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雙清

(漢族彈撥樂器)

鎖定
雙清,也叫福建月琴、台灣月琴、八角琴,中國南方漢民族樂器,是福建閩派音樂的重要彈撥樂器。雙清由古代的阮演變而來,保留有舊式的特點。其形制與京劇月琴相似,但是琴桿更長,用2到4根弦,以2弦最為普及。流行於舊時的閩地(今包括福建、台灣、潮汕和浙南地區)。
在福州閩劇、福州伬藝、福州十番、漳州南詞、漳州薌劇、漳州錦歌、泉州北管、泉州車鼓、南平南詞、莆田十音八樂、莆仙戲、龍巖十番、閩西漢劇、浙南遂昌十番等閩地各種民間音樂、戲曲中均有使用。
台灣亦將此作為台灣民謠彈唱的主奏樂器。其音色清脆柔和,不亢不悶,有特殊的共鳴質感,渾厚且蓬鬆,頗為動聽,極具福建地方特色。
中文名
雙清 福建月琴 台灣月琴
實    質
彈絃樂器

雙清形制特點

它的音箱各種尺寸與形狀都有,常見的有圓形的,八角形的,偶爾還有見到花形的。音箱與月琴音箱結構相似,音箱內牽有1-2跟鋼絲盤成的蚊香形或柱形彈簧(即琴膽),可使音色更亮,共鳴更好。早年有用撥片或指甲彈奏,現主要以撥片彈奏。雙清用縛弦系弦,根據需要使用2-4根弦不等,以2絃琴最為普及,並根據需要四度、五度自由定弦。有用鋼弦、蠶絲絃、尼龍弦、尼龍纏弦,甚至直接用魚線做弦。其音色清脆柔和,不亢不悶,有特殊的共鳴質感,頗為動聽,獨具地方特色。 [1] 
清朝續文獻通考》載:“雙清,類阮。中音部樂器。長三尺二寸,頭六寸五分,槽八寸,厚一寸四分。三絃,二音,十三品,彈用撥”。在台灣的詞典中對雙清的解釋是:八角月琴的別稱。福建人為了區別它與京劇月琴,有時會稱之為南月琴、閩月琴、長杆月琴。
閩地山多又靠海,雙清在形制上沒有進行統一,在福建各地都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所謂和而不同。每個城市有自己的形制,每個地區有自己的風格,這也是八閩各地傳統音樂愛好者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雙清歷史演變

雙清早期為四弦,這四弦分成兩組,每組音的兩根弦捱得很近,同組音定音一致,兩組之間定四度或五度(如:11 55),演奏時同組音同時彈挑,當成一根弦來用,成音清脆,雙雙兩兩,故得名雙清。後來,低音逐漸退化成為一根弦,高音保留一組兩根弦(如:1 55),再後來高音也退化成為一根弦,變成最為常見的二絃琴(如:1 5)。到了宋代,共鳴腔圓形的樂器,演奏時攬月入懷,都稱為月琴。現今,福建地區的琴雙清和月琴的名稱都有使用。有的琴還帶有“雙清”的功能,但稱作月琴,有的琴叫做雙清,但已經沒有成組的同音弦了。四絃琴(11 55)和三絃琴(1 55)現今已經很少見了。
到了90年代,由於中國民族音樂的蓬勃發展,傳統二絃琴的形制弊端日益凸顯,應用領域狹窄,約束了技巧和表現力的的發展,在福州、泉州d等地都出現了五四度、四五度定弦的三根弦(弦距均等)的改良型琴(如 151, 515等),定弦和大三絃類似。改良過程中也有出現和中阮、柳琴一樣的五四五度或四五四度定弦的四絃琴,但是導致琴桿過於寬大,失去雙清的修長美感,同時4弦太粗對縛弦拉力加大,因此最終定為三絃(五四、四五度)形制。

雙清分類

雙清福州琴

福州琴跟據需要用2-4根弦不等,最明顯的特點是琴桿較其他地方的琴長很多(早期的琴,琴桿甚至與中三絃相仿),共鳴箱稍小,它的形制比例和越南月琴相近。音箱內牽2根鐵絲纏成的彈,保留古代阮咸全音柱的品位形制。因其琴桿較長,故音色較其他地區的琴來的低沉渾厚,為中音、次中音樂器。
雙清 雙清
福州雙清 福州雙清
福州雙清 大琴 福州雙清 大琴
閩劇、曲藝中的應用
閩劇雙清 閩劇雙清
雙清在福州傳統閩劇樂隊中,和月琴、小三絃合稱為閩劇傳統彈撥樂器三大件。 用於“洋歌”、“江湖”、“小調”等唱腔伴奏。用2-3弦,定弦g、c1。音域g—b2。四弦者,分為兩組,每組兩弦定同度音。三絃者,裏弦定一音,中外兩弦定同度音。福州伬唱、禪和樂、安南伬中均有使用。在福州文派(鼓樓地區)十番音樂中也有使用 [2] 
福州伬唱雙清 福州伬唱雙清

雙清莆田泉州琴

在福建莆田、仙遊地區用於“十音”、“八樂”以及莆仙戲的伴奏。在泉州地區用於北管、車鼓及一些戲曲的伴奏。音箱做八角形,故又稱為八角琴、八角弦。五度或者四度定弦。八角琴以其別緻的造型在福建獨領風騷。
在台灣,詞典中對雙清的解釋是:八角月琴的別稱。
泉州雙清 八角琴 泉州雙清 八角琴
莆田八角弦 莆田八角弦

雙清漳州琴

流行於漳州和台灣地區。因其音箱在福建各地的琴中數最大的,大如圓月,所以素有福建月琴之稱,在當地多直接稱為月琴。用於漳州南詞、薌劇(歌仔戲)、錦歌等。與福州琴相比,音箱大而杆稍短。在後來的發展中,上方把位汲取了琵琶相的形制,故一把變為用“四相”。多用兩弦。 [3] 
台灣學者認為,月琴是20年代從台灣傳入福建的,但實際上福建早在古代就已經有這種形制的樂器存在了。
漳州雙清(福建月琴) 漳州雙清(福建月琴)

雙清台灣乞丐琴

台灣 雙清 台灣 雙清
與福建琴基本相同。早期台灣俗稱乞丐琴(乞食琴),意思是靠乞討為生的人所用的彈唱伴奏樂器。
台灣月琴 台灣月琴
台灣雙清(台灣月琴) 台灣雙清(台灣月琴)

雙清龍巖梅花琴

龍巖琴,有的琴受到廣東梅花秦琴的影響,將音箱做成花的形狀。在福建省主要流行於龍巖客家地區。用於客家音樂及閩西漢劇等。

雙清閩北浙南雙清

閩北、浙南多用八角小雙請。杆細長,較泉州、莆田琴而言,共鳴箱更小,用於南平南詞、遂昌十番等。
八角琴 八角琴
八角雙清 八角雙清

雙清雙清與秦琴

許多人喜歡將雙清(福建月琴)與秦琴作比較,二者形制有些相似,但仍有明顯不同。最明顯的是音色的不同。秦琴音色尖鋭有力,而雙清音色較為柔和清脆,有特殊的不亢不悶的共鳴。音箱構造上的差異是區別二者最重要的地方,福建琴琴箱內有音梁、音柱、琴膽彈簧等部件。
參考資料
  • 1.    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福州茶亭十番音樂.福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2004
  • 2.    福州市文化局.閩劇傳統曲牌彙編:福州市文化局,1995
  • 3.    福建省非物質遺產保護中心.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錄:福建省非物質遺產保護中心,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