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雍(拼音:yōng)是漢語二級通用規範漢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雍的本義不詳,一説為地名,一説為水名,一説為鳥名,殷商卜辭多用作人名或地名。後用此字指和諧。又音近通“壅”“饔”“甕”等字。
中文名
拼    音
yōng
部    首
亠、隹
五    筆
YXTY [3] 
倉    頡
YVHG [3] 
鄭    碼
SZZN
筆    順
點、橫、撇折、撇折、撇、撇、豎、點、橫、橫、橫、豎、橫
字    級
二級(編號:5551) [1] 
平水韻
上平二冬,去聲二宋 [4] 
注音字母
ㄩㄥ
總筆畫
2+11,8+5
統一碼
基本區-96CD
四角碼
0021₅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結    構
上下結構
異體字
*雝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雍”的甲骨文寫作圖1-5,字形像飛鳥(隹)以爪抓起一個方連環形的東西。有的甲骨文加水旁(圖4、5,水用圖D表示),形旁水是水流之象,表示雍的本義與流水有關。有人説:這鳥是古代神話故事裏“精衞填海”的精衞鳥,這個炎帝女的化身正抓住西山的石塊(作圖A或圖B)去填塞東海。另一説認為,上古把鶺鴒鳥叫作“雍渠”,鵑羣飛鳴時,其音“雍雍而和”,故有《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描寫和諧的雁叫聲為“雍雍鳴雁”。 [5] 
也有人認為“雍”是形聲字。殷商甲骨文從隹,宮省去“宀”為聲,本義當與鳥有關。從水,表示與古代一條水名有關,“隹”和“呂(宮)”共同構成聲旁。 [2] 
也有人認為,甲骨文“雍”鳥形下部為一環形或方形,又作連環形(圖C)。它所描繪的應該是鳥足為一環形所束縛,無法逃脱,本義是阻塞。從水,可能表示水被壅塞而成的池沼。以“雍”為偏旁的字,一般都含有阻塞、環抱之意,如壅、擁等。 [6] 
甲骨文中雝字構件水作,鳥形下部連環形或省作圖E、F。在西周金文裏的“雍”,形體開始變異,連環形變為“呂”,或省作一個環形。水形則繁化作圖G。同時有的字增加形旁殳。春秋時與商周以來的主流結構保持了一致。戰國時,“隹”和“呂”共同構成的聲旁極盡變化,試看下列字樣得見一斑:
戰國文字 戰國文字 [2]
當時雝作圖13、14。雖然怪異,基本結構也還分明。《説文解字》整理作“從隹,邕聲”,是理據重構。構件邑實是呂之訛。同時“水”變為“巛”(“川”的異體字)。隸變後楷書作雝,是小篆的筆勢變化。在隸變過程中,構件川訛作“亠”,邑訛作鄉,遂成雍字。由於它筆畫少,結構有特色,長期以來比雝的行用要廣得多,所以在現代漢字中成為正體。 [2] 

詳細釋義

讀音
語法屬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yōng
形容詞
〈文言〉和諧;和睦。
harmonious
《尚書·堯典》:“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雍和;雍雍;雍齒封侯
〈文言〉歡悦的樣子。

《尚書·無逸》:“其惟不言,言乃雍。”
雍容
名詞
〈文言〉古天子祭祀宗廟畢撤俎豆時所奏的樂章,亦用為撤膳時所奏的樂歌。

論語·八佾》:“三家者以《雍》徹。”何晏集解引馬融曰:“《雍》,《周頌·臣工》篇名。天子祭於宗廟,歌之以徹祭。”
班固《東都賦》:“爾乃食舉《雍》徹,太師奏樂。”

〈文言〉水被壅塞而成的池沼。

《詩經·周頌·振鷺》“振鷺于飛,於彼西雍。”

〈文言〉通“”。熟食;早餐。

《墨子·七患》:“諸侯之客,四鄰之使,雍食而不盛。”
〈文言〉通“饔”。古代掌烹飪之官。

《儀禮·少牢饋食禮》:“雍人摡鼎、匕、俎於雍爨。”
〈文言〉通“”。學宮。

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七:“聖祖臨雍勸講,於什百詞臣中簡一人焉。”

(Yōng)古九州之一。參見“雍州”。



(Yōng)姓氏用字,參看“雍姓”。



動詞
〈文言〉佑助。

漢書·揚雄傳上》:“惟漢十世,將郊上玄,定泰畤,雍神休,尊明號。”

〈文言〉通“”。堵塞。
block up
《詩經·小雅·無將大車》:“無將大車,維塵雍兮。”

〈文言〉通“”。擁有。

戰國策·秦策五》:“雍天下之國,徙兩週之疆。”

非語素字
【雍容】文雅大方,從容不迫的樣子。



wèng
名詞
〈文言〉通“”。小口大腹的陶製汲水罐。

《墨子·大取》:“凡興利除害也,其類在漏雍。”

[7-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四】【隹部】於容切(yōng)
雝,雝𪆫也。從隹邕聲。 [10] 

説文解字注

“雝渠”注:渠,《鳥部》作𪆫。鉉本同。
“從隹,邕聲”注:於容切。九部。經典多用為雝和、闢雝。隸作雍。 [11] 

廣韻

於容切,平鍾影 ‖邕聲東部(yōng)
雍,和也。與邕略同。又雍奴,縣名,在幽州。《水經》雲:“四方有水曰雍,不流曰奴。”亦姓,《左傳》有雍糾。又於用切。
於用切,去用影 ‖邕聲東部(yòng)雝隸變
雍,九州名。雍,擁也,東崤、西漢、南商、北居庸,四山之所擁翳也。又姓,《風俗通》雲:“文王子雍伯之後。”於用切。又於容切。三。 [12] 

康熙字典

【戌集中】【隹字部】雍;部外筆畫:5
古文:邕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於容切,音廱。《玉篇》:和也。《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雍。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戊曰著雍。
又水名。《水經》:四方有水曰雍。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漁陽郡雍奴縣。
又《前漢·中山靖王傳》:雍門子壹微吟。注:張晏曰:齊之賢者,居雍門,因以為號。蘇林曰:六國時人,名周。
又《廣韻》:姓也。祭仲壻雍糾,見《左傳·桓十五年》。
又《集韻》通作雝。班固《兩都賦》:乃流辟雍。○按《禮王制》作闢雝。
又《集韻》委勇切,音壅。《周禮·秋官·司寇》:雍氏。注:謂堤防止水者也。《釋文》:雍,於勇反。
又《集韻》:祐也。揚雄《甘泉賦》:雍神休。注:晉灼曰:雍,祐也。師古曰:雍,聚也。雍讀曰擁。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竝於用切,音㙲。《廣韻》:九州名。雍,擁也。東崤,西漢,南裔,北居庸,四山之所擁翳也。《書·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釋文》:雍,於用切。○按《爾雅·釋地》作雝。
又《韻會》:國名。《左傳·僖二十四年》:郜雍曹滕。注:雍國,在河內山陽縣。《釋文》:雍,於用反。
又《廣韻》:姓也。《韻會》:文王子雍伯之後。 [13] 
【戌集中】【隹部】 雝·康熙筆畫:18 ·部外筆畫:10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竝於容切,音邕。《説文》:雝渠也。《爾雅·釋鳥》:䳭鴒,雝渠。注:雀屬。
又《詩·邶風》:雝雝鳴雁。傳:雝雝,雁聲和也。
又《大雅》:雝雝喈喈。
又《詩·召南》:曷不肅雝。傳:雝,和。
又《周頌》:有來雝雝。箋:雝雝,和也。
又地名。《詩·周頌》:於彼西雝。傳:雝,澤也。
又姓。《晉語》:邢侯與雝子爭田。○按《左傳》作雍。
又《正韻》尹竦切,音勇。《詩·小雅》:無將大車,維塵雝兮。箋:雝,蔽也。《釋文》:於勇反。
又《正韻》於用切,音灉。《詩·小雅》塵雝《釋文》:又作壅。於用反。 [14]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3]

書寫演示

【筆順】①丶(點)②一(橫)③㇜(撇折)④㇜(撇折)⑤丿(撇)⑥ノ(撇⑦丨(豎)⑧丶(點)⑨一(橫)⑩一(橫)⑪一(橫)⑫丨(豎)⑬一(橫)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ʔ
i̯uŋ
王力系統
0
ǐwɔŋ
周法高系統
ʔ
jewŋ


jung


ju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東冬鍾江

joŋ
北魏後期北齊
冬鍾江

jwoŋ
齊梁陳北周隋
冬鍾

jwoŋ
隋唐
高本漢系統

ʔ
i̯woŋ
王力系統

0
ǐwoŋ
董同龢系統

ʔ
juoŋ
周法高系統

ʔ
iuoŋ
李方桂系統

·
jwong
[15-16]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三鍾

合口呼
全清
於容切
ʔjuoŋ
去聲
三用

合口呼
全清
於用切
ʔjuoŋ
集韻
平聲
上平三鍾

合口呼
全清
於容切
ʔioŋ
上聲
二腫

合口呼
全清
委勇切
ʔioŋ
去聲

合口呼
全清
於用切
ʔioŋ
禮部韻略


平聲





於容切



去聲





於用切

增韻


平聲





於容切



上聲





委勇切



去聲





於用切

中原音韻

陰平
東鍾

撮口呼

全清

iuŋ
中州音韻


平聲
東鍾





衣容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一東


全清
於容切
ʔyuŋ

上聲
一董


次濁
尹竦切
oyuŋ

去聲
一送


全清
於用切
ʔyuŋ
切韻

平聲
上平三鍾

合口呼
全清
於容切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六東董凍篤






[17]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1-0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307-308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07]
  • 4.    平水韻 二冬  .搜韻[引用日期2020-01-08]
  • 5.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411-412
  • 6.    徐中舒著.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4.01:397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2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385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567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1[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20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98
  • 11.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1-08]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36;345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355
  • 1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358
  • 15.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1-12]
  • 16.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1-12]
  • 17.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1-0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