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雀舌草

(石竹科繁縷屬植物)

鎖定
雀舌草(Stellaria alsine Grimm)是石竹科繁縷屬的二年生草本。高15-35釐米,全株無毛;莖叢生,稍鋪散,多分枝;葉片呈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半抱莖,邊緣軟骨質呈微波狀,兩面微顯粉綠色;聚傘花序,頂生或花單生葉腋,萼片呈披針形,花瓣為白色,裂片呈條形,子房呈卵形;蒴果呈卵圓形,種子呈腎臟形,褐色,有皺紋狀凸起;花期5-6月;果期7-8月。 [3]  雀舌草始載於《救荒野譜》。 [4] 
雀舌草在中國分佈於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內蒙古、甘肅等地,在北温帶、印度、越南及喜馬拉雅地區也有分佈。 [3]  耐寒力強,喜陰濕的土壤。主要繁殖方式為種子繁殖。 [5] 
雀舌草全草可入藥,其味甘、微苦,性温。有祛風除濕、活血消腫、解毒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傷風感冒、小兒腹瀉、疔瘡、毒蛇咬傷等病症。民間還常用於治療痔漏、跌打損傷等症。 [6]  其嫩苗或嫩葉可炒食、做湯或涼拌。 [7] 
中文名
雀舌草
拉丁學名
[2]  Stellaria alsine Grimm
別    名
天蓬草,葶藶子,蛇查口,地耳草,田基黃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石竹目
石竹科
繁縷屬
雀舌草
命名者及年代
Murray,1770

雀舌草植物學史

雀舌草始載於《救荒野譜》。 [4] 

雀舌草形態特徵

二年生草本,高15~30cm。莖纖細,莖叢生,下部平卧,上部斜升或直立,稍鋪散,有多數疏散的分枝,綠色或帶紫色,全株無毛。葉對生,無柄;葉片呈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10~17mm,寬2~4m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半抱莖,邊緣軟骨質呈微波狀,兩面微顯粉綠色,兩面均無毛,葉脈顯著;聚傘狀花序,頂生或花單生葉腋,花較少,通常3朵或單朵腋生。花梗細,長8~10mm;萼片5片,披針形,長約2mm,邊緣淡黃色,膜質,外被細毛;花瓣5瓣,白色,比花萼略短,2深裂,幾達底部;雄蕊5枚,有時6~7枚,稍短於花瓣;子房卵形,花柱3個。短蒴果橢圓形,先端6瓣裂;種子多數,腎形,微扁,褐色,有皺紋狀凸起。花期5-6月;果期7-8月。 [1]  [3]  [8] 

雀舌草近種區別

高山雀舌草(變種) (雲南種子植物名錄)
莖細長,柔弱。葉片較小,長約2毫米,寬約1毫米,有時為披針形。花單生頂端或葉腋。蒴果長於宿存萼。
產雲南(維西、德欽)、四川(木裏)。生於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模式標本採自歐洲。
雀舌草 雀舌草
雀舌草 雀舌草
雀舌草 雀舌草
雀舌草 雀舌草

雀舌草產地生境

雀舌草
雀舌草(5張)
雀舌草在中國分佈於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內蒙古、甘肅、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台灣、福建、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藏。在北温帶、印度、越南及喜馬拉雅地區也有分佈。 [3]  多生於田間、溪岸或潮濕地。

雀舌草繁殖方式

雀舌草主要繁殖方式為種子繁殖。 [5] 

雀舌草主要價值

雀舌草藥用價值

雀舌草全草可入藥,其味甘、微苦,性温。有祛風除濕、活血消腫、解毒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傷風感冒、小兒腹瀉、疔瘡、毒蛇咬傷等病症。民間還常用於治療痔漏、跌打損傷等症。 [6] 

雀舌草食用價值

雀舌草嫩苗或嫩葉可炒食、做湯或涼拌。 [7] 
參考資料
  • 1.    江廣渝,江寧拱編著,縉雲山藥用植物,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08,第85頁
  • 2.    雀舌草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04]
  • 3.    雀舌草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4-15]
  • 4.    李建秀,周鳳琴,張照榮主編,山東藥用植物志,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08,第177頁
  • 5.    周國定,胡德具主編,藺草田雜草與病蟲原色圖譜,西泠印社出版社,2007.09,第44頁
  • 6.    潘超美主編,中國民間生草藥原色圖譜 上,廣東科技出版社,2015.03,第184頁
  • 7.    林雲,吳軒,張貴平,林祁主編,中國野菜野果的識別與利用,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01,第275頁
  • 8.    雀舌草(原變種)|Stellaria uliginosa var. uliginosa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