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雙鳳山歌

鎖定
雙鳳山歌是吳歌的一脈,在元代得到較大的發展。元末雙鳳玉皇閣道士周道祿善作青詞,其詞有腔、有韻,頗為動聽,流傳於民間,豐富了民歌。明嘉靖年間,以魏良輔為首的戲曲音樂家,把崑山腔改成崑曲水磨腔時,曾從雙鳳民歌中吸取不少音樂素材。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進步電影《馬路天使》中的插曲也是根據雙鳳民歌中傳承明清的著名小調改編而成。
中文名
雙鳳山歌
國    籍
中國
類    別
中國民歌
分    佈
蘇州以南地區
演唱形式
單唱、羣唱、對唱、接唱
分    類
小山歌和大山歌

雙鳳山歌發展歷史

雙鳳是著名的歌鄉,相傳在東晉時期雙鳳山歌就逐步繁榮起來。在元末得到了較大的發展。清代時雙鳳山歌在鄉里十分流行:“裏中風雅之盛勝前朝……其間唱和濟濟,蓋一時好尚。”(《雙鳳裏志》“流習”篇)解放後六十年代江蘇省的蘇崑劇團、省歌舞團、南京空政文工團、中央歌舞團、中央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等專業文藝團體和專家都曾到雙鳳採風。原蘇崑劇團負責人顧篤璜在《崑劇史補論》中説雙鳳民歌“不但歌詞豐富,而且曲調也是豐富之極,有些旋律可以明顯地感到與崑腔的淵源關係。”

雙鳳山歌歷史淵源

解放以後,太倉、蘇州多次舉辦民歌匯演,雙鳳山歌均獲一等獎或特等獎。1963年雙鳳公社舉辦了一次水上對歌晚會,來自崑山、太倉、常熟三縣交界地區的聽眾達數千人之多,影響甚大。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江蘇省的蘇崑劇團、省歌舞團、中央歌舞團、中央音樂學院等專業文藝團體和專家都曾來雙鳳採風。

雙鳳山歌基本內容

雙鳳山歌按結構形式、演唱形式和傳統習慣分類,大致分為小山歌和大山歌兩種基本形式。
小山歌結構簡單、音域適中、易學易記,是山歌中最基本的一種。從內容上看,有勞動歌、情歌、生活歌和歷史傳説歌;從演唱形式上看,可分為獨唱、對唱、和唱三種形式,獨唱歌較多,搖船、拓棉花、蒔秧、踏水等勞動時都有獨唱的歌。對歌結構簡短而嚴謹,節奏緊湊活躍,旋律簡潔明快。
大山歌演唱形式比較複雜,是一種集體組合輪唱或一唱眾和為主的對歌形式。大山歌由“頭歌”和“邀歌”兩部分組成,頭歌通常由一名男歌手領唱,有歌詞;邀歌起助興作用,大部分只唱襯詞,不表達任何意思。對歌時,用頭歌來比知識,對答問題;用邀歌來比賽曲調的豐富和旋律的優美。
雙鳳山歌以雙鳳為中心,用雙鳳方言演唱,山歌較多地反映了雙鳳勞動人民心聲。
雙鳳山歌中有大量的“耘稻山歌”,這是農民在耘稻季節一邊耘稻一邊唱的山歌。它的演唱方式是“一唱眾和”,對歌時一方一唱一和連問四句,另一方也一唱一和連答四句,雙方相互對答到一方回答不出來為止。
雙鳳山歌大都音域適中,雖不高亢,卻嘹亮,容易傳唱。它還有自己固有的曲調,如“邀歌調”、“對歌調”、“青陽調”等,可以適合不同的情感表達需要。

雙鳳山歌重要價值

實用價值:山歌中的歌詞大多是以生產知識、生活知識、歷史知識和天文地理知識為內容。在過去教育不普及的情況下,山歌具有傳播這些知識和道德教化作用。其次,過去體力勞動繁重,在田間勞作時山歌還具有鼓舞勞動熱情、提高勞動效率的作用。再次,過去缺乏文化生活,唱山歌還具有重要的娛樂功用。
研究價值:雙鳳山歌用民間語言,記錄了當時雙鳳人民思想感情、嚮往和追求,對民俗學、社會學、語言學及民間文藝等諸多學科具有研究價值。雙鳳山歌為歌曲創作提供音樂素材,有利於豐富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精神需要。
雙鳳山歌被列入太倉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