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雙玉蘭堂

鎖定
雙玉蘭堂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甘泉鎮甘泉寺內,甘泉寺原名“太平寺”,因寺內有一眼醇香的泉水,也叫“甘泉寺”。據《秦州直隸州新志》載:“馬跑泉東南二十里為甘泉寺鎮,有甘泉寺,泉在寺中廈下,一名春曉泉”。又記:“佛殿中有泉湧出”,“東流入永川,甘水極盛,旱不竭,冬不凍,土人引以灌田,作寺覆其上,號甘泉寺。”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詩人杜甫流寓秦州,曾遊其寺,賦《太平寺泉眼》詩篇,贊曰:“山頭到山下,鑿井不盡土。取供十方僧,香美勝牛乳。” [1]  [2] 
中文名
雙玉蘭堂
植物界
中文學名
雙玉蘭堂

雙玉蘭堂寺廟簡介

現甘泉寺有兩棵上千年曆史的玉蘭樹,相傳北宋初年為了紀念杜甫旅居天水種植。近代國畫大師齊白石題“雙玉蘭堂”四字,使甘泉雙玉蘭更加有名。兩棵玉蘭樹相距5米,俗名"雙玉蘭",數高20多米,樹冠在6米左右的古樹上,玉蘭花剛剛調謝。因花朵均為雙瓣稱雙玉蘭,其花色一白一紫,南邊的一棵開白花,樹枝蒼勁曲折,宛若盤龍;北邊的一棵開紫花,樹枝清秀矗立。兩棵古樹猶如白衣相公與紫衣佳人一樣,千百年來親密依偎,笑看古今。
甘泉寺內原有正殿三間,東西禪房各五間,四大天王殿三間。泉上建有八角亭。還有戲樓、鐘樓及唐代所鑄鐵鐘一口。今寺院已圮,鐵鐘移至龜形山二郎廟(今軼)。甘泉寺還有兩株玉蘭樹,高約二十五米,圍約二米,這兩株高大的玉蘭樹,在西北高原上確是罕見,在全國也比較少有。每年春天蓓蕾綻放,花開滿枝,婷婷玉立,潔如仙露,清如水月,真是“滿園繽紛飛玉麟”。每逢歷農四八日浴佛節前後,遠近遊人紛紛而至,飽覽蘭花瓊枝,流連忘返。一九五四年鄧寶珊先生曾題“萬丈光芒傳老杜,雙柯磊落得芳蘭。”的詩句,後又請國畫大師九十五歲的齊白石老人書寫“雙玉蘭堂”四字。一九五九年國慶節,鄧寶珊和吳鴻賓同志託麥積山文物保管所將白石老人所書做成白底蘭字的匾額懸掛於寺內殿宇門上,故“雙玉蘭堂”由此得名。

雙玉蘭堂歷史淵源

雙玉蘭
雙玉蘭(7張)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來這裏遊覽,寫下《太平寺泉眼》,有“青白二小蛇,幽姿可時睹”、“取供十方僧,香美勝牛乳”等詩句。今天,亭子內的泉水仍然保留着杜甫時的醇香,吸引了附近不少品茶者,來這裏取水。當年杜甫詩中所提的“青白二小蛇”是寫實還是抒情?是否指《白蛇傳》中的青白二蛇仙?有待專家考證。
解放初,甘肅省首任政府主席鄧寶珊,時常關注家鄉的玉蘭樹並題詞“萬丈光芒傳老杜,雙柯磊落得芳蘭”。後來,他把玉蘭樹的神奇介紹給時年90多歲的國畫大師齊白石,請他題名,並畫有《杜甫行吟圖》,又請國畫大師陳半丁畫有《雙玉蘭圖》,馮國瑞先生撰文紀事。
齊白石老人應邀題寫了蒼勁有力、大氣磅礴的“雙玉蘭堂”,今天還掛在玉蘭樹後的大殿上。1959年,齊白石老人去世,其杜甫畫作尚未完成。據説,《杜甫行吟圖》由他人畫成,國內許多大家在畫上題詩以紀,已故國畫大師潘天壽也有同名畫作,是否為此畫尚待考證。
這裏的住持演證師太介紹,太平寺建成年代尚無記錄,歷史上僧尼最多時在500人以上。現在廟址為原來的山門處。因為滑坡等原因,廟宇規模不斷減少,海眼一樣的泉水幾近斷流,目前只有甘霧泉(春曉泉)和門前的流水終年不息。

雙玉蘭堂白玉蘭介紹

木蘭科 木蘭屬
每年春分前後,未葉先花,千枝萬蕊,滿樹雪色,端莊素雅。
1954年,齊白石老人在95歲高齡時,曾題定寫“雙玉蘭堂”匾額。
1959年邑人鄧寶珊特邀吳鴻賓先生各為雙玉蘭堂題詩一首。
鄧先生吟:
林泉絢麗新歌頌,雙玉蘭開到處春。
吳先生曰:
三月豔陽天,和風綻玉蘭。
指書齊白石,題雙玉蘭堂。舉世已稀有,蔚為國家光。
鄧先生楹聯:
萬丈光芒傳老杜,雙柯磊落得芳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