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雁柱箜篌

鎖定
雁柱箜篌,新型彈撥絃鳴樂器。因雁柱作導音體而得名。是我國繼雙排弦壓顫箜篌之後,取得的又一個箜篌研製新成果。
中文名
雁柱箜篌
類    屬
新型彈撥絃鳴樂器
來    源
雁柱作導音體而得名
屬    性
箜篌研製

雁柱箜篌形狀構造

瀋陽音樂學院高級實驗師、鋼琴調律維修專家、民族樂器改革家張琨,與音樂界、樂器界專家合作,採用立體式雙面琵琶形共鳴箱和箏式雁柱,借鑑豎琴的形式和絃列設計,吸收韓其華的“雙排弦壓顫”結構原理,設計並製作成功雁柱箜篌,使千年古樂以嶄新的面貌登上世界樂壇。

雁柱箜篌發展簡史

雁柱箜篌初出茅廬

1978年春天,在中央民族樂團向全國科學大會獻禮演出的音樂會上,韓其華研製的“雙排弦壓顫箜篌”第一次出現在首都的音樂舞台上,它與二胡二重奏《二泉映月》,引起了張琨的極大震動和興趣。這種雙排弦箜篌,在弦的上端支以槓桿,兩條弦的張力平衡,使之發出同度音響,在槓桿的作用下,可以演奏出具有民族風格的揉、滑、壓、顫音等音響效果,這無疑是箜篌改革的方向和突破,也是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之所在。但由於採用的是豎琴的共鳴箱,弦的拉力大,加之雙排弦,發音就受到了限制,所以音量比較小。又因為結構佈局方面的侷限,轉調也就成了難題。為了使這項樂器藝術儘快得到發展,張琨思索着、思索着……。他確立了這樣的信念:必須把現代科學和現代音樂密切結合起來,吸收古今中外彈絃樂器的優點和經驗,才能創制出構造合理、性能優良的箜篌。
張琨是瀋陽音樂學院的高級實驗師,他長期從事音樂學院的鋼琴調律和維修工作,已是遠近聞名的鋼琴專家,他還積極參與我國民族樂器的改革工作。早在1958年,他曾根據笙的發音原理,設計了一架鍵盤笙,音域達四個半八度,和聲效果較佳,受到音樂界的好評,並被載入《中國民族樂器改良文集》中。1958年以後,他又與崔作新合作,共同對古箏轉調問題進行研究,經過四代十三稿、二十年的不斷改進,終於在1978年研製成功移柱式轉調箏,1981年榮獲遼寧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獎,文化部科技成果四等。
1979年,我國組織專家向箜篌攻關。中央民族樂團在文化部藝術局、科技局和中國音樂家協會的領導和關懷下,組建了以副團長關立人為組長的箜篌設計研製小組。張琨應邀參與設計,小組成員還有中央民族樂團箜篌獨奏演員崔君芝、中國舞台科技研究所研究員王湘和蘇州民族樂器一廠絃樂器製作家蔣柏松等。強烈的責任感,促使張琨勤奮地思考和工作,他根據改革古箏轉調的經驗,認為必須使箜篌具有超越豎琴的演奏功能,才有其存在和發展的可能性 。
他首先確定了吸收韓其華“雙排弦壓顫箜篌”的結構原理,使其能演奏出具有我國民族音 樂特點的揉、滑、壓、顫音效果。其次是小提琴給了他重要的啓示,一支小提琴,琴箱那麼小,為什麼能發出那樣洪亮而優美的聲音呢?如果將背板那面也裝上馬子和琴絃,不就解決了雙排弦的共鳴了嗎。要使箜篌能夠轉調,擔任雙弦拉力平衡的槓桿必須裝在弦的下端,弦的上端才能安置轉調機械。腦海中浮現出雁柱轉調箜篌的藍圖:採用立式雙面共鳴箱,雁柱為導音體,天平軸與平衡槓桿裝在弦的下方,將豎琴的機械轉調方法移植到弦的上端,使雙排弦同度同時變音轉調。造型上要繼承民族傳統,裝飾採用回首鳳凰形象。
根據這個構思,經過羣策羣力,集思廣益,並通過四十天的試驗,證明紙上的設計可以變為現實。嗣後,蘇州民族樂器一廠蔣柏松等絃樂器製作家,經過五個月的辛勤勞動,完成了雁柱箜篌的試製任務 。

雁柱箜篌初有成就

1980年3月,我國第一架雁柱箜篌在蘇州研製成功(圖)。它張有雙排弦72條,每排36弦,相對應的兩弦同音。音階按C大調七聲音階排列,音域A1—a3,達五個八度。音色明亮、與古箏相像,泛音效果猶如古琴,表現力十分豐富,可以演奏琶音、和絃及復調旋律,尤其演奏揉、滑、壓、顫音效果更佳,從而形成雁柱箜篌特有的音響效果與民族風格。達到專業演奏使用水平,可用於獨奏、重奏或為歌舞和其它樂器伴奏,並可與民族或西洋管絃樂隊協奏。在同年9月舉行的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開幕式上,中央民族樂團箜篌獨奏演員崔君芝用這架箜篌,獨奏了古曲《梅花三弄》並與高胡二重奏《漁舟唱晚》,箜篌通過壓顫奏法模擬古箏音色,描繪出祖國壯美的河山和古代漁夫滿載而歸的歡樂情景。崔君芝當時演奏這架箜篌的圖像,被載入了《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

雁柱箜篌最終成型

十七年後的1997年,一種結構簡練、造價低廉的普及型雁柱箜篌,由筆者和瀋陽音樂學院張琨在北京合作研製成功。這種普及型箜篌,採用立式雙面梯形共鳴箱,音板選用梧桐木製作,表面呈拱形,厚度分佈科學合理。張雙排弦,每排36條,共72弦,相對應的兩弦同音。音列按C大調七聲音階排列,音域C—c4,共五個八度。弦列中d—c3可通過槓桿裝置奏出揉、滑、壓、顫音效果,它像雁柱箜篌那樣,可以運用古琴、古箏、琵琶和豎琴的演奏技法。音質明亮、優美,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雁柱箜篌社會評價

我國著名箜篌演奏家崔君芝對這種普及型箜篌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她在鑑定書上寫道:“1997年12月3日,我試奏了樂聲和張琨共同研製的普及型箜篌,我認為:他們的設計簡練合理,琴頭、琴座可以折裝,這種創新給箜篌的普及和攜帶方便以最大的啓示。我希望能夠在少量生產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及推廣,以滿足目前世界範圍內的對箜篌樂器的需求。這對中國箜篌事業的發展,無疑是一個有力的推動。” 普及型箜篌的問世,將成為女士和少兒學習演奏的首選彈絃樂器之一,適宜一般工薪階層家庭消費,適於音樂院校、文化館、少年宮等單位或個人開辦演奏培訓班。通過系統培訓學習,既能滿足音樂愛好者的迫切需要,也可為國家培養大批箜篌演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