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雁秋詞

(金朝元好問詞作)

鎖定
《雁秋詞》是金末元初文學家元好問創作的一首詞作,是一首詠物詞。
作品名稱
雁秋詞
作    者
元好問
創作年代
金末元初
文學體裁

雁秋詞創作背景

1205年,金國一位16歲的少年赴幷州趕考,途中碰到一個捕雁的人説,他今天捕殺了一隻雁,另一隻逃脱的雁悲鳴不止,然後投地而死。少年聽後非常感動,從獵人手裏買回了那隻殉情的雁,把它葬在了汾河邊上,立碑刻下“雁丘”二字,並即興感懷寫出一首傳世之作《摸魚兒》。
這少年名叫元好問,鮮卑拓跋氏後人,1190年生於山西秀容(今忻州市)韓巖村一個世代書香之家,別號遺山,是名冠金元兩代的詩壇巨擘。他一生有44年生活在金末,有24年生活在元初,其間江山易主,風雲動盪,遺山憤世吟詩、為官恤民、為士請願、奔走存史,最終於1257年客死他鄉。

雁秋詞作者簡介

元好問(西元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金代秀容縣人氏(即今之山西省忻州市),七歲能詩。宣宗貞佑年中,蒙古揮軍南侵,元好問為避兵禍南下,居福山縣(今河南省 宣陽縣西六十里)。三十二歲進士及第,時為興定五年,後金亡不出仕,自號遺山真隱。與李治、張德輝友善,時號龍山三友。金亡不仕,潛心著述。詩中多有傷時感事之作。他是金元之際成就最高的詩人。有《遺山文集》等遺世。   

雁秋詞詩詞原文

雁秋詞 雁秋詞
摸魚兒-雁丘詞
金·元好問
序:泰和五年乙丑歲,赴試幷州,道逢捕雁者雲;“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脱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為識,號曰雁丘。時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邱處。

雁秋詞詩詞鑑賞

這是一首詠物詞。在詞前有小序説“太和五年乙丑歲,赴試幷州,道逢捕雁者雲:‘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脱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地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為識,號曰雁邱。時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邱詞》。”
這就是説,大雁殉情的事強烈的震撼了他,所以在詞的開篇,便陡發奇問,破空而來。作者本要詠雁,卻從“世間”落筆,以人擬雁,賦予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義,想象極為新奇。也為下文寫雁的殉情預做張本;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一個“問”字破空而來,為殉情者發問,實際也是對殉情者的讚美。“直教生死相許”則是對“情是何物”的震撼人心的回答。古人認為,情至極處,“生者不以死,死者不以生”。“生死相許”是對至情至愛的盛讚,這“直教”二字,則聲如巨雷,驚天地,泣鬼神。
“天南地北”二句寫雁的生活。“雙飛客”即為雁。大雁秋南下而春北歸,雙宿雙飛,形影不離,經寒冬,歷酷暑,多像人間的那一對痴男怨女。無論是團聚,還是離別都彷彿眼前,刻骨銘心。“君應”四句揣想雁的心情。“君”指殉情的雁。僥倖脱網後,想未來之路萬里千山,層雲暮雪,形孤影單,再無愛侶同趣共苦,生有何樂呢?不如共赴黃泉吧,這裏對殉情雁的心理世界做了形象的描寫,豐富了詩的意境,引導讀者的熱血不由的沸騰起來。過片後藉助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襯托大雁殉情後悽苦哀婉。
過片以後,作者又藉助周圍景物襯托大雁殉情後的悽苦。在孤雁長眠之處,當年漢武帝渡汾河祀汾陰的時候,簫鼓喧鬧,棹歌四起;而今平林漠漠,荒煙如織,簫鼓聲絕,一派蕭索。古與今,人與雁,更加感到鴻雁殉情的悽烈。但是死者不能復生,招魂無濟於事,山鬼也枉自悲鳴,在這裏,作者把寫景與寫情融為一體,用淒涼的景物襯托雁的悲苦生活,表達詞人對殉情大雁的哀悼與惋惜。
“天地妤” 二句,寫雁的殉情將使它不像鶯、燕那樣死葬黃土,不為人知;它的聲名會惹起上天的忌妒。這是詞人對殉情大雁的禮讚。“千秋”四句,寫雁丘將永遠受到詞人的憑弔。總之,這首詞緊緊圍繞“情”字,以雁擬人,譜寫了一曲悽惻動人的戀情悲歌,表達了詞人對殉情者的哀思,對至情至愛的謳歌。
全詞行文並不複雜,而行文騰挪多變,用事實回答了什麼是至情,寄人生哲理於淡悟之外。《神鵰俠侶》中李莫愁的狂歌當哭,雌雄雙鵰的先後投水而死,更增加了本文的意境。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