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雙林寺

(山西省平遙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雙林寺,原名中都司,位於山西省平遙縣西南六公里橋頭村 [1]  ,其地本為中都故城所在,因之得名。雙林寺佔地面積約為一萬五千平方米,內分東西兩大部分。雙林寺中現存最古之碑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姑姑之碑”。年代久遠,字跡模糊,第二十行“重修寺於武平二年”尚可辨認。“武平二年”(571年)乃北齊年號,既是重修,其創建年代必早於此。即使從北齊算起,中都寺也已歷經一千四百多個春秋了。 [5] 
雙林寺坐北朝南,寺的外圍是一圈高大的夯土包磚牆。寺內分東西兩大部分。西部為廟院,有十座殿堂、三進院落。釋迦殿、羅漢殿、武聖殿、土地殿、閻羅殿、天王殿組成前院;大雄寶殿和兩廂的千佛殿、菩薩殿組成中院;娘娘殿、貞義祠組成後院。東部主要是禪院和經房。 [6] 
雙林寺是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雙林寺
地理位置
山西省平遙縣西南六公里橋頭村
所處時代
佔地面積
15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三批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4月1日-10月8日 08:00-18:00;10月9日-次年3月31日 08:00-17:30;各景點閉館前15分鐘停止檢票
景點級別
AAAA級
門票價格
33元 [2] 
建議遊玩時長
3-4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5-10月適宜遊玩
景點類型
宗教場所
批准單位
國務院
編    號
3-0120-3-068

雙林寺歷史沿革

雙林寺原名中都司,其地本為中都故城所在,因之得名。中都寺創建年代很早,因古文獻記載失詳,難以確考。寺中現存最古之碑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姑姑之碑”。年代久遠,字跡模糊,第二十行“重修寺於武平二年”尚可辨認。“武平二年”(571)乃北齊年號,既是重修,其創建年代必早於此。即使從北齊算起,中都寺也已歷經一千四百多個春秋了。 [5-6] 
中都寺當時為一方勝境,廟貌雄偉,香火隆盛,曾建有“七重樓閣,高可望省”,可惜毀於火災,原閣礎石猶存,直徑一米有餘,足證其規模之大。
約至宋代,中都寺改名雙林寺。據佛經記載,佛祖釋迦牟尼涅盤之地為古代天竺拘屍那城跋提河旁沙羅雙樹之間,爾時佛在雙樹之下,頭北面西,右脅而卧,圓寂昇天,四邊雙樹頓開白花,稱為“雙林入滅”。 [6] 

雙林寺主要建築

雙林寺坐北朝南,廟羣佔地面積約為一萬五千平方米,內分東西兩大部分。雙林寺西部為廟院,沿中軸線坐落着三進院落,由十座殿堂組成。雙林寺前院為釋迦殿、羅漢殿、武聖殿、土地殿、閻羅殿和天王殿;中院為大雄寶殿和兩廂的千佛殿、菩薩殿;後院為娘娘殿和貞義祠。雙林寺東部為禪院、經房等(現為小學校所用)明代時於寺廟外圍建一週高大的夯土包圍牆,上置箭垛,外觀頗似一座小城堡。 [5-6] 
天王殿
平遙縣雙林寺
平遙縣雙林寺(15張)
拱券形山門正北第一座殿為天王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明間檐下掛一豎匾,書“天竺勝境”四字。前檐置五鋪作斗拱,如意頭假昂。 [6] 
明間置板門,次、稍間置窗。屋頂懸山式,屋脊正中琉璃寶頂上有明“弘治十二年八月二十六日”題記,乃明代重修時所置。天王殿廊檐下塑四大金剛,每尊約高三米,一字排開。 [6] 
這些佛的護法力士形象已突破一般金剛兇惡可怖的造型程式,採用了寫實的造型手法,加之空間中宏大的架式和大塊的形體,使人感到他們具有人間武士的親近感,同時又具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武氣魄。
天王殿內,天冠彌勒菩薩結跏居中而坐,帝釋、梵天脅侍左右。南牆倒坐四大天王,北牆兩側為八大菩薩。殿中塑像風格都較寫實,人物造型生動。尤其是四大天王,高達三米之多,分別手持琵琶、寶劍、蛇和傘,各自護衞東南西北。四大天王手中所持物件,按佛教《圓覺經》中“四輪”之説,為土、金、風、水。因佛經在中國長期流傳,又附會為“風調雨順”,清代翟灝所著《通俗篇》引王業燕《閣知新錄》説,凡寺門內四大天王,各持一物,暗喻“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6] 
釋迦殿
雙林寺彩塑 雙林寺彩塑
天王殿北面坐落着釋迦殿,同兩廂羅漢殿、武聖殿、閻羅殿和土地殿組成第一進院落。
釋迦殿是本寺主殿之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欄額普拍枋出頭,檐下無斗拱。明間置門,正中匾額書“靈鷲遺風”四字。屋頂懸山式,滿布灰瓦,整個建築風格質樸簡潔。釋迦殿內,釋迦牟尼正中高坐,左右脅侍文殊、普賢,是本殿主要塑像。殿內四壁運用圓雕、深、淺浮雕手法,採取分層組合、連環壁塑形式,表現了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從投胎降生到涅盤成佛以及四方傳經普渡眾生的佛傳故事。
二百多尊人物形象身份不同,神態各異,活動於建築、山石之間,構思構圖絕妙,頗富有我國民間藝術的傳統特色,釋迦殿影壁牆後塑一座渡海觀音,是雙林寺彩塑中的精彩之作。觀音用圓雕手法塑造,單腿盤坐於紅色蓮瓣之上,整個身形突出壁外,神情安詳自若,與背景上波濤洶湧的海浪形成強烈對比,具有靜中有動的藝術效果。釋迦殿兩廂各為四間懸山式建築,因在殿內隔牆,又分為羅漢、武聖、閻羅、土地四個小殿。羅漢殿內塑十八羅漢,是難得的藝術珍品,他們略與真人等高,分塑於觀音兩側。
武聖殿
武聖殿正中關羽坐像為清初所塑,氣勢威然,神態逼真。四壁滿布懸塑,為關羽生前事蹟,內容有“桃園結義”、“怒斬華雄”、“斬蔡陽”、“水淹七軍”等,人物高約四十釐米,造型生動,設色豔麗。閻羅殿內地藏王菩薩居中而坐,左右塑十殿閻王和判官,各像皆挺然危坐,肅穆森然。佛經稱地藏王為四大菩薩之一,統領地獄,拯救諸苦。此殿即按佛經中“六道輪迴”、“三世因果”的説法構思並塑造的。土地殿所塑土地像為我國古代神話中管理,山川郊社之神,舊俗祭祀土地可保五穀豐登。土地像被塑成一長者形象,慈祥、忠厚。左右侍從為金童玉女。
大雄寶殿
三身佛 三身佛
中軸線上第二進院落為正北的大雄寶殿和東西廂的千佛、菩薩二殿,佈局較為寬敞。大雄寶殿乃明初重建,是全寺中最高大的建築,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六椽,“側腳”、“生起”較明顯,設一步前廊,四周檐下五鋪作斗拱一圈,柱頭、補間鋪作各一朵。樑架結構整潔合理,頗合法制。鬥模門窗裝修及屋脊吻獸皆為典型明代風格。 [6] 
殿內主像為“三身佛”,兩側是文殊、普賢坐像。三身佛前有鐵鑄包泥“接引佛”迎門而立。這些塑像經清代重新妝繪,較其他殿塑像略有遜色。殿內還有明代所繪壁畫《禮佛圖》,惜於民國初年為白粉所蓋,從1982年洗出的局部中,尚可窺到壁畫一斑,線描挺拔,設色豔麗,尚有元代遺風。 [6] 
千佛殿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
東側千佛殿,懸山式建築,面寬七間。殿內彩塑達五百餘尊,佔全寺四分之一。主像為自在觀音,面相恬靜嫵媚,姿態舒暢自然。左右側塑韋馱和夜叉立像。韋馱像極富個性特徵,武中藴文,頗具動勢,是明代彩塑中少見的藝術傑作。殿內四周為懸塑和壁塑,五百菩薩分為五至六層,或駕祥雲,或騎異獸,與主像聯繫照應,渾然一體。窗台和門兩側還塑有供養人像三十多尊,這些塑像造型非常寫實,他們的衣冠飾物是研究明代服飾發展演變的可貴資料。
菩薩殿
雙林寺雕塑--韋馱 雙林寺雕塑--韋馱
菩薩殿在中院西側,正與千佛殿相對,主像為千手千眼觀音,結跏居中而坐,儀容豐滿端莊,神態温柔雋逸,手勢千變萬化,塑造得十分纖巧而富彈性。如果不是背後伸出許多胳膊,真會使人把千手觀音看成人間—個美麗嫺雅、雍容大度的少婦。四周懸塑四百多菩薩,皆腳登彩雲,作行進狀,大有衣紋飄動,滿壁生風之感。千佛、菩薩二殿外檐牆上尚殘留少量明代壁畫,繪供養菩薩等,為明天順五年(1461年)的作品。
娘娘殿
雙林寺景觀
雙林寺景觀(63張)
娘娘殿為全寺中軸線上最後一座建築,建於明正德年間,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殿內“送子娘娘”塑像系根據民間傳説所塑,清代曾重妝。前檐牆內有清代壁畫“送子圖”,娘娘殿東側小殿為貞義祠,內塑“睡姑姑”和“藥婆婆”塑像,乃民國年間重塑。娘娘殿和貞義祠內塑像、壁畫製作年代較晚。 [6] 
彩塑
雙林寺,是座歷史悠久的佛寺。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鍾以及古代建築、彩塑和壁畫,都是稀世珍寶。它們繼承了中國唐代以及宋、遼、金、元彩塑的優良傳統,具有高度寫實的風格。 [6] 
韋馱像
千佛殿的韋馱像,在全國同類題材作品中,這尊塑像可謂之精品,備受海內外識者交口稱譽,説他剛中有柔,武中藴文,威而不悍,機智勇猛,渾身是力,身如強弓等等。 [6] 

雙林寺文物遺蹟

宋以後,雙林寺中曾住有尼姑,故有“姑姑之碑”及“貞義祠”等遺蹟,蓋與紀念尼姑有關。
雙林寺建築,歷遭一千數百年的風雨兵災之患,廟貌漸即傾圮,雖然歷代皆有修葺,但到元末,已到了“殿楹損壤,廳廊傾頹”的地步。因此,明朝景泰、天順、弘治、正德、隆慶年間以及清道光、宣統年間都曾大規模地重建或重修,現存廟宇已全為明代和清代建築了。 [6] 

雙林寺文物保護

1988年1月13日,雙林寺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2022年5月13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雙林寺等二十六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 [3] 
在數字化保護與利用方面,平遙縣以國保單位雙林寺古建築及彩塑壁畫數字化為突破口,開展了數字化信息採集、繪製和錄入工作,獲取了完善的數字化檔案資料,為保護修繕提供了基礎數據支撐。 [7] 

雙林寺旅遊信息

雙林寺地址

雙林寺位於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雙林正街28號

雙林寺交通

自駕前往雙林寺:從平遙火車站出發,路程大約5.8公里,約需10分鐘。從平遙縣人民政府出發,路程大約5.4公里,約11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