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雄崖所

鎖定
 雄崖所古城位於青島市即墨區東北端的田橫鎮,東、西、北三面環丁字灣,與西南730米處的玉皇山唇齒相依,隔海與萊陽、海陽相望,素有“雞鳴三縣聞,浪拍三邑驚”之稱,其地勢險要,選位得當,歷為軍事海防要塞。 [2]  因其東北部白馬島上的雄偉斷崖而得名。故城為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所建,屬鰲山衞管轄。雄崖所建成後,成為山東屈指可數的海防要地。雄崖所為一正方形城堡,周長2公里,佔地375畝。城牆由土夯築,外包青磚、石塊,高5米,頂寬3米,十分堅固。
中文名
雄崖所
地理位置
青島市即墨區東北端的田橫鎮
得    名
東北部白馬島上的雄偉斷崖
建    於
1402年
隸    屬
鰲山衞管轄
建築形狀
正方形城堡

雄崖所發展歷史

兩朝海防要地
雄崖所
雄崖所(5張)
明清兩代,山東萊州府的沿海一線曾建有三衞八所,以抵禦倭寇入侵。數百年間,這些衞所在防禦倭寇入侵,鞏固國家海防中發揮了巨大的震懾威力。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這些當年雄踞沿海的海防重鎮,如今多已蕩然無存,湮沒於歷史的長河之中,惟有即墨境內的雄崖所城依然屹立在境域東北端的黃海之濱。儘管它僅是雄崖古所殘存的一部分,但它卻真實地顯示了當年古所的雄姿以及先民們不屈不撓的保家衞國精神,從而招徠着諸多今人前往瞻仰、憑弔。
雄崖所位於即墨市東北44公里處黃海之濱的丁字灣畔,現屬豐城鎮所轄。它東瞰大海,與迎面的白馬島咫尺對峙;西扼羣峯,同背後的玉皇山唇齒相依。地勢險要,選位得當,實為古代海防要塞。因其對面白馬島上有一雄偉的赭色大斷崖,故名為“雄崖守禦千户所”,簡稱“雄崖所”。
元末明初,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屢遭倭寇入侵,沿海居民深受其害。據清同治版《即墨縣誌》載:“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倭夷入寇,即墨、諸城、萊陽沿海居民多被害。”於是,明政府便在東南沿海擇要設戌,廣建衞所,以抵禦倭寇之入侵,保境安民。即墨境內的鰲山衞,雄崖、浮山二守禦千户所就是於明初設置的。
當年萊州府轄區內沿海一線共設有三衞八所、七巡檢司、十六寨、一百四十二墩堡。即墨的鰲山衞,以及“浮山前守禦千户所”(即今青島市南區浮山所)、“雄崖守禦千户所”就在其列。按明代衞所兵員的編制“每衞設前後中左右五千户所,大率五千六百人為衞,千一百二十人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為百户所”(《明史·兵志》)。實際上鰲山衞內轄的右、前、後三個千户所與浮山、雄崖兩個守禦千户所共有邊操軍、京操軍、守城軍、屯田軍3000多名,設指揮使、指揮僉事、千户、百户、鎮撫等武官50多員,配備有大船、哨船、快船、火炮等武器裝備。衞所之間的沿海一線設立烽火墩堡58座。並分兵把守,遇有敵警即以烽火為號,互相支援接應,從而構成了一個嚴密的防禦體系。
雄崖所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3年),所城呈正方形,城牆兩面轉砌,中間以黃土夯實,城週二公里。城開四門,門洞上方皆有門樓。城中的十字大街貫穿所城東西南北,街面寬敞,佈局對稱。城內外除建有所署、官邸及兵營外,還建有城隍廟、關帝廟、菩薩廟、玉皇廟、九神廟、天齊廟、先農壇等宗教、祭祀場所。所設世襲正、副千户各2員,百户5員,管領春戍軍252名、秋戍軍319名、守城軍51名、屯田軍77名。戍軍除在倭寇騷擾季節出海巡邏、作戰外,還擔負着應召保衞京師以及其他戰備任務。守城軍專管保衞所城,並擔負着該所所轄的段村、王騫、王家山、公平山、望山、青山、米粟山、北漸山、陷牛山、朱皋、白馬島等11個墩堡的警戒任務。屯田軍則負責管理分佈於縣內8個墾區的近155頃耕地。
當年雄崖所轄區的軍屯中,要數豐城鎮韓家屯的屯田規模最大。據《韓氏族譜》載:明代韓氏祖先韓九思,因隨永樂皇帝北征有功,被敕封為雄崖所副千户、授飛騎尉、武略將軍,為從五品,在此安家屯田。今之豐城、田橫兩個鄉鎮的北、中、南三個韓家屯均為當年的屯軍墾區。另據豐城鎮彭家屯、金口鎮於家屯的彭、於二姓族譜記載:當年彭、於二姓之先祖因征戰有功,均被封為雄崖百户,並各有封地,在此立村屯田。現雄崖所周圍各鎮所轄的王家屯、江家屯、黃家屯、周家屯、柳樹屯及北阡等村,都是當年雄崖所管轄的軍屯,可見當年雄崖所管轄範圍之廣,沿海防務之重。
明代,衞所不受地方官府節制,“其守禦千户所,不隸於衞,而自達于都司(省都指揮使司)。凡衞所皆隸于都司,而都司分隸於五軍都督府”(《明史·職官志》)。清初,朝廷裁減衞所兵員,廢除衞所長官世襲之制,所署只設千總1員統轄駐軍。至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雄崖所隨同鰲山衞並歸於即墨縣治,但因這裏位置險要、防務繁重,仍設巡檢、把總各1員,統領30名馬步軍在此駐防。乾隆年間,雄崖所巡檢移駐福山縣海口。至此,這個擔負着兩朝海防重任達300多年的雄崖所城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隨着官兵的撤離,所城逐漸荒頹,以至變成了一個村落,即豐城鎮的南、北雄崖所。
雄崖所在歷史上曾起到過防禦倭寇、保衞海疆的積極作用,也為後人留下了一段撫今追昔的歷史寫照。如今,昔日所城的雄姿已不復存在,但東西、南北兩條筆直的大街依然貫通雄崖所全村。所城的東、北兩門已於乾隆年間頹塌,村東南尚有一段城牆殘基依稀可辨。所城的南門經歷了近600年的風雨之後,其門洞和城門樓卻尚完好,門外題額為“奉恩”,門內題額為“迎燻”。西門的城門樓已不存在,但其夯土包磚結構的拱券門洞仍保留着原來式樣。門洞長12.5米,外口高2.5米,內口高3.5米,跨度為2.5米,上方石額鐫有“鎮威”2字,字跡仍清晰可辯。雄崖所城,現為山東省僅存的一處明代城堡式古建築,被列為青島市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現今雄崖所村西首的南、北顏武二村,也是由當年所城的演武場演變而得名。雄崖所的居民,大多為當年守衞所城官兵的後裔,如李、王、趙、韓、陸、陳等氏族之祖先,都曾任過雄崖所千户之職。據雄崖所《李氏族譜》記載:“李氏世居河南開封府陽武縣。一世祖李老保曾任元代山東平章政事,於吳元年歸附明軍,並於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招降元軍賀宗哲部,被監禁身死獄中,後被追贈為榮祿大夫、左柱國(一品)。二世祖李顏為武德將軍(正五品),三世祖李斌因靖難之役有功,世襲武德將軍,並於永樂二年被封為雄崖所千户司,陣亡。四世祖李榮以下至九世祖李茂新均為世襲千户司。”

雄崖所地理環境

牆上用青磚砌成垛口,牆外有護城河環繞,建有“奉恩”、“迎薰”、“鎮威”等城門,門上均築城樓。城內有十字大街道通往各門,街道用石條鋪地,街嶇衢平整,商號林立,市井繁榮。雄崖所是當時防禦倭寇的濱海重地。清雍正十二年(1734)雄崖所被裁撤廢置。城池日漸衰敗,大部分被毀,現南門及南門樓保存尚好。西門仍保留明代初建時的原貌,門洞上方匾額的“鎮威”二字仍可辨認。雄崖所名稱沿用至今。 [1] 

雄崖所文物保護

坐落在雄崖所西門外玉皇山上的玉皇廟,系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所建,先建於雄崖所城三年。分山門、院落、殿堂三部分,總面積為48平方米,供奉玉皇大帝及哪吒、靈官二神。該廟雖處僻壤卻遠近聞名,建築雖不宏偉,當年卻香火旺盛。古往今來,世人評此廟有兩怪:其一、即墨境內的廟宇均為抬梁木構架的木主磚輔建築,惟此廟異之,為以石為主的無樑殿。其二、即墨境內的玉皇廟均為坐北向南,此廟又異之,為坐西向東。其實,説怪不怪。據《中國古建築史》載:“......明代又出現了完全用拱券結構的碉樓和結構用磚拱而外形仿木建築的無樑殿。”以此論之,雄崖所玉皇廟之建築風格是明代建築學的一大創舉。至於坐向,可謂因地制宜。因當地百姓世居沿海,以捕魚為生,他們最懼怕的是海潮、海匪、海難。將玉皇廟坐西向東,面朝大海,以保佑漁家人海上平安,震懾包括倭寇在內的海匪逞兇,是漁家人世代的美好願望。以此論之,玉皇廟與雄崖所的選址用意可謂珠聯璧合、相得益彰。玉皇廟的牆垣、鐘樓及像設已毀於動亂年代,而山門和殿宇仍保存得較為完整,被列為即墨市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被列為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08年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為全國曆史文化名村,09年被評為青島市八大天文景觀之一。 [1] 

雄崖所歷史沿革

明朝初年,倭寇經常襲擾中國沿海郡縣,倭寇之患,使沿海一帶民不聊生,舉國不寧,明廷深以為患,遂在沿海府州縣設立衞、所,構成嚴密的陸海防禦體系。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設立了雄崖守禦千户所,歸山東省都指揮使司管轄。清同治《即墨縣誌》載:雄崖守禦千户所原額設正千户(正五品)2員,副千户(從五品)2員,百户(正六品)5員,吏目1員,正副千户及百户皆世襲。共有京操軍春戎250名、秋戎319名,守城軍51名,屯田軍77名。 清初,廢除了正、副千户及百户的世襲制,改設千總1員,率兵督守。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裁千總,雄崖所並歸即墨縣治,設置雄崖巡檢司,設巡檢1員、把總1員,率馬步兵30名駐防。清乾隆年間,雄崖巡檢司裁撤 [3] 
2015年8月29日,遊客墨水河遊覽雄崖所之後寫下《即墨雄崖所遊感》——
尋古探幽雄崖所,巍峨城樓奉恩門。
憶昔金戈鐵馬日,漢家雄風猶耳聞。
2023年10月,90後作家紫俠狼在查閲明史資料時看到雄崖所古城的歷史,撫今思昔,有感而發,遂寫下一首七絕《詠雄崖所》。
千載孤城萬仞峯,櫻桃花落滿山紅。
半水殘陽沉滄海,霞光猶自照碧空。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