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耳节拍效应是1839年德国心理学家发现的心理声学现象,指当左右耳分别接收频率差不超过30Hz的声音时,大脑会感知与差值匹配的节拍。其物理基础为差频现象,要求载波频率低于1500Hz,否则声音将被识别为独立声源 [1-2]。
该效应通过差异频率刺激引发大脑神经振荡,可调节前额叶皮层活动模式。在竞技体育中,通过设备制造双耳节拍抑制左脑分析功能,促使右脑指令直接控制肢体动作,美国游泳队曾于1996年后采用该技术进行训练 [1-2]。研究显示其作用源于心理暗示,并未发现与化学毒品相同的神经机制 [1]。
历史上基于该效应制作的“音频毒品”曾流行于美国青少年群体,声称模拟致幻效果,但实验表明实际效果与心理暗示密切相关 [1]。
- 中文名
- 双耳节拍效应
- 所属学科
- 心理学
- 发现时间
- 1839年
术语简介
播报编辑
双耳节拍指一种可以被人耳感知的声音,发生于当双耳分别收听到频率轻微不同的声音时。从物理原理上看,双耳节拍是差频现象的一种。当两种巴户厦频率只有微小差别的声音同时响起时,人耳听到的不是一种单一的连续的音调,而是一种跳动的音调(音拍)。双耳节拍的特性是能够使大脑产生一种新的频率,其大小为两耳听到的音频的差值。比如,左耳听频率420Hz的声音,右耳听410Hz,大脑中将产生10Hz的频率。
产生双耳节拍的必要条件是载波频率低于1500Hz,且左右耳听到的音灶充频差不超过30Hz,否弃浆则两耳将明显听到两个不同的声音。
运作原理
播报编辑
右侧的大脑主管动作和机能,左侧的大脑则主管分析和预测。运动员比赛时左侧大脑几乎是完全没用的。所以,若能限制或关闭左侧大脑的活动,那么右侧大脑功能就可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实际中的运用也很简单,先用专业的设备形成双耳节拍效应,使大脑前额叶皮层关闭,然后再进行训练。
产生效果
播报编辑
运用双耳节拍效应,可以有效地关闭大脑前额叶皮层,使右侧大脑信息的传递能够绕过左脑直接到达肢体。长期使用该技术训练,久而久之在比赛前,大脑就会自动关闭大脑前额叶皮层。别人整个脑子在运作,可能受外界因素和本身心态的影响;而使用这一技术的运动员,则可能全身心的不断划水,比别人更快。
不利影响
播报编辑
据相关研究表明,如果错误地使用这种技术,很可能会造成使用者精神分裂。所以在使用这项技术时,或许还需要搭配一名心理医生。
相关简介
播报编辑
利用“双耳节拍效应”制作而成的“音频毒品”是长约10分钟的音乐,听起来就像轮船汽笛声或快进播放的粗砺合成音,却能够精确模仿致幻剂和大麻等毒品产生的不同效果。可在网络下载、试听,曾在美国美国青少年中疯狂流行。听这种音乐能够产生和口服毒品相同的致幻效果。有的会突然惊起,有的剧烈颤抖,还有的仿佛在忍受巨大的痛苦,他们的面部表情如痴如醉,显然已经脱离了现实。
“音频毒品”可能引人入歧途,一些学校信提醒学生家长警惕“音频毒品”可能对孩子产生的危害。
但是实验表明,“双耳节拍”效应其实并不会产生和吸毒同样的作用,有些研究人员认为“音频毒品”之所以能够达到致幻效果,只是因为收听者主观上想要得到这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