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雙立春

鎖定
雙立春,諺語,指農曆一年有兩個立春。這是由於農曆年長度有的年份短於迴歸年、有的年份長於迴歸年的緣故。 [1] 
在本世紀的100年中,雙立春的年份有37次,無春的年份有37次,年初立春的年份有12次,年末立春的年份有14次。 [1] 
中文名
雙立春
釋    義
一年中有兩個立春
性    質
諺語

雙立春釋義

立春 立春
“雙立春”與“無春年”都是農曆中的概念,是指農曆一年有“雙立春”或全年都沒有“立春”的年份,這是由於農曆年長度有的年份短於迴歸年、有的年份長於迴歸年的緣故。 [1] 
在生活中我們會聽到陰曆、陽曆和農曆的不同説法。陰曆是根據月球月相變化而編排的歷法,月相圓缺變化的一個週期稱為是一個朔望月;陽曆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行週期而制定的歷法,地球繞太陽運行一週的時間稱為是一個迴歸年。 [2] 
一個陰曆朔望月平均為29.53天,一年12個朔望月為354天或者355天,而一個迴歸年為365.25天,兩者相差約11天,三年累積下來就會相差一個月左右,若按此時間差長期算下來,就會出現春節在夏天過的情況,因此,為了協調陰曆年和陽曆年之間的天數,農曆便通過“置閏法”來使兩種年的總天數相適應,使月份與季節對應,一般農曆每兩到三年就要增加一個月,所增加的月份就是“閏月”。 [2] 
古代採用“19年7閏”的閏法,即在農曆19個年份中,會有7個年份有閏月,出現閏月的年份在農曆中有13個月。特別注意,閏月並不是閏年,閏年是指陽曆2月份有29天,全年共有366天。 [2] 

雙立春天文學角度解釋

從天文學的角度來講,農曆有無立春是農曆和陽曆之間的“陰差陽錯”造成的。陽曆是按照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規律制定的,地球公轉一週為一年,算做365.24天。農曆是按照月亮盈虧變化的規律制定的,有平年和閏年之分,農曆的平年有354天或355天。我國在2000多年前就有“十九年七閏”的方法,即在19年中插入7個閏月,這樣農曆的閏年就有383天或384天,比陽曆的一年約多19天。而立春節氣基本定於每個陽曆年的2月4日左右,這樣逢農曆閏年就有兩個立春,而部分平年就無立春了。舉例説,2004年(猴年)是閏二月,也就是農曆閏年,於是這一年的農曆就經歷了陽曆2004年2月4日的立春和陽曆2005年2月4日的立春,也就是所謂“雙立春”;因為2005年(雞年)的春節是2月9日,也就沒有立春。因為19年中插入7個閏月形成一個週期,“無春”、“雙春”、“單春”的遵循規律也大致為19年一個週期。
也就是説:每19年裏會有7年沒有立春,平均兩三年就會出現一次。

雙立春民間説法

其實,關於寡年的説法有很多種;其中,流傳最為普遍的一種是:寡年無春,不宜結婚。所謂寡年,也就是農曆當年沒有節氣“立春”。2005年的“立春”正好趕在了農曆猴年的歲尾(臘月廿四),俗稱年前打春;而2006年的“立春”是在農曆狗年的正月初七,導致整個農曆雞年中沒有“立春”,因此民間將2005年的雞年稱為“寡年”。
最初人們只是把這種年份簡單地叫為“無春年”,也叫做“寡年”,後來又根據“寡”的字意,演變為“寡婦年”,這樣便有了“寡婦”意思。舊俗認為,春天是播種的季節,也是男歡女愛的象徵,“無春”之年是無法懷春的,故有“寡年”不宜婚嫁之説。
農曆一年中有一個“立春”、雙“立春”,或者沒有“立春”,都是由陰陽曆轉換造成的,屬正常的歷法現象,和兇吉完全無關。人們所説的“無立春之年是寡婦年”,不宜嫁娶,這是毫無科學根據的説法。 [2] 

雙立春規律

5度為一個節氣,一回歸年360度合24個節氣。因此節氣在陽曆中的日期基本都是固定的,“立春”一般都在每年的2月4日。
但節氣在夏曆(農曆)中的日期就不固定。我國傳統曆法夏曆是陰陽合曆:“陰”是指其歷月以朔望月平均長度29.5306天為基礎,以朔日為每月的初一;“陽”是指其歷年基本根據迴歸年,以每年“立春”前後的一個朔日為歲首(正月初一),即春節。夏曆平年12個月,只有354天或355天,閏年13個月則有383天或384天,可包含25個節氣,這樣年首和年尾就各有一個“立春”,成為“雙春年”,而它的下一年必然只有23個節氣,就沒有“立春”,成為“無春年”。例如2004年(猴年)有個閏二月,是“雙春年”,2005年(雞年)就成了“無春年”了。
由此可知,“雙春”後“無春”,完全是曆法按一定規律編排的結果,而且經常出現。
全年無“立春”的情況,在19年中會出現7次,例如:1991年、1994年、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2008年都是無春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