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

鎖定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簡稱IBD)又稱雞傳染性腔上囊病,是由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簡稱IBDV)引起、發生在雞身上的一種常見病害。病雞增重減少、死亡、機體嚴重脱水和骨骼肌出血。 [4]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引起免疫抑制,感染雞常常發生免疫失敗和對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強,感染後對產蛋雞可以造成高達70%的死亡率。而且具有高母源抗體的雞羣也可發病。該傳染病在世界上主要養雞國家迅速流行,經濟損失慘重。1980年以後該病傳入中國並大面積暴發和持續流行,嚴重影響了中國養雞業的發展。 [1] 
預防該傳染病最有效的方式是建立健全防、檢疫制度,要堅持自繁自養,不從外地(特別是IBD疫區)引進種雞、種蛋,必須引進時,也要在檢疫和免疫後再引進,且需隔離觀察,確認健康後方可混羣;定期對雞舍進行消毒。 [4] 
中文名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
外文名
Infection bursal disease
別    名
雞傳染性腔上囊病
病    原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毒
危害物種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病害學史

1962年,正式報道了該病在美國特拉華州(Delaware)甘布羅鎮(Gumboro)的肉雞羣中發生,又稱Gumboro病。該病先後流行於美國、英國、日本、中國、印度等30個國家和地區,呈世界性流行。 [4] 
1986年,在歐洲發現了一種超強毒力的IBDV毒株(very virulent IBDV,vvIBDV),該毒株感染後對產蛋雞可以造成高達70%的死亡率,而且具有高母源抗體的雞 [4]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病原特徵

IBDV是一種無囊膜的RNA病毒,具有單層衣殼,呈二十面體立體對稱,T=13晶格分佈,病毒粒子直徑約60納米。組成病毒核衣殼的結構蛋白主要以二聚體形式存在。病毒基因組為雙股雙節段RNA(bi-segmented double-stranded RNA,dsRNA ),由A B兩個片段組成。在分類上屬於雙RNA病毒科(Birnaviridae)的禽雙RNA病毒屬(Avibirnavirus)。 [1] 
IBDV IBDV
以約2納米的分辨率計算IBDV的三維圖 [5]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為害症狀

在易感雞羣中,初發的IBD多呈急性型雞表現自啄泄殖腔、減食,精神沉鬱,羽毛蓬亂,頭及翅膀下垂;嗜睡,眼瞼閉合,呆立一隅,不願走動,步態不穩,卧地,震額;白色或水樣腹瀉,肛門周圍羽毛有泥土、糞便,啄肛。感染後的第二天開始陸續有死亡現象出現死亡高峯期一般在感染後的第3~4天,第5~7天后開始恢復。亞臨牀感染不表現明顯可見的臨牀症狀,但體重減輕,有時可查出特異性抗體。 [2]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流行情況

IBD母源抗體陰性雞,可於1周齡內感染髮病,有母源抗體的雞多在母源抗體下降至較低水平時感染髮病。2~15周齡的雞都可發病3~6周齡的雞最易發生,138日齡雞偶有發生該病的報道。病雞的類便中含有大量的病毒,病雞是主要傳染源。IBDV可通過直接接觸和污染了的飼料飲水墊料、塵埃用具,車輛、人員、衣物等間接接觸傳播,該病毒不僅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粘膜傳染,還可通過污染病毒的種蛋傳播,發病率為5%~34%,有時高達74%,而感染率是100%由於各地流行的IBDV毒株毒力及抗原上的差異及因雞的品種、日齡母源抗體、飼養管理營養狀況應激因素、發病後採取的措施不同,因此發病後死亡率差異很大,有的僅1%~5%,多數地區15%~20%,嚴重發病羣死亡率可達到64%。 [3]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病理變化

死雞剖檢可見脱水而法氏囊充血和水腫比正常的腫大約2倍。法氏是該病毒的主要侵害器官,變化明顯,嚴重病例法氏囊漿膜明顯發炎,有漿液性滲出物,法氏囊的粘膜表面有出血性淤點或淤斑甚至“紫葡萄樣”外觀。少數雞腎腫大,顯白色,尿酸鹽沉着。腿部肌肉及腺胃肌胃交界處出血。脾臟腫大、出血。病理組織學檢查可見淋巴樣器官受到損害,法氏囊受損最為嚴重。其次為脾、胸腺腸扁桃體和哈德氏腺,法氏囊濾泡和脾的血管周圍鞘內B淋巴細胞破裂、崩解,法氏囊內大量異嗜性細胞侵潤和增殖。 [2] 
為害症狀 為害症狀
被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毒影響的肉雞死後病變過程 [6]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診斷方法

根據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病學、臨牀症狀和病理變化的特徵可作出初步診斷。由IBDV變異株感染的雞,只有通過法氏囊的病理組織學觀察和病毒分離才能作出診斷。病毒分離鑑定、血清學試驗和易感雞接種是確診該病的主要方法。 [7] 
病毒分離鑑定
雞羣在發病後2~3天,法氏囊中的病毒含量最高,其次是脾和腎。取典型病例的雞法氏囊和脾磨碎後,加滅菌生理鹽水做(1:5)~(1:10)稀釋。離心取上清液加入抗生素作用1小時,接種於9~12日SPF雞胚絨毛尿囊膜。受感染的雞胚通常在3~5天死亡,可見胚胎水腫、出血可用已知陽性血清在雞胚或CEF上做中和試驗鑑定分離出IBDV。血清亞型的鑑定則需進行交叉中和試驗。 [7] 
血清學檢查
瓊脂擴散試驗、微量血清中和試驗、對流免疫電泳、免疫熒光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都是快速有效的診斷方法。其中,瓊脂擴散試驗對雞羣法氏囊病的定性檢查是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最為常用。該方法既可檢測抗原,也可檢測抗體,可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和檢測疫苗免疫後的IBDV抗體。但是該方法不能區分血清型,主要檢查羣特異性抗原。 [7] 
IBDV變異毒株能誘發胚胎的肝壞死和脾腫大,不引起雞胚死亡,可採用交叉中和試驗加以區別。所以在變異毒株不斷出現時,應儘快作出確診,核酸探針和單抗的抗原捕捉ELISA(AC-ELISA)的方法有助於從臨牀樣本中直接檢測IBDV,作出快速診斷。用RT-PCR方法並結合對擴增的基因片段進行酶切分析,可區分血清型的經典株和變異株。 [7] 
易感雞感染試驗
取病死雞有典型病理變化的法氏囊磨碎製成懸液,經滴鼻和口服感染21~35日齡易感雞,在感染後48~72小時出現臨牀症狀,死後剖檢可見法氏囊有特徵性的病理變化。要確定感染的是否為vvIBDV,也需要接種易感雞,臨牀病料往往有其他病原體的混合感染,所以在作出是否為vvIBDV感染的結論時應慎重。 [7]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防治措施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預防措施

加強生物安全防禦加強生物安全體系是倍受關注的管理方法,主要做到建立健全防、檢疫制度,要堅持自繁自養,不從外地(特別是IBD疫區)引進種雞、種蛋,必須引進時,也要在檢疫和免疫後再引進,且需隔離觀察,確認健康後方可混羣:定期對雞舍進行消毒,謝絕無關人員參觀,以免帶進IBD病毒,從而引起IBD的爆發與流行。一旦發生IBD,應立即封鎖發病雞場,隔離或處理病雞。用過氧乙酸或次氯酸鈉進行全面消毒。 [4] 
在雛雞14~18日齡、18~32日齡、42~46日齡段,用預防劑量注射法氏囊病精製卵黃抗體2~3次。根據已往雞發病的時機,做到發病早,早注射;發病遲,遲注射,最後一次看市場決定是否注射(50日齡前出售可免)。這種方法連續使用一年後,會使飼養環境中的強毒在數量和質量上有所弱化。然後再進行前述防治措施,會收到比較滿意的效果。Lucio和Hitchner及Banxendale等報道,油乳劑IBD滅活苗能夠刺激機體產生足夠的母源免疫力保護雛雞4~5周。據朱啓羣報道,用病死雞的腔上囊組織製成油乳劑組織滅活苗,免疫10日齡雛雞取得了良好的免疫應答,抵抗強毒的攻擊。使用的油佐劑疫苗包括IBDV的標準毒株和變異株。趙月蘭等試驗證明:用本地毒株製成的滅活疫苗,於10日齡雞免疫接種,可產生良好的免疫保護效果對雛雞不會產生損害,不會引起免疫抑制,亦不受母源抗體干擾,且無散毒危險。常採用中等毒力疫苗在雛雞3周齡時滴眼或飲水免疫。油佐劑滅活苗用於加強和延長種雞羣的免疫力,但這些疫苗誘導雛雞的初級免疫反應是不理想的。油佐劑疫苗對接種過活疫苗或感染過野毒的雞是非常有效的。 [4]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治療措施

當雞羣發生法氏囊病時,可以使用高免卵黃抗體制劑,其治療效果取決於高免卵黃液的質量即抗體水平的高低和發病所處的階段。由於這是一種被動免疫過程,注入體內的抗體5~7天被代謝。如果飼養環境中法氏囊強毒污染嚴重,雞羣會重複感染髮病,雞羣應注射2~3次高免黃抗體才能徹底康復。 [4] 
參考資料
  • 1.    朱彥彩,李婭麗,吳豔雲,等.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研究進展[C]//河南省畜牧獸醫學會第七屆暨2008年學術研討會理事會第二次會議.2008.
  • 2.    李潭清.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的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 v.36(35):15481-15484[2023-08-29].DOI:10.3969/j.issn.0517-6611.2008.35.082.
  • 3.    趙啓韜,井慶川,吳洪濤,等.雞傳染性法氏囊病防制研究進展[J].山東家禽, 2003(10):2.DOI:10.3969/j.issn.1673-1085.2003.10.021.
  • 4.    宋海濤,張紅,段豔華,等.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研究進展[J].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7, 27(1):4.DOI:10.3969/j.issn.1008-3111.2007.01.009.
  • 5.    Böttcher, Bettina et al.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determined by electron cryomicroscopy.” Journal of Virology 71 (1997): 325 - 330.
  • 6.    Kundu, Pooja & Narang, Gulshan & Mahajan, N. & Yadav, Priyanka & jindal, Nimish. (2018). Retrospective Study on Epidemiology of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n Broiler Chickens in Haryana, In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rrent Microbiology and Applied Sciences. 7. 10.20546/ijcmas.2018.706.150.
  • 7.    焦靜波,楊建文,王建軍.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的診斷與防控[J].畜牧與飼料科學, 2009(11):4.DOI:10.3969/j.issn.1672-5190.2009.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