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隱(拼音:yǐn、yìn)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最古形體為戰國文字。“隱”的原義是築牆掩蔽,延伸泛指藏匿、掩蔽。也引申指隱瞞,瞞着不讓人知道。進而延伸指深藏的、潛伏的。還延伸指秘藏的事情。如“難言之隱”。“隱”也引伸指憐憫、同情。 [9] 
中文名
拼    音
yǐn,yìn
繁    體
部    首
阝(左) [3] 
五    筆
BQVN [1] 
倉    頡
NLNSP  [1] 
鄭    碼
YRXW [1] 
筆    順
橫撇彎鈎、豎、撇、橫撇/橫鈎、橫折、橫、橫、點、卧鈎、點、點 [3] 
字    級
一級(編號:2480) [2] 
平水韻
上聲十二吻(yǐn),去聲十三問(yìn) [19] 
異體字
𤔌、𨼆、隠、𨽌
四角號碼
7723₇ [1] 
UniCode
U+9690 [1] 
總筆畫數
2+9
筆順編號
52355114544
注音字母
ㄧㄣˇ,ㄧㄣˋ
造字法
形聲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15]
關於“隱”的構型,許慎《説文解字》解釋為“從𨸏(“”的異體字)㥯聲”,就是説這個字是以“阜”為形旁表義,以“㥯”為聲旁表音的一個形聲字。從“阜”的字大都與地形地貌以及建築有關,“隱”就可以理解為被土山所擋,前面的景物不能看見 [18]  。許慎説“隱”的聲旁是“㥯”。值得注意的是,秦漢以前的文字中有“隱”而沒有“㥯” [16]  。有論文顯示,“隱”字右半邊原來寫作“〔⿱衣又〕”,如圖A,“〔⿱衣又〕”是“牽”的異體字,在此是聲旁,表示讀音。秦漢文字中“衣”和“心”的寫法相近,加之“隱”又常表示“隱憂”“惻隱”一類的意思,所以秦漢文字中的“衣”便無意或有意地改造成了“心”旁。“㥯”糅合了從“爫”與從“又”兩類異體,原本屬於“衣”上部的筆畫訛變離析成為“工”形,遂成為現代繁體的“隱”字。現代漢字簡化時又根據草書將右部簡化為“急”。《説文》中的“㥯”“𤔌”都是從訛變後的“隱”字截取出來的偏旁,同時兼具了“隱”的讀音。後世的“濦”“穩”“㡥”等字都是在“㥯”字的基礎上新產生的形聲字。 [17] 
“隱”由本義“隔山看不見”引申為“隱蔽”“隱藏”。“隱身”“隱形”中的“隱”取的都是這個義項。山林湖澤,人跡罕至,與世隔絕,於是一些想逃避社會、遠離政治、尋求精神解脱的士人便常常選擇青山綠水把自己隱藏起來,“隱”於是又有了“隱居”的意思。“隱者”就是隱居的人。“隱”又引申為掩蓋真相,也就是“隱瞞”。又由“隱藏”引申出“潛伏的”“藏在深處的”,如“隱患”,意思是潛藏着的禍患。“隱”還可以引申指“不清楚”或“不明顯”,如“隱晦”。“隱”也可用作名詞,指“秘密的事”,如“難言之隱”。 [18]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yǐn
動詞
藏起來不外露。
hide;
screen;
shield;
vover
《易·坤卦》:“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
《左傳·文公十八年》:“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德。”
巴金《家》十:“他看見她們逼近了,便轉身向裏走去,把身子隱在梅樹最多的地方。”
隱藏;隱居;隱蔽;若隱若現
隱瞞,不讓人知道。
conceal
《論語·子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史記·高祖本紀》:“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
燈或火熄滅。
vanish
南朝梁·沈約《麗人賦》:“響羅衣而不進,隱明燈而未前。”

憂傷;哀傷。

戰國·屈原 《九章·悲回風》:“孰能思而不隱兮,照彭咸之所聞。”

哀憐;同情。
pity to
《孟子·梁惠王上》:“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封神演義》第二十回:“懇祈恩台大開慈隱,法外施仁。”
惻隱
審核;審度。
conjecture
《尚書·盤庚下》:“邦伯師長,百執事之人,尚皆隱哉。”

指用隱語暗示。

《韓非子·喻老》:“大司馬御座,而與王隱曰:‘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
漢·劉向《説苑·正諫》:“臣不能為樂,臣善隱。”

堵塞。

《管子·輕重甲》:“請以令隱三川,立員都,立大舟之都。”

通“殷”。震動。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車騎雷起,隱天動地。”(按:《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作“殷天動地”。)

形容詞
精深;微妙。
profound;
delicate;
subtle
《易·繫辭上》:“探賾索隱,鈎深致遠。”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論》:“《春秋》推見至隱,《易》本隱之以顯。”
隱奧;探賾索隱
深藏的;潛伏的。
inside;inward
三國魏·嵇康《琴賦》:“且其山川形勢,則盤紆隱深。”
隱情;隱患;隱疾
用同“穩”。安穩,穩定。
steady;
sedate;
stable
戰國·屈原《九章·抽思》:“超回志度,行隱進兮。”

窮困。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政自之出久矣,隱民多取食焉。”
《荀子·宥坐》:“今夫子累德積義、懷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隱也?”

威重的樣子。

《後漢書·吳漢傳》:“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宏大。
great
漢·劉向《九嘆·遠逝》:“佩蒼龍之蚴虯兮,帶隱虹之逶蛇。”

名詞
指隱居的人。
hermit;
recluse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儒有不屈王侯高尚其事,隱有讓王辭相避世山林。”
《宋書·隱逸傳·周續之》:“時彭城劉遺民遁跡廬山,陶淵明亦不應徵命,謂之尋陽三隱。”

隱秘的事。


隱語,謎語。

《史記·滑稽列傳》:“齊威王之時喜隱。”

矮牆。
low wall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踰隱而待之,督戎踰入,豹自後擊而殺之。”

疾苦;痛苦。

《國語·周語上》:“是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

琴上之飾。

漢·枚乘《七發》:“孤子之鈎以為隱,九寡之珥以為約。”

yìn
動詞
依據;憑依。

《管子·弟子職》:“亦有據膝,毋有隱肘。”

築。

《漢書·賈山傳》:“隱以金椎,樹以青松。”

yǎn
通“偃”。仰卧。

《墨子·公孟》:“告子為仁,譬猶跂以為長,隱以為廣。”

通“偃”。歇息。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變救》:“救之者,舉廉潔,立正直,隱武行文。”

yīn
形容詞
通“殷”。盛多。

晉·左思《蜀都賦》:“邑居隱賑,夾江傍山。”
隱賑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4]  《現代漢語詞典》 [5]  《漢語大字典》 [6]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四】【𨸏部】於謹切(yǐn)
蔽也。從𨸏㥯聲。 [7] 

説文解字注

蔽也。艸部曰:“蔽茀,小皃也。”小則不可見,故隱之訓曰蔽。若《孟子》“隱幾”,字則當為𤔌。𠬪部曰:“𤔌,有所據也。”
從𨸏,㥯聲。於謹切,十三部。 [8] 

廣韻

於謹切,上隱影 ‖ 隱聲文1部(yǐn)
隱,藏也。痛也。私也。安也。定也。又微也。又姓,《吳志》有廷尉左監隱蕃。於謹切。十一。
於靳切,去焮影 ‖ 隱聲文1部(yìn)
隱,隈隱之皃。又於謹切。 [10] 

康熙字典

【戌集中】【阜部】 隱
古文:𤔌、𠃊
(yǐn)《唐韻》《正韻》於謹切。《集韻》《韻會》倚謹切。並音櫽。《爾雅·釋詁》:隱,微也。注:微謂逃藏也。《易·乾卦》:龍德而隱者也。
又《禮·禮運》:大道既隱。注:隱猶去也。
又《説文》:蔽也。《玉篇》:匿也。《論語》: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禮·檀弓》:事親有隱而無犯。《魯語》:刑五而已,無有隱者,隱乃諱也。
又《廣韻》:私也。《論語》:吾無隱乎爾。疏:孔子敎人無所隱惜。
又《玉篇》:不見也。《易·繫辭》:巽稱而隱。注:稱揚命令,而百姓不知其由。《史記·韓安國傳》:壺遂之深中隱厚。
又《禮·曲禮》:不以隱疾。注:隱疾,衣中之疾也。
又《史記·秦始皇紀》: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注:宮刑,一百日隱於陰室養之,故曰隱宮。
又《史記·滑稽傳》:齊威王之時喜隱。《前漢·藝文志》:隱書十八篇。注:劉向《別錄》:雲:《隱書》者,疑其言以相問,對者以慮思之,可以無不喻。
又《禮·玉藻》:隱闢而後屨。注:隱闢,俛逡巡而退著屨也。
又《爾雅·釋言》:隱,佔也。注:隱度。疏:佔者,視兆以知吉凶,必先隱度。《禮·少儀》:軍旅思險,隱情以虞。注:隱,意也,思也。《後漢·安帝紀》:隱親悉心,勿取浮華。注:皆隱審盡心,勿取浮華不實者。
又揚子《方言》:隱,定也。
又《玉篇》:安也。
又痛也。《詩·邶風》:如有隱憂。傳:痛也。《禮·檀弓》:拜稽顙,哀慼之至隱也。稽顙,隱之甚也。《孟子》: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又: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前漢·韓安國傳》:此仁人之所隱也。
又《左傳·昭二十五年》:隱民皆取食焉。注:隱約窮困。又《定三年》:君以弄馬之故,隱君身。注:隱,憂約也。《荀子·儒效篇》:隱隱兮其恐人之不當也。注:隱隱,憂戚貌。
又司馬相如《上林賦》:湛湛隱隱。注:隱隱,盛貌。又《前漢·郊祀歌》:休嘉砰隱溢四方。注:砰隱,盛意。
又《左傳·襄二十三年》:逾隱而待之。注:隱,短牆也。
又《諡法》:隱拂不成曰隱,不顯屍國曰隱,見美堅長曰隱。
又姓。《吳志》:有廷尉左監隱蕃。
又《爾雅·釋草》:蒡,隱葱。注:似蘇,有毛,江東呼為隱葱,藏以為葅。
(yìn)又《廣韻》《集韻》並於靳切,音檼。《廣韻》:隈隱之貌。
又《孟子》:隱几而卧。注:隱,倚也。於靳反。
又《集韻》:築也。《前漢·賈山傳》:厚築其外,隱以金椎。
(yìn)又《集韻》於刃切。駰去聲。《禮·檀弓》:既葬而封,廣輪揜坎,其高可隱也。注:隱,據也。封可手據,謂高四尺所。《釋文》:隱,於刃反。
《集韻》:俗作𨼆、㥯、隱。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阝”2畫,㇌(橫撇彎鈎)一筆寫成。右旁中部是“彐”,中間橫筆兩端不出頭。“阝”窄“急”寬,頂部“阝”低,底部左右旁齊平。“阝”,㇌(橫撇彎鈎)的鈎部在橫中線下側。“急”,“芻”窄“心”寬;“芻”的多筆左側都過豎中線;第四筆短橫在橫中線,“心”,左點在豎中線左方,起筆“芻”左下側;中間點在㇃(卧鈎)上方,右點在㇃(卧鈎)右上方。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ʔ
i̯ən
王力系統
0
iən
董同龢系統
ʔ
jə̆n
周法高系統
ʔ
jən
李方桂系統
·
jənx
西漢



東漢





jə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文欣

jen
北魏後期北齊
文欣

jen
齊梁陳北周隋
真諄臻欣

jen
隋唐
高本漢系統

ʔ
i̯ən
王力系統

0
ǐən
董同龢系統

ʔ
jən
周法高系統

ʔ
iən
李方桂系統

·
jən
陳新雄系統

ʔ
ǐən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14]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十九隱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於謹切
ʔjən
去聲
二十四焮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於靳切
ʔjən
集韻
上聲
十九隱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倚謹切
ʔiən
去聲
二十二稕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於刃切
ʔien
去聲
二十四焮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於靳切
ʔiən
禮部韻略


上聲





於謹切



去聲





於靳切

增韻


上聲





於謹切



去聲





於靳切

中原音韻

上聲
真文

齊齒呼

全清

iən
中州音韻


上聲
真文





葉因上聲

洪武正韻

上聲
八軫


全清
於謹切
ʔiən

去聲
八震


全清
衣刃切
ʔiən
分韻撮要

陰上
第八賓稟嬪畢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2-13]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3]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5-01]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18
  • 4.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1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118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566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7[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479
  • 7.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096
  • 8.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北京:中國書店,2010.12:2425-2426
  • 9.    顏煦之編著.一字一世界 XY[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114-115
  • 10.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279;397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251
  • 12.    隱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1-05-01]
  • 13.    隱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5-01]
  • 14.    隱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5-01]
  • 15.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260
  • 16.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931
  • 17.    馬曉穩.“㥯”字源流考[J].出土文獻,2019,(第2期).125-130
  • 18.    時學祥,趙伯平主編;中國中央電視台海外中心專題部編.語林趣話 精選本[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7.01:472-473
  • 19.    平水韻 十二吻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5-3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