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雙語播音

鎖定
在“媒介傳播全球化”的形勢下,新聞工作者所從事的是一種跨國界、跨文化的傳播活動,世界上多種多樣的文化通過符號化的媒體傳播產品達成相遇、碰撞、理解、交融、吸收。在這一過程中,“漢、英雙語播音主持”以其特有的語言優勢逐漸成為全球化傳播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國比較有特色的漢、英雙語主持方式體現在雙語晚會、雙語新聞、雙語訪談、雙語教學等節目中。 [1] 
中文名
雙語播音
外文名
Bilingual Broadcasting
主要體現
雙語晚會、雙語新聞、雙語訪談等
主持形式
串聯節目

雙語播音成長曆程

所謂漢、英雙語播音主持是指電台、電視台等有聲媒體通過播音員、主持人在節目中交替運用漢語和英語這兩種規範的有聲語言串聯節目。我國具有較高雙語播音主持能力的主持人有中央電視台的水均益、董卿、季小軍等,鳳凰衞視的許戈輝、陳魯豫、陳曉楠等,以及陽光衞視的楊瀾等。
我國最初的以雙語進行播音主持的節目是從雙語教學節目開始的。1980年12月1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開始播出“英語講座”,每期半小時,歷時兩年零三個月。1982年1月2日中央電視台開辦“跟我學”漢、英雙語教學節目。1992年,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開播了一檔音樂節目“歡樂調頻”,由中方主持人王璐和外國專家李柯雙語主持。1997年後我國出現大量的漢、英雙語新聞直播節目,僅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就在1997年以雙語主持方式進行了“兩會”、“香港迴歸”、“十五大”、“長江三峽截流”等十九場次的現場直播。2000年,北京電視台率先推出雙語談話節目“國際雙行線”,主持人的雙語切換及臨場應變都是應對自如。從2003年開始,中央電視台每年現場直播一場“雙語元旦晚會”。2005年起央視又推出“雙語中秋晚會”。如今,以雙語方式主持的節目在中央台和地方台都越來越多,涉及的內容範圍也越來越廣,政治、經濟、文化、醫療、娛樂等領域都有涉及 [1] 

雙語播音行業現狀

當今社會,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競爭日益激烈,作為國家軟實力之一的大眾傳媒是國家間競爭的前沿陣地。對於技術和內容本質相差不大的全球化傳播而言,雙語播音主持以其與生俱來的語言優勢行使一種媒介話語權,無論是新聞直播、綜藝晚會還是訪談節目,優秀雙語主持人在雙語轉換的即時性和準確性方面的優勢都是同聲傳譯所無法比擬的。雙語播音主持既是將“外來媒介產品本土化,本土媒介產品國際化”的文化交流手段,也是提高媒體國際競爭力的有效手段、增強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途徑。漢、英雙語播音主持在我國對外傳播以及互動交流方面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國的雙語節目不斷增多,內容和形式也漸趨多樣化。但是,就如今來説,漢、英雙語播音主持領域還有很多重點問題需要探究。

雙語播音比例把握

雙語播音主持首要的任務是讓受眾明白主持人要表達什麼、形成信息接收的可能。在運用漢、英雙語進行播音主持時要根據具體情況處理好漢語和英語的使用比例。以外國人為目標受眾的雙語節目,英語的比例要適當高一些。以本國人為目標受眾的雙語節目漢語比例要適當高一些。以保證具體節目的目標受眾能夠準確接收該節目所傳達出的信息,提高傳播效果。但是,無論哪種類型的雙語節目主持人都要儘量減少翻譯的語句,在一個雙語節目中必然存在着一種主要用語和一種次要用語,次要用語所要發揮的是介紹性、概括性以及承上啓下的作用,如果不分主次句句翻譯,必然會模糊節目的主題、降低傳播效果。當然,這個主次用語的原則是針對於主持人本身而言的,與節目的同聲傳譯和字幕並非一個層面上的問題。

雙語播音人才培養

如今,中國傳媒大學浙江傳媒學院、四川傳媒學院、南京傳媒學院等高校都設立了雙語播音主持專業。我國雙語節目的產生和發展與廣播電視的發展趨勢是同步的,雙語播音主持人才的培養也要着眼於未來的傳媒發展,只有在此基礎上培養出來的從業人員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培養雙語播音主持人才要將學校專業教育、在崗培訓和自主學習結合起來。一直以來,學校專業教育和在崗培訓是主持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而這兩者並不能夠滿足雙語能力提高的要求。語言能力的提高非一朝一夕的事,主持人應該注重平時的積累,有意識地主動地培養自己的雙語能力。李湘在主持綜藝節目“名聲大震”時使用一些簡單的英語與外國選手對話惹來不少網友批評,指其發音不準和語法錯誤,可能公眾對名人要求有些嚴格了,但是如果李湘能避免這些錯誤,也許所謂“英語門”事件就有可能避免。

雙語播音綜合素質

主持人要具備專業能力、綜合素質和本土意識,並在此基礎上培養自己的雙語播音主持能力。僅僅是外語程度好是不能真正勝任雙語主持工作的,雙語主持的重點在於“主持功力”,主持人在節目中所傳達出的內容才是第一位的。尤其是一些專業化的雙語節目,專業化的語言即使一般學過英語的人也不能完全聽懂。主持人要通過不斷學習和積累巧妙地將專業化的詞彙和語言轉化為受訪者、受眾等易於接受和理解的語言,這時候,主持人需要的不僅僅是語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與這一節目相關的知識的積累。如果主持人在允許的範圍內更深入廣泛地參與到整個節目的前期和後期製作中,也能在中期錄製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播音主持水準。與此同時,主持人還要注重培養自己的本土意識,將本土信息和文化傳遞給國外受眾,將外國文化介紹給本土受眾;並主動地為構建“全球化”媒體環境下的本土特色、促進國際間文化溝通、推廣我國國家形象,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

雙語播音把關作用

雙語播音主持不是簡單複製西方或者東方的話語系統,而是在文化的淨化、同化、抵禦方面發揮“把關”作用。“把關人”理論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四大先驅之一的盧因率先提出的。他指出:“信息傳播網絡中佈滿了把關人。”就電台、電視台而言,編輯、記者、播音員、主持人是第一把關人,責任編輯、製片人是第二把關人,編審、監製是最後的把關人。其中主持人既是媒介傳播的“把關人”,又是編導創作意圖的體現者和節目產品完成的終端,必須承擔起媒介信息把關的責任;如今,世界範圍內節目樣式的互相學習和借鑑是一個普遍現象,對於雙語節目的製作及主持來説,全盤的照搬和模仿必然會引發異國受眾接受不了的現象,不假思索地粗略轉化也可能產生水土不服的情況,這時候,就需要節目製作者及主持人發揮“把關”作用,既要放眼全球、緊隨時代潮流、獲取全球智慧,又要以一種求同存異的立場、批判的態度、開拓進取創新的精神、全面開放的思維觀念對待和學習各國的歷史、文化。

雙語播音專業説明

漢、英雙語播音主持是一種串聯節目的方式,也是主持人綜合能力的體現形式之一。任何能力的養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就漢、英雙語播音主持而言,要想在節目中恰如其分地做好漢、英雙語的切換和配合,還需要研究者們不斷地探究、創新、努力,更需要新聞工作者們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勤奮刻苦的作風、精益求精的精神從事雙語播音主持工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