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隸(拼音:lì,dài),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隸”和它的繁體原是兩個不同的字。簡體的“隸”本讀dài,始見於春秋金文,其古字形像手持牛尾一類的東西,用手抓住牛尾表示從後面追上並抓住,此義後世用“逮”表示。繁體“隸”始見於戰國文字,屬形聲字,左部是表音符號,右部的“隸”表示抓住,本義是奴隸、奴僕,又特指古代奴隸的一個等級,後又特指隸卒,即衙門裏的差役。作動詞時指一方附屬於另一方。“隸”又是隸書的簡稱。隸書的得名,一説是因為它“施之於徒隸”,一説是由於秦官府“令隸人佐書”。 [2]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第2版)》 [3]  、漢典網 [4]  ,*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異體字)
中文名
拼    音
lì;dài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VII
倉    頡
LE
鄭    碼
XBKV
筆    順
橫折、橫、橫、豎鈎、點、提、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1035) [1] 
平水韻
隸:去聲八霽;隸:去聲十一隊 [5] 
總筆畫
8+0
四角碼
5090₉
統一碼
96B6
注音字母
ㄌㄧˋ
造字法
隸:會意字;隸:形聲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獨體結構
異體字
*隷、𣜩、𥛓、𥻊、𥻳、*𨽻、𨽹、𨽾、𨾁、𨾀

文字源流

漢字簡化前,“隸”和它的繁體原是兩個不同的字。
【甲組】“隸(dài)”字形演變流程圖 【甲組】“隸(dài)”字形演變流程圖 [2]
簡體的“隸”本是會意字,春秋金文作甲組圖1,是動詞,應讀為dài,手持牛尾,表示趕上並逮住牲畜。此即“逮(dài)”之初文。戰國時繼承春秋象形意味濃重的寫法成為當時的主流,璽印文字作圖5,顯然是追術藝術性而使“構件A”成為特定的符號。小篆使尾由手下握至手中,貼在牛尾兩邊的毛離開牛尾,作甲組圖6,削弱了象形性,也非主流寫法,但被《説文》所採納而成為主流寫法。隸變後楷書作隸,主要是筆勢變化。 [2] 
【乙組】“隸(隸)”字形演變流程圖 【乙組】“隸(隸)”字形演變流程圖 [2]
奴隸的隸,繁體作“隸”,是形聲字,右部的“隸(dài)”作形旁,因放牧牛馬者為僕役,所以用此作形旁;左部的“柰(nài)”指一種落葉小喬木,在“隸”字中表聲(隸與柰同為舌音)。隸變後楷書作“隸”(隸定作“𨾀”)。隨着字形簡化,聲旁“柰”被去掉了,與表示追及的“隸(dài)”成為同形字。隸變時,形旁“隸(dài)”本手持牛尾,牛尾訛作米,遂成乙組圖14、圖15等字,並俗體。 [2] 
《説文解字》還收錄了一個異體字作乙組圖1。字形以“”為聲;聲旁祟為會意字,從出從示,出是腳離某地之象,示是祭祀神主之象,出示結合會“神禍”之意。祟於此字中表聲。“𨾀”與“隸”為重文異體,“𨾀”為小篆,“隸”為古文,二者之別在於聲旁之作“祟”與“柰”。小篆隸隸定後楷書作隸。隸變時,聲旁祟的構件出訛作土,最後楷書作“隷”(祟的構件出訛作士,非土)。“隸”又簡化為“隸”。作為異體,隸與隸之別僅在構件作木與出,作木為原初形體,作出為後代訛變(士又為出之訛)。 [2] 
“隸”本義指奴隸,即為奴隸主奴役的人,在這意義上又可引申為動詞性的奴役、役使。奴隸歸屬於奴隸主,故“隸”又引申為“附屬”,如“隸屬”一詞,是從屬於誰,受誰管轄的意思。 [6] 
“隸(隸)”也是漢字形體之一的“隸書”的簡稱。隸書的得名,晉人衞恆的《四體書勢》認為,隸書的由來是因為秦朝建立後曾採用秦篆字作為標準字,但是篆字難寫,當時便讓“隸人”(即胥吏)來抄寫奏章報告,所以後人稱其為“隸書”。還有一説,在李斯創立小篆的同時,一位叫程邈的獄吏因冒犯秦始皇,被關在監牢裏。他平時就喜歡研究文字,當時身在獄中整天沒事幹,便開始捉摸,怎樣能使字變得好寫好認。於是,他把字分為幾類,有一類去掉重複的筆畫,變得簡單;有一類把偏旁部首進行統一,變得有規律;在寫法上,程邈把詰屈的筆畫變成平直的,把圓轉的部位改成方折,變得好寫多了。於是一種嶄新的字體誕生了。由於當時管獄中的犯人叫“徒隸”,這種書體就被叫做“隸書”。 [7]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被奴役的人;奴隸。
slave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初,斐豹隸也。著于丹書。”
西晉‧潘岳《馬汧督誄》:“狄隸可頒,況曰家僕。”
僕隸
特指奴隸中的一個等級。

《左傳‧昭公七年》:“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僕,僕臣台。”

罪人。

《周禮‧秋官‧司隸》:“掌五隸之法,辨其物而掌其政令。”

指低賤的人。

漢·班固《述韓英彭盧吳傳》:“信(韓信)惟餓隸,布(英布)實黥徒。”
唐·韓愈《送靈師》詩:“耕桑日失隸,朝署時遺賢。”

衙役;差役。

唐·唐彥謙《宿田家》詩:“忽聞扣門急,雲是下鄉隸。公文捧花柙,鷹隼駕聲勢。”
隸卒;皂隸
漢字字體的一種。即隸書。由篆書演化而成,把篆書圓轉的線條變成方折的筆畫。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練字》:“乃李斯刪籀而秦篆興,程邈造隸而古文廢。”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谷水》:“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字石經。”
秦隸漢隸古隸;今隸
(Lì)姓氏用字。



動詞
役使。

《荀子‧議兵》:“功賞相長也,五甲首而隸五家。”
《國語‧魯語下》:“卞有罪而子徵之,子之隸也,又何謁焉?”

附屬;屬於。
be subordinate to;
belong to
《後漢書‧馮異傳》:“及破邯鄲,乃更部分諸將,各有配隸。”
孫中山《倫敦被難記》二:“華人雖同隸一國,而言語多相扞格。”
隸屬
追隨;跟隨。

唐·韓愈《魏博節度觀察使沂國公先廟碑銘》:“臣適執筆隸太史,奉明命,其可以辭。”
唐·柳宗元《小石潭記》:“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動詞
通“肄”。查閲;考察。
examine;
review;
inspect
《史記‧酷吏列傳》:“關東吏隸郡國出入關者,號曰‘寧見乳虎,無值寧成之怒。’”
《漢書‧酷吏傳‧義縱》“隸”作“肄”,顏師古注:“李奇曰:‘肄,閲也。’師古曰:‘肄,音弋二反。’”

通“肄”。研習;研究。
study;
research;
consider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上既觀,使行禮,曰:‘吾能為此。’迺令羣臣習隸,會十月。”(一本作“肄”)。
清·周亮工《書影》卷四:“庚寅在南都,與諸同人隸七夕事,凡數十則,以為無以加矣。”

dài
動詞
及;捕獲。後作“逮”。
catch;capture
章炳麟《新方言·釋言》:“《説文》:‘隸,及也。’案,從後持尾,謂追及禽獲之。遘時言捕曰逮,《漢書·王莽傳》:‘逮治黨與’。正此隸字。今謂捕得為隸住。”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8]  《現代漢語詞典》 [9]  《漢語大字典》 [10-11]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三】【隸部】徒耐切(dài)
隸,及也。從又,從㞑省。又,持㞑者,從後及之也。凡隸之屬皆從隸。 [12] 
【卷三】【隸部】郎計切(lì)
隸,附箸也。從隸柰聲。
𨾀,篆文隸從古文之體。
【註釋】𨾀:徐鉉等注:“未詳古文所出。” [12]  㞑:同“尾”。

説文解字注

【卷三】【隸部】
隸,及也。此與辵部逮音義皆同。逮專行而隸廢矣。
從又,㞑省。又持㞑者從後及之也。徒耐切,古音在十五部。
【卷三】【隸部】
隸,附箸也。附,當是本作坿,淺人改也。《周禮》注:“隷,給勞辱之役者。漢始置司隷,亦使將徒治道溝渠之役,後稍尊之,使主官府及近郊。”《左傳》:“人有十等,輿臣隷。”按,隷與僕義同,皆訓坿箸,故從隸。
從隸,柰聲。郎計切,十五部。
𨾀,篆文隸,從古文之體。按此雲篆文則上古文也。先古後篆,亦丄部之例。但先古後篆,必古從隸,篆不從隸,乃合。各本隸、𨾀俱從隸,則何取爾?有以知篆文必非從隸矣。《九經字樣》雲:“𣜩字故從又持米,從柰聲,‘又’象人手,經典相承作隸已久,不可改正。”《玄應書》曰:“字從米,𠭥聲。”𠭥從又,從祟,音之絹切。考《楊君石門頌》《王純碑》作𣜩。與《字㨾》合。《魯峻碑》作𥛬,與《玄應》合。二人所謂,蓋皆謂《説文》,而右旁皆作〔⿱又米〕。《玄應》説似近是,蓋即《説文》之篆文也。《説文》因小篆作□,故不得先舉篆而系以古文。以其形與古文略相似也,故依革、弟、民、酉之例雲:“從古文之體”。至《玄應》乃説之曰:“從米𠭥聲。”𠭥,之芮切。從米,則唐玄度説以《周禮》曰:“奴,男子入於罪𣜩,女子入於舂稾。” [13] 

廣韻

羊至切,去至以 ‖ 隸聲隊1部(dài)
隸,本也。及也。又音代。
【校釋】音代:即代韻“逮”字。
郎計切,去霽來 ‖ 隸聲隊1部(lì)
隸,僕隷。
隷,上同。俗作𥻳。 [14] 

康熙字典

【戌集中】【隸部】 隸(dài)
(dài)《唐韻》徒耐切。《集韻》待戴切,並音代。《説文》:及也。從又,從尾省。
又持尾者,從後及之也。《玉篇》:亦作逮。《集韻》:或作𨽿。
(yì)又《廣韻》《集韻》《韻會》羊至切。《正韻》以智切,並音肄。義同。
又《廣韻》:本也。
(shì)又《集韻》神至切,音示。《方言》:餘也,秦晉之閒曰隸。○按今揚子《方言》本作𨽹。
(duì)又《集韻》徒對切,音隊。從後及之也。
又一曰與也。
(dì)又大計切。音第。狐子也。○按《爾雅·釋獸》:貍子𧳙。《釋文》:音曳,《集韻》作隸,音大計切,未知何據。
(dài)又蕩亥切,音殆。與迨、𨽿、逮同。 [15] 
【戌集中】【隸部】 隸
(lì)《唐韻》《集韻》並郎計切,音麗。《説文》:附著也。《後漢·馮異傳》:部分諸將,各有配隸。注:隸,屬也。
又《孔融傳》:皆隸名而已。
又《史記·酷吏傳》:關東吏隸郡國出入關者。注:隸,閲也。
又《廣韻》:僕隸。《集韻》:賤稱也。《左傳·隱五年》:皂隸之事。注: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又《桓二年》:士有隸子弟。注:士卑,自以其子弟為僕隸。《周禮·夏官·方相氏》:帥百隸而時儺。《儀禮·既夕》:隸人涅廁。注:隸人,罪人也。今之徒役作者也。《晉語》:其猶隸農也。注:隸,今之徒也。
又官名。《周禮·夏官》:隸僕掌五寢之掃除糞灑之事。
又《秋官》:司隸掌五隸之灋:罪隸、蠻隸、閩隸、夷隸、貉隸。
又《前漢·百官公卿表》:司隸校尉周官。
又《後漢·律曆志》:隸首作數。注:《博物記》曰:隸首,黃帝之臣。一説隸首,善算者也。
又《正字通》:姓也。漢隸延之。又隸書。《晉書·衞恆傳》: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漢因行之。隸書者,篆之捷也。○按隸書,諸説不一。或雲秦後旴陽變小篆為隸書。或言程邈獄中所造。韻會辨之頗當,蓋古之隸,即今之真書行書也。周興嗣《千字文》、杜藁《鍾隸》。蕭子云雲:論草隸法,逸少不及元常,子敬不及逸少。任玠《五體序》雲:隸則羲、獻、鍾、庾、歐、虞、顏、柳。孫過庭《書譜》曰:元常精於隸,伯英工於草,逸少兼之,此皆以真行書為隸也。歐陽修《集古錄》始誤以八分書為隸。《書苑》雲:蔡琰言:割程隸八分,取二分,割李篆二分,取八分,於是為八分書。任玠亦云:八分酌乎篆隸之閒,則隸之非八分可知。《唐六典》雲:校書郞正字,所掌字體有五,一古文,二大篆,皆不用。三小篆,印璽旗旛用之。四八分,石經碑刻用之。五隸書,典籍表奏公私文疏用之。據此,益可信隸即今之楷書。《正字通》:雲:東魏《大覺寺碑》題曰:隸書,今楷字也。亦其一證。
(lì)又《集韻》力智切,音荔。附也。
(lì)又《類篇》力結切,音捩。僕也。
《説文》本作𨾀。《廣韻》:俗作𥛬。《韻會》《正韻》作𨽾,非。 [15]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隸字書寫筆順 隸字書寫筆順
“肀”,中間橫筆兩端出頭。“彐”,居上居中,下橫在橫中線。亅(豎鈎)穿過“彐”寫在豎中線左側。末四筆點、提和撇、捺分寫豎中線左右。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王力系統
l
iei
隸(dài)
董同龢系統
緝/微
d
jəb/jəd
l
iæd
周法高系統
l
ear
隸(dài)
r
iər
隸(dài)
李方桂系統
r
ədh
l
iadh
西漢



東漢




支/祭

iei/iad

支/祭

iei/iad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祭霽

iɑi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祭霽

iæ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l
iei
擬音/王力系統

l
iei
隸(dài)

j
i
擬音/董同龢系統

l
iɛi
隸(dài)

0
jei
擬音/周法高系統

l
iɛi
隸(dài)

0
iɪi
擬音/李方桂系統

l
iei
隸(dài)

ji
i
擬音/陳新雄系統

l
iei
隸(dài)

0
ǐe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6-17]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隸(dài)
去聲
六至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羊至切/音代
0jei
去聲
十二霽


四等
次濁
郎計切
liɛi
集韻
隸(dài)

上聲
十五海

開口呼
一等
全濁
蕩亥切
dɒi
隸(dài)

去聲
六至
船/常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神至切
ʥiɪ
隸(dài)

去聲
六至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羊至切
0iɪ
隸(dài)

去聲
十二霽

開口呼
四等
全濁
大計切
dɛi
隸(dài)

去聲
十八隊

合口呼
一等
全濁
徒對切
duɒi
隸(dài)

去聲
十八代

開口呼
一等
全濁
待戴切
dɒi

去聲
五寘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力智切
liɛ

去聲
十二霽

開口呼
四等
次濁
郎計切
lɛi
增韻


去聲





郎計切

中原音韻

去聲
齊微



次濁

li
中州音韻


去聲
齊微





郎帝切

洪武正韻
隸(dài)

去聲
二寘


次濁
以智切
oie

去聲
三霽



次濁
力霽切
li
分韻撮要

陽去
第二威偉畏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6-17]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li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li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li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ni
35
去聲
文讀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i
35
去聲
白讀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i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ɿ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li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li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di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lei
22
陽去

湘語
長沙
tʰi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tʰi
35
陰去
文讀
湘語
雙峯
di
33
陽去
白讀
贛語
南昌
tʰit
21
陽入

客家話
梅縣
li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tɐi
22
陽去

粵語
陽江
lɐi
54
陽去

粵語
陽江
tɐi
54
陽去

閩語(閩南語)
廈門
le
33
陽去

閩語(閩南語)
潮州
ti
35
陽上

閩語(閩東語)
福州
la
242
陽去

閩語(閩北語)
建甌
li
24
陰入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8]  、漢典 [17]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1-16]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232-233.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203
  • 4.      .漢典[引用日期2020-06-28]
  • 5.    平水韻 八霽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1-16]
  • 6.    左民安,王盡忠著.細説漢字部首 插圖珍藏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09:187
  • 7.    彭嘉強.“隸書”由來瑣談[J].語文知識,1987,(第9期):31-33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2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75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801
  • 10.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608
  • 11.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漢語大字典[M].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2010.04:4609
  • 12.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23.
  • 13.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440-441.
  • 14.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55;347
  • 15.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352-1353
  • 16.    隸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1-16]
  • 17.    隸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1-16]
  • 18.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8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