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雉鶉

鎖定
雉鶉(學名:Tetraophasis sp.):是雉科雉鶉屬二種鳥類紅喉雉鶉和黃喉雉鶉的統稱。體長30-54釐米。上體大都褐色,頭頂與兩側深灰,頭頂與枕羽中央有黑褐色縱紋。飛羽暗褐色,羽緣具白色和棕色端斑。中央一對尾羽灰褐色具白色端斑,外側尾羽灰裼色具黑褐斑,近端部為深黑色,羽端純白。頦、喉、前頸至尾下覆羽紅栗色,胸腹褐灰色,胸羽具黑褐色縱紋,腹羽雜以淡黃和棕色。黃喉雉鶉與紅喉雉鶉非常相似,皮黃色,喉裸皮猩紅色。
棲於海拔4000米以上的針葉林、灌叢及裸岩地帶。以植物根、莖為食。中國的特產屬。分佈於甘肅、青海、西藏東部、四川和雲南西北部。為留鳥
中文名
雉鶉
拉丁學名
Tetraophasis sp.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雞形目
雉科
雉鶉屬
2種
命名者及年代
Elliot, 1871
保護級別
無危(LC)2種 IUCN標準 [1] 

雉鶉形態特徵

雉鶉
體長44-54釐米。上體大都褐色,頭頂與兩側深灰,頭頂與枕羽中央有黑褐色縱紋。飛羽暗褐色,羽緣具白色和棕色端斑。中央一對尾羽灰褐色具白色端斑,外側尾羽灰裼色具黑褐斑,近端部為深黑色,羽端純白。頦、喉、前頸至尾下覆羽紅栗色,胸腹褐灰色,胸羽具黑褐色縱紋,腹羽雜以淡黃和棕色。 [2] 
體長為29-50釐米。體羽大都為灰褐色,頭頂和枕部有黑褐色的中央紋。翅膀稍圓,上面有白色或淡棕色的斑點。尾羽有18枚,成楔狀,中央一對尾羽灰褐色,具白色和黑褐色蟲蠹狀端斑。胸部底色大都淡灰色。腹部中央為棕白色,有時雜有栗色。頦、喉和前頸是慄紅色,兩邊具白色邊緣。尾下的覆羽也是紅栗色。雄鳥有距。虹膜褐色;嘴略黑;腳深紅色。 [3] 

雉鶉棲息環境

棲息於亞高山地帶的種類,生活的自然環境也很嚴酷,主要是海拔3000-4600米之間的高山針葉林上緣和林線以上的杜鵑灌叢地帶。除繁殖期外,多集羣活動。冬季有時也下降到海拔略低的針闊葉混交和林緣地帶活動。它們一般沒有比較固定的覓食場所和行動路線,多為隨機取食,活動範圍也不太大。 [2]  [3] 

雉鶉生活習性

雉鶉善於在地面上行走和奔跑,也善於在山谷間滑翔,但飛翔能力較差,一般很少起飛,遇到敵害時常常首先逃到灌叢中躲避,只有少數情況下是從一個山坡滑翔向另一個山坡。它們的羽色和周圍環境一致,形成了很好的保護色。性情膽怯怕人,休息時多躲避在灌叢中,晚上在較大的灌木上棲息。
喜歡鳴叫,往往是在天剛矇矇亮時就開始,先是一、二隻首先鳴叫,緊接着就是羣鳥齊鳴,叫聲宏亮、嘈雜,在深山幽谷中傳得很遠。每當大霧或雨雪即將來臨之時,它們的叫聲則更加頻繁。
結小羣活動於近林線的高山草甸、碎石灘和杜鵑灌叢。雉鶉對高山的自然條件有很強的適應性,喜歡在小溪邊飲水。也喜歡啄食松樹、野薔薇、委陵菜、野燕麥、針茅、貝母、青稞等植物的球莖、塊根、草葉、花和種子和以及少量昆蟲等小動物。主要以植物為食,食物隨季節不同而變化:4-5月主要食物是植物的根塊,8-9月的食物中有大量貝母,9月以後吃漿果、果實、種子等。 [2]  [3] 

雉鶉分佈範圍

分佈於印度東北端、喜馬拉雅山東部和中國西南部。主要分佈於中國四川西部的康定至巴塘,青海玉樹以南至雲南西北部,西至西藏的芒康、察雅、江達、昌都、類烏齊、左貢、波密、林芝、米林、朗縣等地。
雉鶉分佈圖 雉鶉分佈圖 [6]

雉鶉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每年的5-7月間,這時大多成對活動,有時也能見到仍然結成小羣的亞成體。營巢多在峭壁岩石下的洞穴或灌木、雜草叢中的地面上。地面巢比較簡陋,只是岩石邊的一個淺坑,內有少量羽毛。巢較隱蔽,巢的大小為直徑20-25.5釐米,深4.7-5.2釐米。每窩產卵3-7枚。卵的顏色為白色而沾紅,被有棕褐色斑點。卵的形狀為橢圓形,大小為51-53×33-34毫米,卵重32-34克。孵卵由雌鳥承擔,它的警覺性比較高,如果有人接近時,就會立即從巢中飛走,還會發出一串驚叫聲。待危險解除後,它才返回巢中,繼續孵化。而其他的自然因素,如雨、雪,甚至較大的冰雹等都不能使雌鳥離巢。 [2]  [3] 
剛出殼的雛鳥嘴為黑褐色,虹膜栗色,腳黃褐色,全身披着絨羽,初生雛鳥羽毛灰白色,背部中央有一條棕黑色縱紋,身體兩側各有一條純白色帶狀紋,眼周為白色。雛鳥出殼後不久就能隨親鳥離巢覓食,遇到危險時,雌鳥首先一邊驚叫,一邊逃離,雛鳥隨即四散奔逃,很快鑽進草叢或巖縫之中,直到危險過後,雌鳥返回,發出召喚聲時,它們才從隱匿處走出。 [2]  [3] 

雉鶉下級分類

雉鶉(2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Tetraophasis obscurus
J. Verreaux, 1869
2
Tetraophasis szechenyii
Madarász, 1885
[4] 

雉鶉保護現狀

雉鶉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1] 
全部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2021年8月7日)一級。 [5] 

雉鶉種羣現狀

全球數量規模尚未量化,但被描述為當地並不少見。在印度本地非常罕見(Grimmett et al. 1998),但它被認為在其分佈範圍的中國部分仍然很普遍(He Fenqi et al. 1995)。 西藏東部的數量估計為25,000-40,000只(Madge 和 McGowan 2002)。 [1] 
紅喉雉鶉在四川北川、寶興兩地的密度分別為每公頃0.05只和每公頃0.07-0.08只(2016年)。由於棲息地的海拔都比較高,地形、地貌的限制,使種羣間並不能形成連續的分佈,再加上來亞高山地帶人類的經濟活動日益頻繁,使其生存的環境受到越來越多的威脅和破壞,偷獵和揀拾鳥卵的事情也時有發生,影響正常的繁衍,對這種珍禽的保護工作還應進一步加強。 [1] 
黃喉雉鶉的野外數量也相對較多,在中國西藏的最高密度竟達到每公頃4只以上,西藏的總藴藏量估計在40000只左右(2016年)。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