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雅集圖

鎖定
《雅集圖》是明代畫家陳洪綬創作的紙本白描畫,現藏上海博物館。
圖中作一石案,案上端放一尊雕琢精緻的觀音造像。案前一士人,面對案正展卷吟讀,周圍士人或站或坐,都在側耳聆聽,神情專一。畫中人物,都用金書注出姓氏別號,他們大都仕於明廷,為明代末年的社會名士。全圖以寫法,描繪了各個人物的性格特性,突出了名士風度,與常見陳洪綬誇張的畫軀幹偉岸的形象殊別。人物用白描勾勒,線條清圓細勁,森森然如折鐵紋。 [1] 
中文名
雅集圖
創作年代
明代
作    者
陳洪綬
材    質
紙本
畫作類型
白描畫
規    格
縱29.8釐米,橫98.4釐米
現收藏地
上海博物館
幅    式
長卷

雅集圖畫作內容

畫面中間是雅士們聚會的場面。居中者為當時的書法家米萬鍾,他正盤腿端坐在獸皮上展卷吟誦。他面前一條石案上端放着一座精雕細刻的觀世音像和供奉用的香爐、水盂、花瓶。他的身邊愚庵和尚坐蒲團上,指點着米萬鍾似有所語。他身後的王靜虛、陶幼美、黃昭素,或躬身而立,或拄杖伏案,或正襟危坐。樹蔭之下,陶君側首背身而坐,神態安然。米萬鐘的左側古木叢中,陶周望手拈鬍鬚側依着樹;袁宗道雙手垂拱十分端莊;袁宗道的弟弟當朝吏部郎中袁宏道兩手支杖,身體微前傾。他們都沉浸在米萬鐘的朗朗讀書聲中。 [2] 

雅集圖創作背景

此卷沒有年款,由陳洪綬的款題“僧悔”可知此卷創作於明亡後,時間大約在清代順治四年(1647年)左右。 [3] 

雅集圖藝術鑑賞

雅集圖技法

《雅集圖》局部
《雅集圖》局部(2張)
該圖中左右的三株古樹,樹的輪廓線都是中鋒為主的圓筆。不管是墨色的濃淡,線條的形態圓厚,特別是左側精細刻畫的大樹,線條十分流暢,但有粗細的變化,葉的雙勾也是圓筆。樹的叉枝及結疤處,有方折筆觸,但不鋭利,應物象形。樹形佔拙而厚實。右部的樹幹還有淡筆皴擦,顯示古厚的形態。
次説人物的衣紋,起筆重,有頓筆,因而有頓折之稜角,但接下來的運筆則主要是中鋒,線條的流暢圓轉是主要的特色。像畫面中部的米仲詔,因是背面像,上部連帽披肩,中鋒用筆明顯,衣服下垂的幾根線,也整而流暢,並沒易整為散。至於佛像,則全用中鋒,無一方折之筆。愚庵和尚,除了衣紋以中鋒為主外,其紋飾的細筆曲線,其實也是中鋒,只是重與輕的不同,濃與淡的區別,故雖是白描,同樣有富麗的感覺。甚至地毯的紋飾也基本以圓轉的線條為主,方筆不是這幅作品的用筆特點,散筆也不是。
值得一提的用筆特點,是工與寫的結合,是重與輕的結合。這兩個特點帶來了畫風的獨具一格。陳洪綬大多數畫是沒有寫意之筆的,而這幅畫是例外。尤其表現在山石的皴法上,一改過去的細線空勾堆疊,而採用於筆淡墨寫意的皴法,這既增加了山石的質地感與氣韻的厚實,也增加了情感的抒寫。黃輝身後的山石,勾線後的幹筆皴,十分自然厚實。左部的假山,一層層皴下來,幾乎成一真山了。佛像與雲紋是工細之筆,山石則是寫意之筆,形成對比,突出情趣。用筆輕重的交替,使出現節奏的輕重與墨色的濃淡變化。左部山石的用色濃淡,不但讓山石有了質量的厚重,也讓前後出現了空間感。再如人物衣紋,實際上用的是鐵線描,流暢的頓折,體現人物的個性。如黃輝的袖子幾處方折之筆,顯然為其性格服務的。所以,《雅集圖》的人物性格,顯得多樣有個性,少了方筆與圓筆的結合就體現不出來,如若以方筆為主,勢必單調乏味。 [4] 

雅集圖人物形象

這幅《雅集圖》刻畫的是現實中的人物,故造型也並不怪異,並不是頭大身小的變形。他們的姿勢顯然不一,但氣宇軒昂,偉岸方正。尤其是眼神的刻畫,很能傳神。這都與幾種筆法的交替使用分不開。以王靜虛年紀較大,除了刻畫其額頭、頸部的皺紋外,略為上翹的下巴,可謂傳神。而愚庵和尚臉部的幾處線條十分有分寸。王靜虛顴骨高,幾處短線,突出其瘦。愚庵和尚年輕許多,顴骨飽滿,眼神炯炯閃亮,墨色濃,點睛處的用墨也多。 [4] 

雅集圖名家點評

近現代畫家劉凌滄:人物的運筆極其舒展自如,樹石也澹秀有致,看來畫家創作時是在遊刃有餘的情緒中進行的,正是藝術技巧達到化境的表現。 [5] 

雅集圖重要展覽

2008年12月26日—2009年2月7日,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南陳北崔——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藏陳洪綬、崔子忠書畫特展”展覽在上海博物館舉辦,《雅集圖》在其中展出。 [6] 

雅集圖作者簡介

陳洪綬(1597—1652年),字章侯,號老蓮、悔遲,諸暨(今屬浙江省)人。明代畫家。早年受業於著名學者劉宗周、黃道周門下,1642年曾到北京為國子監生,授中書舍人,供奉內廷,不久即離京南歸。明朝滅亡後,為躲避清兵,一度在紹興雲門寺出家為僧,自號悔遲,亦號老遲。後在杭州以賣畫為生。工詩,擅畫,山水、人物、花鳥無一不精。其畫初受藍瑛影響,後廣泛臨學古人,並大膽突破創新,所作人物、花鳥形象古拙,擅用誇張變形手法,獨樹一幟,為晚明變形主義繪畫大師。與崔子忠齊名於南北,世稱“南陳北崔”。其畫風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著《寶綸堂集》。 [7] 
參考資料
  • 1.    牛蘇放編著.圖説中國 300幅繪畫名作:時代文藝出版社,2012.01:246
  • 2.    齊吉祥主編.中國曆代珍寶鑑賞辭典:文心出版社,1996年07月第1版:606
  • 3.    廖媛雨.陳洪綬《雅集圖卷》考[J].美苑,2013,(第4期).
  • 4.    楚默著.楚默全集 陳老連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14.11:217-218
  • 5.    劉凌滄著;郭菡君整理.劉凌滄講中國曆代人物畫簡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01:257
  • 6.    王惠菊.故宮博物院、上博藏陳洪綬、崔子忠書畫特展[J].上海文化年鑑,2009,(第1期).
  • 7.    陳洪綬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19-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