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雙池河

鎖定
雙池河,下游亦稱段純河。黃河支流汾河的支流,發源于山西省孝義市西泉寨界牌嶺(一説交口縣北部 [2]  ),到交口縣雙池鎮與回龍河相匯向東南到下峪村進入靈石縣境內,到段純鎮匯深井溝,到堡子塘進入彎曲峽谷,至三灣口注入汾河。主河道長約71.3公里(72.6公里 [2]  ),無清水徑流,只有汛期洪水湍急而過,隨即乾枯,為季節性河流。實測常年水徑流量約811.8萬立方米。主要支流有院川河、大麥郊河。 [1] 
上游交口縣建有西山水庫,用於縣城生活用水。中游部分地區可引洪水灌溉。 [1]  [5] 
中文名
雙池河
別    名
段純河
所屬水系
黃河支流汾河的支流
地理位置
山西省中西部
流經地區
孝義市、交口縣、靈石縣
發源地
孝義市西泉寨界牌嶺(一説交口縣北部 [2] 
主要支流
大麥郊河,回龍河(院川河)
河    長
72.6 km
流域面積
1111 km²
河    口
靈石縣三灣口

雙池河幹流概況

雙池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雙池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雙池河上游有三支,分別是院川河(又稱唐院川河)、村川河(又稱下村川河,《交口縣誌》稱寶巖河)、大麥郊河。按《呂梁地區志》,以村川河為正源。在交口縣,村川河,發源於交口縣境西北神南峪溝(屬呂梁山脈上頂山南麓)(《靈石縣誌稱發源于山西省孝義市西泉寨界牌嶺 [1]  ),向東南流經交口縣城,在回龍鄉秦王嶺右匯院川河,稱回龍河。以上河長36公里,流域面積為277平方公里,至雙池鎮,回龍河與大麥郊河交匯。因為在交口縣雙池鎮附近匯流,因而在匯流後稱為雙池河。向東南流至官桑園村入靈石縣境。至三灣口匯入汾河。雙池鎮以下在交口縣境內長1.5公里。 [3]  以上流域面積982.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為10.7%,年平均徑流量為0.184億立方米。 [2] 
交口縣城區河道 交口縣城區河道
交口縣城區河道 交口縣城區河道
交口縣雙池鎮段 交口縣雙池鎮段
雙池河東南流,到下峪村進入靈石縣段稱段純河。到段純鎮匯深井溝,到堡子塘進入彎曲峽谷,至三灣口注入汾河。在靈石縣境內長20公里,流域面積105.4平方公里,河牀平均縱坡1.34%。 [1] 
至此,全河道長約71.3公里 [1]  (《呂梁地區志》稱全長72.6公里),流域面積為1111平方公里。 [2] 
段純鎮段 段純鎮段
段純鎮段 段純鎮段
靈石縣堡子塘村段 靈石縣堡子塘村段
雙池河口靈石縣廈門鎮雙灣口 雙池河口靈石縣廈門鎮雙灣口

雙池河水文特徵

河流經地區均為強透水基岩巖谷,常年乾涸。上游流域面積946平方公里,包括西北部灰巖裸露的中低山區和東南部黃土攫蓋的低山丘陵區。區內白然生態環境良好,但是,只有6~9月才有幾次短暫的地表洪水下泄。 [3] 
據官桑園水文站和雙池氣象站1959 ~1961年的氣象、水文資料表明,1959年為平水年份,全年降水量,城關地區為667毫米,雙池地區為562毫米。6~9月的降水量城關地區為536毫米,雙池地區為446.5毫米。官桑園河段的全年徑流量為0.26萬立方米。年平均徑流深27.7釐米。1960年為中等乾旱年,年降水量,城關地區為485.3毫米,雙池地區為443.9毫米;6~9月的降水量城關地區為374.3毫米。雙池地區為299.5毫米。 [3] 
流域區內植被率66.1%。均為基岩強透水巖谷,除源頭有短距離的涓涓清流而外,河道常年千涸。汛期有短暫的洪水,最大洪峯流量136立米秒。建在寶巖河中段的西山水庫控制流域面積為193平方公里,1978年年降水量為785.3毫米,年來水量443.3萬立方米,年平均地表徑流深為23毫米。1979年年降水量為530.9毫米,年來水量109萬立方米,年平均地表徑流深為5.6毫米。1980年年降水量為556.1毫米,年來水量78.52萬立方米,年平均地表徑流深為4.1毫米。河牀兩岸有不對稱的兩級階地,河谷上游稍寬而下游很窄。溝谷深度上游為8~10米。下游約30米左右。 [3] 
官桑園河段的全年徑流量為0.225萬立方米。年平均徑流深2.4毫米。1961年為中等豐水年,年降水量,城關地區為766.5毫米,雙池地區為569.6毫米。6~9月的降水量,城關地區為536.5毫米,雙池地區為345.6毫米。官桑園河段的全年徑流量為0.95萬立方米。年平均徑流深10.4毫米。地表的徑流量主要與當地6~9月的降水量以及降水強度有直接的因果關係,而和全年的降水總量,以及上游地區的降水量關係不大。 [3]  靈石縣段純河段,實測常年水徑流量約811.8萬立方米。 [1] 

雙池河主要支流

雙池河徑流

回龍河,《呂梁地區志》《靈石縣誌》稱院川河,發源於交口縣西部後西村溝。向南經川口、張家川、康城鎮折而向東北,經回龍至雙池鎮匯入雙池河。全長為44公里。流域面積為397平方公里,流經地區屬透水性基岩巖谷。1971年前,水神頭泉常年可下泄至康城鎮,富水季節可以流到王上坪、回龍。1971年以後,由於鑽孔漏水、工業用水和採礦業的影響,河道常年乾涸,只有在富水季節才能流至康城鎮。但水量極不穩定。洪水流量佔徑流量的90 %以上。最大洪峯流量為366秒立米。 [3] 
大麥郊河,發源於交口縣桃紅坡鎮北的野甘泉溝,向東北流經西交子並折向東南,經大麥郊、桃紅坡在雙池鎮與回龍河匯流後,稱為雙池河。至官桑園村以下進入靈石縣境。境內長為32.4公里,流域面積為272平方公里,全流域植被率為41.9%,該河流經地區,除桃紅坡至梁家溝河段為鬆散巖透水巖谷以外,均為強透水基岩巖谷。旱季河牀千涸,無常流水,汛期有短暫洪水,最大洪峯流量為226秒立米。河川兩岸有不對稱的兩級階地發育。下游區為自然條件較好的農耕區。 [3] 

雙池河泉水

水神頭泉,位於交口縣境南部康城鎮賀家崖底村西2公里的山溝內,是交口縣最大的泉水。為碳酸鹽巖類溶裂隙上層滯水下降泉。水神頭泉由主泉和啞泉組成。主泉位於康城鎮西側的支溝的溝口處,泉口標高海拔1233米,高出主溝溝底約10米,豐水期湧水量8600~17200立方米/日,清水可以流至回龍鄉境內。而枯水期湧水量僅有1600~4300立方米/日。啞泉位於主溝東側主泉北東約250米處,為間歇泉,泉口標高海拔1228.06米。豐水季湧水量為250~320立方米/口,枯水期斷流。勘探資料表明該泉的補給徑流通道為狹窄的帶狀,主泉與啞泉並不是近距離的連通的而是非完全排泄泉。 [4] 
據山西省地質局216勘探隊在1968年8月至1971年12月的長期觀測,該泉湧水量平均為6653立方米/日,年際變化149.6-325.7萬立方米/年,相差1.2倍。月際變化5.84~54.09萬立方米明,相差8.4倍。一小時內部出現湧水高峯3~4次,一般變幅為0.5~2倍。1971年湧水量減至1/2,以後一支呈下降趨勢,有時枯水季節主泉斷流。僅在泉的周圍有水滲出800 -1000立方米/日。這與1969-1971年在泉邊及附近打了9個鑽孔有關。特別是打在啞泉旁邊的鑽孔,造成了主泉的斷流,後雖經堵漏主泉恢復湧水,但是,堵漏並不完全。水質屬重碳酸鈣鎂型水,礦化度為0.24克/升,總硬度為13-14德度。該泉向來是康城地區人畜飲水的主要水源,1971年以後,先後成為駐縣國防企業和縣鄉工業的供水水源。 [4] 
野甘泉,位於桃紅坡鎮大麥郊河上游南支流盤盤峪村西南4公里處。隔水層為下馬家溝組灰巖,屬裂隙上層滯水下降泉。湧水量枯水季節為36立方米/日,豐水季節為605立方米/日。水質優良,屬於碳酸鹽類鈣鎂型水,礦化度0.28克仔卜,總硬度13.8德度。該泉是盤盤峪、西交子、窯科、陽冶、大麥郊等村莊人畜飲水的水源。 [4] 

雙池河治理開發

雙池河蓄水工程

西山水庫 西山水庫
西山水庫,位於雙池河上游寶巖河中游的交口縣西山村附近。修建於交口縣建立初期。水庫控制流域面積為190平方公里。上游流域長18.1公里,其控制流域呈扇狀,屬於石灰岩地區。本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15毫米。工程從1973年7月開工,到1977年10月,歷時4年方告竣。壩頂長234米,壩高34米,頂寬4.4米。大壩為粘土心牆碾壓式土壩,迎水面用砂礫石塊砌成,背水面以草皮護坡。總庫容量為764萬立方米,其中淤積庫容量8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量189萬立方米。愉水洞為卧管涵洞式,佈於大壩的右肩坡上,泄洪流量為116立方米尹鈔。水庫總工程量為56.64萬立方米,其中土方44.55萬立方米、石方12.09萬立方米,總投工54.32萬個,國家投資142萬元,補助糧食18.84萬公斤,使用鋼材11.43噸,水泥441.13噸,木材256.11立方米、炸藥45.1噸。總計投資190萬元。由於庫區處於石灰岩地帶,加之勘察不嚴,設計不周,水庫在基本建成後即出現嚴重滲漏問題。1977年7月,工程尚未竣工,日均漏水70.1立方米。雖然起到了攔洪作用,由於無足夠的水源可供利用,以致於原設計開渠37.2公里,引水到雙池,沿途澆灌交口、川口、回龍、雙池4個人民公社20000畝土地(其中自流澆灌1.4萬畝)的計劃未能實施。到1993年,水庫每年以超過設計14.5萬噸的淤泥量輸人庫區,淤埋嚴重。 [5] 
老牛溝水庫,位於交口縣雙池鎮講理村後溝。1975年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由雙池人民公社確定的重點農田基本建設工程。工程於1975年11月開工,次年7月告竣,共動用土方3.5萬立方米、石方1500立方米。壩高16.5米,為碾壓式粘土心牆土壩基。水庫總容量42萬立方米,共投工3萬餘個,總投資6萬元,其中國家補助2萬元。庫區地處密林區,壩基堅固,上游有一股日出水量150 -200噸的小泉水,水庫建成後即可充分利用,年蓄水量10萬立方米。從1978年開始投放魚苗養魚,年可產魚500餘公斤。在水庫下游4公里以內的兩岸河灘,先後打壩造地300畝。天早時,近百畝良田可獲得澆灌之利,是全縣效益最好的小型水庫。1988年之後,由於流域內亂挖煤濫採礦並建有煤廠。使庫內蓄水量急劇下降。不僅養魚停止,灌溉也出現了困難。 [5] 
1979年至1980年,靈石縣段純公社組織勞力在深井溝修築石壩水庫1座,蓄水量140萬方,因排泥沙能力差,渠道工程未配套,僅能灌溉少量土地和調節水量。 [7] 

雙池河防洪淤地

交口縣建立之前,境內的防洪淤地工程規模小而分散。據1958-1966年的統計,累計築河壩1100米,淤地近百畝,改善灘地110畝。到1970年,僅存河壩280米,淤地減少了44畝。交口縣建立初期,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提出了“學習大寨人,改天換地”的口號,縣社隊三級都非常重視防洪和改河造田。1977一1979年,回龍河秦王嶺至石嘴會河段改河造地工程上馬,回龍人民公社採取了統一規劃,集中治理,分段實施的辦法,經過三年的施工,對大河裁彎取直,削平了7座山頭,打順水壩10000餘米,鑿通了長315米的穿山洞(即魚山洞),建起引洪漫灌閘7處,壩休用水泥砂漿砌築勾縫,壩頂平均寬度2.4米。在順水壩內,又築橫向攔洪壩20道。總長度2500米。最多時投入民工2700人。嗣後,在大麥郊河、温泉河、石口河、寶巖河等4條較大的河道上,陸續實施9處河壩工程,到1980年全縣累計修築防洪河壩28950米。修築攔洪壩127道,總長度11500米。 [6] 
1970年,吳家溝、段純等村組織勞力築壩漫地。1974年,段純公社組織沿河各村勞力截彎取直治理段純河道,打石壩5條,總長4公里,壩內壘堰墊地,1977年從交口河工程上抽調民工500餘人支援修壩墊地,至1979年,5年間新增灘地1500畝。 [8] 
參考資料
  • 1.    山西省靈石縣誌編纂委員會.靈石縣誌:中國社會出版社,1992年12月:46
  • 2.    呂梁地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呂梁地區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59
  • 3.    山西省交口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交口縣誌》:中華書局,2002:66-67
  • 4.    山西省交口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交口縣誌》.:中華書局,2002:74-75
  • 5.    山西省交口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交口縣誌》.:中華書局,2002:168-169
  • 6.    山西省交口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交口縣誌》.:中華書局,2002:167
  • 7.    山西省靈石縣誌編纂委員會.靈石縣誌:中國社會出版社,1992年12月:255
  • 8.    山西省靈石縣誌編纂委員會.靈石縣誌:中國社會出版社,1992年12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