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杂货

[zá huò]
汉语词语
杂货是汉语词语,读音为zá huò,指多样的生活日用品,涵盖米、油、布帛等家庭必需品。该词最早见于《南史·梁临川靖惠王宏传》,在唐代元稹及明代冯梦龙等文献中均有用例 [2] [4]。传统语境下,杂货店以商品种类繁多、布置紧凑为特色,销售柴米油盐等次要生活用品 [1]
杂货与百货存在范围差异:百货泛指各类日用品且规模较大,杂货则侧重于小型零售场所的次要日用品。现代市场经济中,传统百货公司多转型为超市,而杂货店仍保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经营特点。其概念在日本衍生为“Zakka”文化,强调生活用品的美学价值与个性化设计 [3-4]
20世纪末,Zakka文化随哈日风潮传入港台地区,其店铺常通过自制商品或陈设展现生活情趣。该文化在近代商贸语境中亦延伸出“五洋杂货”等分支,指代外国输入的零星日用品 [4]
中文名
杂货
外文名
Groceries
拼    音
zá huò
释    义
多样的次要级别的日用品

释义

播报
编辑
[sundry goods] 各种各样的生活日用品
杂货铺
杂货店 [1]

出处

播报
编辑
《南史·梁临川靖惠王宏传》:“帝与 佗卿 屈指计见钱三亿馀万,馀屋贮布绢丝绵漆蜜紵蜡朱沙黄屑杂货,但见满库,不知多少。” [2]

例句

播报
编辑
元稹设料求 《中书省议赋税及铸钱等状》:“仍设精令依当处堪纳两税,匹段及杂货估价,计折输纳。恋试”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夫妻两口,开个六陈铺儿。虽则糶米为生,一应麦豆茶酒油盐捉判汽杂货无所不备,白宙才霉洒谜戏雄套汗家道颇颇得过。” [2]
《官话指南·卷四·官话问答》:由福州雇定了敝国一只来板船,装载杂货,运到此处。
《老残游记·第九回》:譬如三个铺面挂了三个招牌,其实都是卖的杂货,柴米油盐都是有的良翻。 [2]

杂货与百货

播报
编辑
百货指各种日用货物,百代表各种,这里的货指日用货物,不包括汽车火车飞机大炮坦克等。
百货比杂货的范围大,百货公司比杂货店规模大,搞市场经济后百货公司一般都改称超市了,当然,有的超市名不副实。

Zakka

播报
编辑
杂货Zakka来自日本。随着近年的哈日风潮,杂货(Zakka)这个名词也就自然地融入台湾、香港的生活文化里,大陆相对还较少。
杂货店之特色多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凡家居用品大多皆可购得,店内布置或有点凌乱,但全部货品皆会在店内或门口展示,一目了然;而士多亦一样,士多之特色为可随意酌量购置,再以秤或天秤衡量价钱。
在日本,不论住宅商店街或是都市街道、花屋,ZAKKA似乎都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每个小角落总是布置得那么赏心悦目,令人露出幸福的笑容。杂货或许只是小小的附件,却能够在空间里或者生活轨迹里发挥立即而超值的点睛效果。在杂货店里,各种家居用品都买的到,很多都是店主亲自制作的。也有不少专业设计人士已经不断地在尝试杂货的设计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