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雙龍戲珠

(中國民間舞蹈)

鎖定
中國民間舞蹈,有些地區稱“舞龍、耍龍”,因表演時手持傳説中龍的形象為道具而得名。龍舞源於久旱無雨時的民間祭祀活動。《山海經·大荒東經》曰:“應龍殺蚩尤與夸父,不得覆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隋唐時期,龍舞在節日期間的民間娛樂活動中已屢見不鮮,宮廷散樂中的“魚龍爛漫”之戲即為龍舞表演。《隋書·音樂志》:“又有大鯨魚,噴霧翳日,悠忽化成黃龍,長七八丈,聳踴而出,名曰黃龍變。”
中文名
雙龍戲珠
得名緣由
因表演時手持傳説中龍的形象為道具而得名
青草塢村龍舞相傳李家巷雙龍戲珠原自一個傳説:相傳距今(公元2005年)100年前,本鎮青草塢村東臨“龍井山”,西靠“鳳凰山”,中間有山名叫“饅頭山”,整個地勢像“龍鳳戲珠”,故而,當地人在湖州白雀龍舞的激勵與啓發下,創編了青草塢雙龍。解放前,每逢過年過節,雙龍都要挨家挨户進行表演,更有外地人慕名前來邀請表演,以祈求來年大吉大利。
青草塢雙龍:龍井村 青草塢雙龍:龍井村
雙龍戲珠作為一種民間舞龍表演形式,經常在農村喜慶節日中演出,兩條龍分為雌龍和雄龍,所以也稱為雙龍,雌龍表演者為9個女性演員,雄龍則為9個男性演員,另加1名龍珠(男性),整個節目共有19個舞龍人員。雙龍龍身由布製成,用顏料畫滿鱗片,龍頭小巧,龍棍較短,舞時靈巧輕便,因此也適合女演員演出。表演開始後,5位伴奏人員敲擊大鑼、小鑼、鼓、鑔等樂器,龍珠先出,在搭建的高台上造型,之後翻跳下來,跑到舞台前方,將棍子在地上跺三下後,雌雄兩龍分別由兩邊舞動上場,跟着龍珠跑陣,稱為“雙龍戲珠”,之後,龍珠進行繞陣、穿陣表演,或龍尾纏繞,龍頭相碰,或龍頭纏繞,龍尾甩動,都有代表雌雄雙龍情深意切之意。第三階段龍珠又出場,帶引雙龍表演,直至結束。
青草塢雙龍的特點在於,它不講究龍身上下翻滾,而是講究先佈陣、後解陣的表演,最大的難度是兩條龍糾纏在一起時,演員解陣的步伐不能出錯,否則雙龍打結,便有不祥之意(為當地人傳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