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集(拼音:jí)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 [2]  ,其古字形像鳥上枝頭,有的像三隻鳥聚集在樹上,本義指樹上聚集了許多鳥,引申泛指會聚、匯合。也指人羣集中的集市、集鎮。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隹、木
五    筆
WYSU [3] 
倉    頡
OGD [3] 
鄭    碼
NIF [3] 
字    級
一級(2694) [1] 
平水韻
入聲十四緝 [4] 
總筆畫
8+4、4+8(部首+部首外)
四角號碼
2090₄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96C6 [3]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異體字
雧、𠍱
注音字母
ㄐㄧˊ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會意字。早期的“集”字有多種寫法,商代甲骨文(圖1、2)和商代金文(圖3、5)都是鳥在樹上的象形,表示鳥停歇在樹上。簡體字形作一隻鳥(“”)在樹(“”)上。古代隹、鳥難分,原本一字,後來才分化成兩個字。繁體字形作三隻鳥在樹上(三隹為雥,已演化為兼表音的聲旁,雥與集聲韻並同)。繁體字形經戰國、《説文解字》小篆的發展,結構一脈相承,楷書最後作雧。簡體字形經西周到戰國時向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會意結構,從一隹在木上,最後被《説文》所採納,楷書作集;另一個是形聲結構,字形在“集”字的基礎上增加了聲旁“亼(jí)”,“亼”或省作“人”。此結構沒被《説文》採納。現代以集為正體。本義是鳥成羣聚集在樹上。 [2] 
“集”本義是許多鳥兒聚在一起棲息,《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集於灌木。”這裏“集”就是用其本義。推衍開來,凡物或人會聚一處,都可叫“集”,因而“集”有引申義聚合、彙集。這個意義使用非常廣,“聚集”“雲集”“集資”“集郵”“集結”“集思廣益”等詞語都是用“會聚”義。
聚集、會合就是把原來分散的東西收集在一起,因此,後來又把單篇的作品彙集成冊而出版的書籍叫作“集”,如《巴金文集》《茅盾文集》。又如“集市”,集市之所以稱為集市,是因為十里八鄉的人在某個特定的日子都趕到這裏交易。又因為市鎮往往是集市所在地,故市鎮也可稱“集”。如“集鎮”一詞,又如以盛產燒雞聞名的江蘇符離集。
“一集”即是冊或一本。後來,某些篇幅較長的作品,裝訂成一冊很不方便,就分別裝訂成若干冊或本,這每本或冊稱為一“集”;大的字典、辭書分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也稱“集”,如《康熙字典》分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在現代,時間較長的電影、電視劇也分為若干“集”。 [15-16]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文言〉羣鳥棲止在樹上。
perch
《詩經·唐風·鴇羽》:“肅肅鴇羽,集於苞栩。”

〈文言〉棲身;停留。
stay
《國語·晉語二》:“人皆集於苑,己獨集於枯。”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胡人遙集於上楹,儼雅跽而相對。”

聚合;會合。
assemble;collect;
gather
《詩經·小雅·頍弁》:“如彼雨雪,先集維霰。”
枚乘《七發》:“逐狡獸,集輕禽。”
集資;聚集;集合;集思廣益集成電路
〈文言〉至。
arrive
韓非子·解老》:“時雨降集,曠野閒靜。”
《國語·晉語一》:“大家鄰國,將師保之,多而驟立,不其集亡。”

〈文言〉積聚滯留。

淮南子·本經訓》:“﹝精﹞集於心,則其慮通。”高誘注:“集,止也。”

〈文言〉定期聚會交易。

杜甫《述古》詩之一:“市人日中集,於利競錐刀。”

〈文言〉遭遇;遭受。
suffer
《詩經·周頌·小毖》:“未堪家多難,予又集於蓼。”

〈文言〉取。

《百喻經·倒灌喻》:“昔有一人,患下部病,醫言當須倒灌乃可瘥耳。便集灌具,欲以灌之。”

〈文言〉成就;完成。
accomplish
《詩經·小雅·小旻》:“謀夫孔多,是用不集。”

〈文言〉雜;摻雜。

皎然《靈澈上人何山寺七賢石詩》:“集質患追琢,表頑用磷緇。”

〈文言〉使安定;使和睦。
stabilize;pacify
歐陽修《賈誼不至公卿論》:“天下初定,人心未集。”
晉書·劉宣載記》:“今見其進止風儀,真所謂如珪如璋,觀其性質,足能撫集本部。”

名詞
〈文言〉宴集;宴會。

劉義慶《世説新語·言語》:“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指定期聚會交易的場所。
market;fair
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集虛》:“鄉城聚眾貿易之處,北人曰‘集’,從其聚而言之也;,從其聚而言之也;南人曰‘虛’,指其散而言之也。”
老殘遊記》第七回:“那山裏關帝廟有兩處,集東一個,集西一個。”
集市;趕集
彙集單篇作品編成的書冊。
anthology
《隋書·經籍志四》:“總集者,以建安之後,辭賦轉繁,眾家之集,日以滋廣……合而編之。”
詩集;文集;選集
某些篇幅較長的書籍或影視片分成的相對獨立的部分。
volume;part

上集;續集
中國古代圖書四部分類法的第四部類名,主要指詩、詞、文、賦等文學作品。

《新唐書·藝文志一》:“兩都各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為次,列經、史、子、集四庫。”
數學上“集合”的簡稱,指具有某種屬性的事物的全體。


(jí)姓氏用字。



形容詞
〈文言〉齊;一致。

《漢書·晁錯傳》:“起居不精,動情不集。”

〈文言〉眾多。

馬融《長笛賦》:“夫固危殆險巇之所迫也,眾哀集悲之所積也。”
周宗建《議恢復河東疏》:“前此失一城一堡,尚不騰憤憤,三路之舉,有十八萬之集。”

以上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5]  《現代漢語詞典》 [6]  《漢語大字典》 [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集作雧,從三隹,後三隹省為一隹。

説文解字

【卷四上】【雥部】秦入切(jí)
雧,羣鳥在木上也。從雥從木。
集,雧或省。 [8] 

説文解字注

“羣鳥在木上也”注:引伸為凡聚之偁。漢人多假襍為集。
“從雥木”注:秦人切。七部。
“集,雧或省”注:今字作此。 [9] 

廣韻

秦入切,入緝從 ‖集聲緝3部(jí)
集,聚也。會也。就也。成也。安也。同也。眾也。本作雧。《字林》雲:“羣鳥駐木上。”亦州名,漢宕渠縣,梁為東巴州,恭帝為集州,以有集水名之。又姓,《風俗通》雲:“漢有外黃令集一。”秦入切。九。 [10] 

康熙字典

【戌集中】【隹部】 集
古文:雦
唐韻》《廣韻》《韻會》《正韻》秦入切。《集韻》《類篇》籍入切,並音箿。《説文》:本作雧。羣鳥在木上也。《詩·周南》:集於灌木。
又《廣韻》:就也,成也。《書·武成》:大統未集。傳:大業未就。《詩·小雅》:我行旣集。箋:集,猶成也。
又《韻會》:雜也。《孟子》:是集義所生者。注:集,雜也。
又《廣韻》:眾也。
又《廣韻》:安也。《史記·曹參世家》:問所以安集百姓。
又《玉篇》:合也。《廣韻》:聚也,會也,同也。《史記·秦始皇紀》:天下雲集響應。《前漢·鼂錯傳》:動靜不集。注:師古曰:集,齊也。《史記·司馬相如傳》:鱗集仰流。
又《左傳·昭二十三年》:險其走集。注:走集,邊境之壘闢也。
又《前漢·藝文志》:劉歆總羣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注:師古曰:輯與集同。謂諸書之總要。《韻會》:文集,文所聚也。唐有子史經集四庫。
又州名。《廣韻》:漢宕渠縣,梁恭帝為集州。
又《廣韻》:姓也。漢有集壹。
又《韻補》葉疾救切,音就。《詩·小雅》:我龜既厭,不我告猶。謀夫孔多,是用不集。猶,於救切。
又葉昨合切,音雜。《詩·大雅》:天監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載,天作之合。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集字書寫筆順 集字書寫筆順
【筆順】①ノ(撇)②丨(豎)③丶(點)④一(橫)⑤一(橫)⑥一(橫)⑦丨(豎)⑧一(橫)⑨一(橫)⑩丨(豎)⑪ノ(撇)⑫㇏(捺)
【寫法】❶“隹”窄“木”寬。❷“隹”,點從豎中線起筆,四橫長短不一,豎筆在豎中線右側,末橫在橫中線。❸“木”,橫筆長,豎筆在豎中線,撇、捺底部持平。 [12]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3]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二十六緝
侵A

開口呼
全濁
秦入切
dzʰjep
集韻
入聲
二十六緝

開口呼
全濁
籍入切
dziep
禮部韻略


入聲






籍入切

增韻


入聲






秦入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平聲
齊微


齊齒呼

全清

tsi
中州音韻


入聲作平聲
齊微






精妻切

洪武正韻

入聲
八緝


全濁
秦入切
dz‘iəp
分韻撮要

陽入
第十七金錦禁急






(參考資料:漢典 [14]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dzʰ
i̯əp
王力系統
dz
ǐəp
董同龢系統
dzʰ
jəp
周法高系統
dz
jiəp
李方桂系統
dz
jəp
西漢



東漢





jəp


jəp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p
北魏後期北齊

jəp
齊梁陳北周隋

jəp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dzʰ
i̯əp
擬音/王力系統

dz
ǐěp
擬音/董同龢系統

dzʰ
jep
擬音/周法高系統

dz
iɪp
擬音/李方桂系統

dz
jəp
擬音/陳新雄系統
dzʰ
ǐəp
(參考資料:漢典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i
35
陽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i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i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i
24
陽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i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i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i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iə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ie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tɕieʔ
54
陽入

吳語
蘇州
ziɪʔ
23
陽入

吳語
温州
zai
212
陽入

湘語
長沙
tɕi
24
入聲
文讀
湘語
長沙
tɕi
21
陽去
白讀,為“聚”訓讀
湘語
雙峯
tɕʰi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tɕit
5
陰入
文讀
贛語
南昌
tɕʰit
21
陽入
白讀
客家話
梅縣
sip
5
陽入

粵語
廣州
tʃap
2
陽入

粵語
陽江
tʃɐp
54
上陽入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sip
5
陽入

閩語(閩南語)
潮州
tsip
5
陽入

閩語(閩東語)
福州
tsiʔ
4
陽入

閩語(閩北語)
建甌
tsi
42
陽入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7]  、漢典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8-02]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324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11]
  • 4.    平水韻 十四緝  .搜韻[引用日期2019-08-01]
  • 5.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11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798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403-4404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607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515
  • 9.    辭書搜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08-01]
  • 10.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531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354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47
  • 13.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02]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01]
  • 15.    丁義誠,張國慶,崔重慶.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1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323
  • 16.    劉志基等編著.新漢字讀本[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06:189-190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8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