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隴西行

(唐代王維詩作)

鎖定
《隴西行》是唐代詩人王維樂府舊題創作的五言詩。此詩表現了匈奴入侵、邊防告急的情景。作者沒有正面描寫戰爭,而是截取軍使送書這一片斷,通過描繪出一幅迷茫、壯闊的關山飛雪遠戍圖,側面渲染邊關的緊急狀況與緊張氣氛,展現出詩篇“意餘象外”的深邃與凝重。全詩語言利落,節奏短促,構思精巧,意藴豐富。
作品名稱
隴西行
作    者
王維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題    材
邊塞詩

隴西行作品原文

隴西行
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
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
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 [1] 

隴西行註釋譯文

隴西行詞句註釋

⑴隴西行:古曲名,屬樂府古題《相和歌·瑟調曲》,又名“步出夏門行”。隴西,隴山以西地域,在今甘肅省隴西縣以東,唐代屬於邊疆區域。
⑵走馬:騎馬疾走。走,跑,奔馳。
⑶都護:官名,都護府的長官。漢代設置西域都護,總監西域諸國,並護南北道,為西域地區最高長官。唐代效仿漢代建制,設置六大都護府以統轄西域諸國。
⑷匈奴:中國古代少數民族之一,善騎射,散居大漠南北,過着遊牧生活。這裏泛指中國北部和西部的少數民族。酒泉:郡名,故城在今甘肅省酒泉市東北。
⑸關山:泛指邊關的山嶽原野。
⑹烽戍:古代邊防用烽火狼煙報警的土堡哨所。古代邊疆告警,以烽燧為號,白天舉煙為“燧”,夜晚舉火為“烽”。戍,一本作“火”。斷:中斷聯繫。 [1]  [2]  [3] 

隴西行白話譯文

十里又十里縱馬飛馳,五里又五里不斷揚鞭。
都護告急軍書到,匈奴已圍困酒泉。
關山隘嶺正漫天飛雪,信號斷了看不到烽煙。 [2]  [3] 

隴西行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前後。當時王維以監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出參河西節度使崔希逸幕府。 [2] 

隴西行作品鑑賞

隴西行整體賞析

此詩一開頭,便寫告急途中,軍使躍馬揚鞭,飛馳而來。這樣寫有可能產生把讀者的注意力緊緊吸引住的效果。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馬”“一揚鞭”的瞬息之間,“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風馳電掣般地一閃而過,以誇張的語言渲染了十萬火急的緊張氣氛,塑造了極其鮮明而飛動的形象。這是兩個倒裝句,按一般的寫法是:一走馬十里,一揚鞭五里。但是這樣寫,一個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詩歌語言的正常節奏,讀起來拗口。像這樣“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不僅上口,也因為將“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強調,而突出了馬的速度之快。
中間兩句,點明瞭騎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個“圍”字,可見形勢的嚴重。一個“至”字,則交代了軍使經過“走馬”“揚鞭”的飛馳疾驅,終於將軍書及時送到。
最後兩句,補充交代了氣候對烽火報警的影響。按理,應當先見烽火,後到軍書。然而如今在接到軍書之後,舉目西望,卻只見漫天飛雪,一片迷茫,望斷關山,不見烽煙。是因雪大點不着烽火呢,還是點着了也望不見,反正是烽火聯繫中斷了。這就更突出了飛馬傳書的刻不容緩。寫到這裏,全詩便戛然而止了,結得乾脆利落,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餘地。儘管寫形勢危急,氣氛緊張,而詩中表現的情緒卻是熱烈、鎮定和充滿自信的。
這首詩,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邊塞戰爭,但並不正面描寫戰爭。詩人的着眼點既不在軍書送出前邊關如何被圍,也不在軍書送至後援軍如何出動,而是僅僅擷取軍使飛馬告急這樣一個片斷、一個側面來寫,至於前前後後的情況,則讓讀者自己用想象去補充。這種寫法,節奏短促,一氣呵成,篇幅集中而內藴豐富,在藝術構思上也顯得不落俗套。 [4] 

隴西行名家點評

宋代張戒歲寒堂詩話》:“信不減太白。” [4] 

隴西行作者簡介

王維像 王維像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着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5]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4
  • 2.    鄧安生 等.王維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67-68
  • 3.    張 晨.王維詩全鑑.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20:100-101
  • 4.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36-137
  • 5.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