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雞毛信

(1953年石揮執導電影)

鎖定
《雞毛信》是1954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石揮執導,蔡元元蔡安安舒適等人主演的一部抗戰故事片
影片主要講述了龍門村的兒童團長海娃奉命給八路軍雞毛信的路上所發生的故事。
影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部反映中國少年兒童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對敵鬥爭的兒童影片,也是中國第一部獲國際大獎的兒童影片。 [1] 
中文名
雞毛信
外文名
The Letter With Feathers
類    型
劇情
出品公司
上海電影製片廠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拍攝日期
1952年9月~1954年6月
拍攝地點
河北省元氏縣、北京、湖南和上海
導    演
石揮
編    劇
張駿祥
製片人
顧也魯
主    演
蔡元元
舒適
主    演
李保羅
馬立
程之
片    長
70 分鐘
上映時間
1954年
對白語言
普通話、日語
色    彩
黑白
主要獎項
第九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優勝獎
文化部1949—1955優秀影片三等獎
在線播放平台
愛奇藝
出品時間
1953年
混    音
單聲道

雞毛信劇情簡介

電影《雞毛信》劇照
電影《雞毛信》劇照(5張)
兒童團的團長,名叫海娃,他接受了民兵中隊長(他父親)讓他送雞毛信的緊急任務以後,拿着放羊鞭子趕着一羣羊,就毫不猶豫地踏上了征程。
他剛一進山谷,迎面就來了一羣日本鬼子兵。無法躲避,為了躲過敵人的搜查,確保雞毛信安全送到八路軍負責人手中,海娃把雞毛信綁在了一隻羊的尾巴下面。就這樣渡過了一關。
鬼子兵想搶海娃的羊羣,以便他們殺羊美餐,硬是讓海娃趕着羊隨他們走。海娃裝着順從的樣子,隨他們走了。晚上歇在一個村莊,鬼子兵橫七豎八地躺在一個大房間,把海娃堵在中間,門口還有崗哨。夜深了,萬籟俱寂,月光輕柔,可是海娃的心一點也不平靜。信還沒有送到,怎麼辦呢?海娃趁鬼子睡熟的時候,輕輕地、一步一步地挪動,滿頭大汗也顧不得擦,終於逃出了鬼子的魔掌。
此後,又經過幾番曲折和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難,最後,終於把信送到了八路軍張連長手中。這樣,按照雞毛信中作戰的時間、路線,八路軍與民兵一舉炸燬了鬼子的炮樓,奪回了被敵人搶走的糧食、物資,還活捉了鬼子的頭頭“貓眼司令”,為百姓除了害。

雞毛信演職員表

雞毛信演員表

角色 演員
海娃 蔡元元
狗娃 蔡安安
爸爸 舒適
張連長 蔣鋭
桂妞 馬立
農會幹部 李保羅
青救會幹部 鄭健民
民兵小王 李鏞
小劉 馮笑
一排長 劉非
貓眼司令 周伯勳
小鬍子隊長 田隴
日軍曹 周志峯
歪嘴 程之
黑狗甲 於明德
黑狗乙 王嵐
民兵小隊長 曹鐸
民兵甲 楊公敏

雞毛信職員表

製作人 顧也魯吳仞之
原著 華山
導演 石揮
副導演(助理) 謝晉
編劇 張駿祥
攝影 羅從周
配樂 黃貽鈞
剪輯 陳曦
道具 何菊生、仲連根
美術設計 魏鐵錚
造型設計 姚永福
服裝設計 葛賓甫、陳鳳
錄音 黃力加
佈景師 魏鐵錚
展開
(以上內容來源 [2] 

雞毛信角色介紹

  • 海娃
    演員 蔡元元

    兒童團的團長,名叫海娃,他接受了民兵中隊長(他父親)讓他送雞毛信的緊急任務以後,拿着放羊鞭子趕着一羣羊,就毫不猶豫地踏上了征程。

  • 狗娃
    演員 蔡安安

    負責在小山坡上放哨的少年,和海娃是從小玩到大的好朋友,也是龍門村一個苦命的放羊娃。

  • 爸爸
    演員 舒適

    龍門村民兵中隊長,海娃的父親,囑託海娃送雞毛信給八路軍的負責人張連長,並教給了海娃一些技巧。

  • 貓眼司令
    演員 周伯勳

    他是鬼子的頭頭,龍門村的人民給他取了一個外號叫做“貓眼司令”,他無惡不作,手上沾滿了華人的鮮血。

雞毛信幕後花絮

  1. 石揮寫分鏡劇本都在晚上,顧也魯和他談拍攝計劃都要在半夜12點以後去他家聊。 [1] 
  2. 石揮在一次補拍時被在空彈片打傷了腿。 [1] 
  3. 影片在湖南拍攝時,劇組每到一個地方拍戲,當地的派出所就派出警力保護羊羣。 [3] 
  4. 毛澤東主席的警衞也參演了電影,飾演瞭解放軍和日寇。 [3] 

雞毛信獲獎記錄

時間
獎方
獎項
獲獎者
結果
1955年
優勝獎
《雞毛信》
獲獎 [1] 
1980年
中國第二次兒童文藝獎故事片
一等獎
《雞毛信》
獲獎 [4] 
195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1949—1955年優秀故事片三等獎
《雞毛信》
獲獎 [4] 

雞毛信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電影片段
電影片段(17張)
1953年顧也魯和石揮為向國慶獻禮開始籌拍這部兒童片,石揮惡補了許多反映老區農民生活的書籍, [1]  而影片劇本也是電影藝術家張駿祥根據華山同名小説改編的。 [5] 
雞毛信
雞毛信是抗日戰爭時期華北地區軍民創造的一種傳遞緊急情報的特殊郵件,信封上粘有雞毛,以示十萬火急。 [5] 
演員選擇
1952年,石揮在挑演員時,同時看中蔡安安和蔡元元兄弟倆,讓哥哥蔡安安演機智勇敢的少年英雄海娃,讓弟弟蔡元元演海娃的小夥伴狗娃為此,兄弟倆還到京郊農村體驗生活,練了幾個月的放羊,開拍後,石揮臨時讓哥倆換了角色。 [3] 
人物原型·海娃
海娃的人物原型主要有以下六種説法:
  • 作家海笑做新四軍小情報員時,曾像海娃那樣把信埋進土裏。
  • 張申元在抗日時期曾經樹起和放倒旗子作為消息樹。
  • 王專擔任兒童團長時摺疊過雞毛信。
  • 雁秀峯不僅親自送過雞毛信,而且準確記得雞毛信沒有信封時的具體形狀。
  • 蔡展鵬當年收過雞毛信,對雞毛與信的關係記憶深刻。
  • 宋培華出生於一個貧苦的家庭,13歲時破例被同鄉八路軍引薦,來到山東蓬萊安鄉縣加入了地下黨,成為了一名娃娃兵。
宋培華 宋培華
據張錫磊考證,《雞毛信》的最早版本是一篇人物小通訊,收錄在1949年1月出版的“人民解放軍故事叢書”《旗》中,作者是新華社記者湯洛,故事框架確實與華山(楊華寧)的小説《雞毛信》相似,但是故事背景不同,所以很難指認通訊中的雙虎就是海娃原型。因此《雞毛信》中的海娃,是華山虛構出的文藝作品形象,並沒有直接對應的人物原型。

雞毛信影片評價

影片以海娃送雞毛信作為全片的主要線索,結構單純,情節曲折,一個懸念接着一個懸念。正是在曲折跌宕的驚險情境中,影片以生動細緻的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堅貞頑強、機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海娃的藝術形象。影片從內容到形式都很注重兒童情趣。片頭字幕像一本連環畫.一頁一頁揭過,使少年兒童觀眾像翻看連環畫一樣親切。每一片斷的開頭,也模仿連環畫的説明寫上字幕,對背景、環境、人物心情做出説明,用生動詼諧的旁白道出,強烈地抓住了少年兒童觀眾的注意力。 [5]  (新浪娛樂評)
《雞毛信》與同時期其他題材的中國電影一樣,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兒童電影,為了適應中國當時的社會形勢和政治氣候,使孩子們本該充滿快樂的童年生活也背上了重擔。儘管那時的兒童影片在風格樣式的探索方面留下了較多空白,但令人欣慰的是,從《雞毛信》開始,中國電影工作者的探索,也為那個年代的電影史留下了許多可圈可點的經典之作。單是片頭連環畫式的構思,在那個缺少視覺衝擊的年代,就足以讓小觀眾們精神為之一振。 [1]  (1905電影網評)

雞毛信大眾評分

網站
評分
參評人數
統計截止日期
豆瓣
7.4
12397
2023-12-11 [6] 
時光網
7.2
168
2023-12-25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