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雙龍鄉

(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下轄鄉)

鎖定
舊鄉名,詳見雙龍鎮。原雙龍鄉,位於甘肅省靖遠縣城西北,距縣城120公里,東接興隆鄉,南倚泰和山,有原始森林1866公傾,西鄰石門鄉,北瀕黃河與景泰縣五佛鄉相望,黃河流經境內22公里。雙龍鄉總面積182.1平方公里,轄永和、黃坪、城川、雙龍、碾溝、義和、仁和、北城8個行政村50個村民小組,2897户15774人,有耕地29351畝,人均1.86畝,其中水地11081畝,旱地18270畝。雙龍鄉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水稻、糜谷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優質水稻、大棗、枸杞、香水梨、羔羊肉等,已初具規模。
中文名稱
雙龍鄉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
電話區號
0943
面    積
182.1平方公里
人    口
15774人
氣候條件
温帶大陸性氣候
著名景點
北卜渡口、泰和山
車牌代碼
甘D

雙龍鄉歷史沿革

因鄉政府原駐劉家寺建有雙龍廟,廟內兩根巨柱各刻一條,有活躍、騰飛之意,故而得名雙龍。
解放前雙龍鄉由仁義鄉管轄,
解放後屬靖遠縣第四區公所,
1958年公社化時與永和鄉併成永和公社,
1963年改為雙龍公社,
1978年公社駐地由劉家寺遷至永和村(即永安堡),
1988年公社改為鄉。
2016年撤鄉設鎮。
[1] 

雙龍鄉行政區劃

統計用區劃代碼和城鄉劃分代碼 [2]  城鄉分類名稱
620421207200220北城村委會
620421207201210永和村委會
620421207202220黃坪村委會
620421207203220城川村委會
620421207204220雙龍村委會
620421207205220碾溝村委會
620421207206220義和村委會
620421207207220仁和村委會 [2] 

雙龍鄉自然資源

雙龍鄉地勢由南向北傾斜。海拔2000米左右。三面環山,一面臨河。山大溝深,山地與塬地縱橫交錯。地理位置特殊,鑲嵌在挺拔的泰和山和滔滔不絕的黃河天險之間。境內泰和山主峯大峁槐山,海拔3017米是白銀市最高峯。哈思山原始林區,被甘肅省列為原始森林保護區,活動着為數不多的石羊松鼠麝香等野生動物,生長着寶貴的天然油松和灌木林,巷松翠柏,鬱鬱葱葱,景物宜人,空氣清爽,人工造林成果喜人,面積逐年擴大,是盛夏休閒避薯和旅遊觀光的盛地。對此,著名書畫家、原省政協副主席範振緒先生曾自稱為“太和山民”,並題聯“雲樹接天含遠秀,石泉流玉傳清音”。 黃河流經靖遠境內154公里。自明建衞至今,靖遠依河水自流灌溉的渠道就有八條。從河上游往下,分別是:復興渠、靖豐渠、民生渠、恆豐渠、靖樂渠、永固渠、灃泰渠和發源渠。八大渠道總長180.9公里,自流灌溉面積共計75163畝。八大渠道對發展靖遠農業的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中發源渠灌區位於靖遠縣雙龍鄉。
發源渠:建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原名永裕渠、仁義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發源渠。據《靖遠縣誌·民國志》記載:最早於“清乾隆四十三年,由邑紳高吉世、張懷清、高憲等聯合開渠,歷十餘年之經營適竣工”。為保證灌溉,從清·道光年間起到1991年,歷時170年,曾六移渠口,沿黃河上接至新紅崖砭,渠總長22公里。灌區位於靖遠縣雙龍鄉。發源渠開口無壩引黃河水進行灌溉。渠首設在車木峽的新紅崖砭。灌區高程1350米以上,南北寬2公里,東西長12公里。灌區受益仁和、義和、北城三個村,17個社,總人口為7740人,總灌溉面積為10900畝。

雙龍鄉農業發展

沿黃灌區有4個行政村,有一條全長22公里的發源渠,始建於1778年,是靖遠縣萬畝灌區之一,有小型提灌工程15處,這裏水資源豐富,光照充足,土地肥沃,發展高效農業,林果業及蔬菜業前景廣闊,仁和、義和兩村所年產優質大米3000噸,是靖遠縣的大米基地之一,碾溝及北城村盛產優質大棗(個大、色紅、肉厚、味甜)年產約10萬公斤。若輻射仁和村的車木峽,車閘箱,可發展為全縣的大棗基地之一。泰和山下有4個乾旱半乾旱行政村,其中黃坪村屬純川原村。永和、城川、雙龍三村有井泉灌溉的部分水地,主產小麥、糜谷、兼種豆類,洋芋。永和村所產的大葱遠近聞名。
雙龍鄉 雙龍鄉
雙龍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財政增長,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狠抓產業結構調整,全鄉形成了以大棗、優質水稻、枸杞為支柱產業的產業格局;尤其是大棗產業,由於這裏生產的大棗個大、肉厚、品質優,所以市場需求量大,銷售快,已成為農民增收的又一重要途徑;2006年,雙龍鄉為了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發揮規模效應,發展特色經濟,使大棗產業逐步向產業化方向發展,以仁義地區6000畝棗園為中心,輻射北城、碾溝2500畝,建成了8500畝大棗基地,大量銷售寧夏青海蘭州新疆等地。在盛產期,年產量可達到510公斤,每畝可創收2000元,除去成本350元,每畝可創純收入1650元,與糧食作物相比,是種植作物收入的2倍多。為此,雙龍鄉將繼續在這一產業上做文章,把這一支柱產業做大做強。規劃在8500畝的基礎上,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力爭2010年大棗種植面積達到10000畝。建成靖遠縣最大的優質大棗基地。

雙龍鄉歷史遺蹟

雙龍歷史悠久,古文化遺存豐富。黃河蜿蜒至此,懸崖峭壁,洪波洶濤,地勢險峻,古為黃河交通、軍事之險關要隘。明代北城灘長城及沿線城障烽燧遺址、唐代北城灘古城堡遺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新石器時的永和遺址、北城灘唐墓羣、清代仁和四合院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北城灘城遺址矗立於黃根深葉茂東南岸石崖之上,扼險據要。東山有明長城烽燧,西北與五佛寺對峙,南臨黃河,驚濤拍岸,為黃河險關要隘。城堡呈方形,面積3412平方米,為夯土板築。城牆底寬5.3米,殘高3.3米,城門設於南面,並有凸形甕城遺蹟殘存。東、北兩牆各有馬面3個。西牆有馬面2個。城內暴雨的陶器殘片十分豐富,有蓮花紋園瓦當陶範及瓦當殘片,為唐代遺物。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雙龍鄉經濟發展

靖遠縣雙龍鄉昂揚黨建“龍頭”,帶動全鄉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踏上了科學發展的征程。

雙龍鄉營造三種氛圍

雙龍鄉按照基層組織建設“五個好”的要求,從轉變職能、規範行為、樹立形象入手,把鄉黨委建設成為堅強有力的戰鬥堡壘。
一是營造學習氛圍。鄉黨委努力建設學習型黨組織,大力倡導學習型幹部,堅持黨委中心學習小組制度,堅持每週一例會學習制度,落實“五學”制度,即領導講學、幹部述學、羣眾評學、組織考學、經常督學,做到“四有”,即學習有筆記、討論有記錄、發言有提綱、體會有文章,用科學理論武裝幹部頭腦,實現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二是營造團結氛圍。把團結視為黨委自身建設的根本,班子成員之間經常談心談話,溝通思想,交流工作,黨政一把手團結合作,正副職團結共事,班子成員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以大局為重,以整體利益為重,以事業為重,形成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的良好風氣。三是營造民主氛圍。為保證決策的正確性和科學性,鄉黨委把民主集中制作為團結共事的基礎,健全完善集體領導與個人分工負責制度,根據每個班子成員的能力和特點,因人制宜,進行分工安排,使班子成員都能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發揮所長;在此基礎上,明確了任務、強化了責任,形成了“誰主管,誰負責,誰分管,誰協調,分工合作,和諧共事”的良好工作格局。

雙龍鄉建立三種機制

雙龍鄉規範黨委成員工作行為,規範幹部教育管理。一是建立目標管理機制。制定詳細的年度目標,簽訂目標責任狀,將目標分解到每個班子成員,實行全員目標量化管理,獎懲同完成目標任務掛鈎,按時考核兑現;實行全員黨建工作責任制,將包村領導定為本村黨建工作直接責任人,將黨建工作同政府各項工作指標一起下,工作一起抓,成果一起要。二是建立激勵保障機制。堅持實事求是原則,科學合理評價幹部工作。對幹部看主流,揚其長,避其短,促使其儘快成長。在工作中為幹部撐腰壯膽,大膽使用那些敢於創新、政績突出的幹部,以工作成績論得失、論先進,實行工資績效掛鈎,工作嚴要求,生活多關心,以真心換忠心,以真情換真誠,形成了有為才有利、有為爭有位的用人導向。三是建立監督約束機制。在黨委成員和廣大幹部之間廣泛建立領導幹部談心制度、民主評議制度、民主生活會制度,堅持鄉黨委定期向黨代會報告工作制度和班子成員重大事項請示報告制度,建立健全鄉幹部週一簽到和週五簽退制度,對未簽到簽退幹部一次扣發工資50元。加強對領導班子成員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的監督,讓幹部勤勉從事,乾淨做人。

雙龍鄉大興三種作風

雙龍鄉大興調查研究之風。鄉黨委成員以身作則,堅持一年至少用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深入基層,瞭解羣眾疾苦,傾聽羣眾呼聲,研究解決各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大興艱苦創業之風。建立嚴格的考勤簽到簽退制度、會議簽到制度、來客接待制度、財務管理制度,堅決整治辦事講排場、消費擺闊氣等奢侈浪費問題,樹立勤儉節約思想,做到耐得住艱苦,頂得住歪風,抗得住誘惑,守得住小節。大興狠抓落實之風。加大工作考核力度和範圍,將幹部考核由一年一考變為一年三考,實行平時考核、半年考核、年終考核相結合,按照50%、20%、30%的比例對鄉幹部進行綜合考評;建立健全乾部鄉、村兩級考核機制,鄉幹部工作由鄉、村兩級共同考核,並將平時工作完成情況、為民服務情況、遵守工作紀律等情況納入考核範圍;堅持説了就算,定了就幹,幹就幹好的工作作風,工作講究工作方法,善於抓主要矛盾,做到了工作有安排、有督促、有考評、有獎懲。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