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雙管悶笛

鎖定
彝族雙簧氣鳴樂器。流行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雙柏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澗彝族自治縣等地。
中文名
雙管悶笛
流行於
雲南省楚雄彝族
管    長
10釐米~15釐米
下口內徑
0.8釐米~0.9釐米

雙管悶笛形制結構

傳統的雙管悶笛,由兩支管身大小、長短、孔距和音高均相同的單管小悶笛並列捆紮而成( 圖)。管身竹製,多采用筆管粗細的鳳尾竹製成。管身上下通透,管長10釐米~15釐米、 下口內徑0.8釐米~0.9釐米,管身上開有七個(前六後一)圓形按音孔。將兩管相鄰的一側管壁削平,管的首尾兩端用線繩或細鐵絲捆紮牢固。兩管的上端管口內,均插有一個雙簧哨子。 管哨用蟲繭製作,外形呈蛇頭狀,哨長1.5釐米,多使用亞熱帶地區河谷地帶橄欖樹、野蒿樹上結的一種蓑蛾囊(蟲繭),經過壓、烤、磨等工藝製成的。在雙管悶笛的管尾,多繫有 彩色絲穗作為裝飾。

雙管悶笛演奏方法

演奏時,管身豎置。口含兩管上端蟲哨,運用適中氣息吹奏。雙手持笛,手指橫按雙管並列 的兩個音孔,右手無名指、中指、食指按正面下三孔,左手無名指、中指、食指按正面上三 孔,拇指按背孔。可借鑑單管小悶笛的演奏技巧,但不能發揮悶、放、扇、合等演技。音域 c?2—e?3十度。發音悠揚,音量較大,音色富有田園風味,擅長吹奏優美抒情、委婉 動聽的曲調。常用於獨奏,多為即興吹奏。也可參加器樂合奏或為山歌伴奏。每到春耕時節 ,彝家就吹響悶笛,開始了一年的勞作。在青年男女戀愛和“打歌”時,小夥子用悶笛向心 愛的姑娘傾訴衷腸,表達深厚的愛情。民間藝人常把要表達的詞意,也用悶笛描述出來,把 情感溶於吹奏的樂曲之中,在一些不便用言語説明的場合中,悶笛就是彝家的代言人。傳統 獨奏曲有《四山打穀》、《過山調》和《迎客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