所書。出了風洞,再繞過一道石廊,就是靈巖洞了。相傳先前有個姓葛的仙人,曾在此降妖,故此洞又稱葛仙洞了。洞內有一口古井,叫聖水井。一線天南面,與之相對立的,是樓閣巖。這是一座壁立如屏的石巖,半壁上有幾處洞穴,相傳這就是所謂的神仙樓閣。在它左邊,又有一巖,名蘭巖。巖壁石刻縱橫。巖下一石,倚於崖壁,石徑伸入其間,如同一道關隘,號稱天門。巖前的亂石堆中還有一個妙趣橫生的螺螄洞。

雞籠山鄉村文化

房舍多為土木結構,白牆黑瓦,上下村落高低錯落有致。“清明前後,種瓜種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採柿子,立冬打晚棗。”

雞籠山歷史記載

雞籠山是著名的佛教、道教聖地,它坐落在和縣西北隅,腳踏嵐籠山,懷抱九條壠,羣山環拱,一峯獨秀,拔地而起,享譽“江北第一山”、“江北小九龍”、“中華四十二福地”之稱。
夏朝稱亭山,秦稱歷山,唐謂雞籠山,明曰鳳台山。《和州志》雲:該山“下盤綿巒,上冠巨石,縱列稜折,狀若蓮花,高數十仞,斫磴亙鐵,引以登嶺,俯視羣山,無敢並者。”《太平寰宇記》載:“麻湖初陷,一老母提雞籠登是山,因化為石,故名。”相傳,東漢末年,有金福、金幹、金坤兄弟三人在此山悟道成仙,被後人奉為“三茅祖師”,後人為之塑金身於佛殿,千百年來,香火不絕。風光綺旎的雞籠山,山雀噪空而過,松濤撼谷而鳴。清風陣陣,令人神清志遠,心曠神怡。歷代詩人、墨客、學士名流、帝王將相,乘興遊覽,託物抒情,每多吟詠。《竹書紀年》載:“夏桀放逐南巢,卒於亭山。”故桀之荒冢留之於此。唐武則天授封“遊擊將軍”、賜“勤將軍宅”的主人,便是雞籠山壯士勤思齊將軍。大詩仙李白遊此山時,曾寫下《歷陽壯士勤將軍思齊歌》,讚頌“神力百夫倍”的勤將軍。
雞籠山
雞籠山(2張)
974年,宋太祖趙匡胤在此山安營,喜得太子,把原淳熙宮(許由隱居之所)加賜匾額為“壽寧宮”。宋朝大詩人楊萬里離開雞籠山時寫下一首《舟過鵝行口回望和州雞籠山》:
兩月青山不暫離,
入城未見有山時。
萬峯送我都回去,
只有雞籠未肯辭。
朱元璋在和州建立反元根據地時,偕夫人來此山狩獵遊憩,一時詩興大發,揮毫寫下《登雞籠山》:
罷獵西山坐擁旗,
一山出地萬山卑。崔巍巨石如天柱,
撐着老天天自知。
近代著名書法家草聖林散之先生遊山時寫下《和友登鳳台山原韻》:
漫雲明鏡亦非台,松閣峨峨賓壯哉。
入夜鐘聲驚寤夢,滿天風色太沉霾。
此山以作十年別,拜佛曾經兩度來。
試問先生醉遊處,春光能否到蒿萊。
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秀美的景點,引來四面八方遊客和善男信女,觀光、朝山禮佛者絡繹不絕。此山已闢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林深如海,松濤似曲,山泉淙淙,煙雲飄渺。適逢雨霽,雲霧升騰。“雨霽眾山碧,松翠濕衣裳”,歷陽八景之一的“雞籠山曉霽”。
掩映在莽莽山林中的千年古寺-鳳林禪寺
鳳林禪寺每逢正月十五和六月初一,數萬人朝山禮佛,場面宏大。這一傳統廟會吸引各地遊人和廣大信眾,成為和縣重要廟會之一。
寺院現任住持定昌法師,童貞入道,信仰虔誠,道心堅固,嚴守淨戒。自1994年任職以來,帶領全寺僧眾,全身心投入道場建設之中,逐步落實學修一體化的叢林制度,着力道風建設和僧才培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