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隰縣

鎖定
隰縣,古稱隰州, [10]  山西省臨汾市轄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臨汾市西北邊緣,晉西呂梁山南麓,典型的黃土高原殘塬溝壑區,屬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毗鄰6個縣,總面積1413.22平方千米。 [10]  截至2021年10月,隰縣轄3個鎮、4個鄉。 [6]  根據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為91394人。 [5] 
隰縣素有“河東重鎮、三晉雄邦”之美譽,以盛產金梨而聞名全國。 [10]  隋開皇五年(585年),今縣境設為隰州民國初年(1912年),改稱隰縣,直隸山西省;2000年10月,實行市管縣體制,隰縣劃歸臨汾市領導。 [10]  隰縣主要景點有隰縣小西天、七里腳石窟、紫荊山風景區晉西革命紀念館 [10]  [12]  2020年6月30日,隰縣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2]  2020年10月,隰縣入選“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名單”。 [3] 
2020年,隰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26億元,農村和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552元、26361元。 [11] 
中文名
隰縣
別    名
隰州 [10] 
行政區劃代碼
141031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山西省臨汾市
地理位置
山西省西南部、臨汾市西北邊緣
面    積
1413.22 km² [10] 
下轄地區
3個鎮、4個鄉
政府駐地
龍泉鎮
電話區號
0357
郵政編碼
041300
氣候條件
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10] 
人口數量
約 9.14 萬(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 [5] 
著名景點
隰縣小西天
七里腳石窟
紫荊山風景區
晉西革命紀念館 [10]  [12] 
火車站
隰縣站
車牌代碼
晉L
地區生產總值
20.26 億元(2020年) [11] 

隰縣歷史沿革

隰縣交通圖 隰縣交通圖
元和郡縣圖志》有“州帶泉泊下濕,故以隰為名”的記載,隰縣因而得名。
春秋戰國時期,稱蒲邑,後歸魏,改蒲陽。
秦漢時期,屬河東郡。漢元狩四年(前119年),置蒲子縣
晉永安元年(304年),劉淵據此,置大昌郡。晉永嘉元年(307年),劉淵稱帝建都。晉永嘉三年(309年),徙都平陽,此地仍為大昌郡蒲子縣。
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於今縣境置南吐京郡、北平昌縣,置汾州,設長壽縣,屬仵城鬱。
北周保定初年(561年),於今縣境置大寧縣。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於今縣城北18千米長壽村置長壽縣,於縣置龍泉郡
隋開皇年間,大寧縣治徙今大寧縣境。隋開皇四年(584年),改汾州為西汾州。隋開皇五年(585年),廢龍泉郡,改西汾州為隰州。隋開皇十八年(598年),長壽縣改稱隰川縣,徙治今縣城北1千米,屬隰州。隋大業三年(607年),改隰州為龍泉郡。
隰縣旅遊線路分佈圖 隰縣旅遊線路分佈圖
武德元年(618年),復為隰州,屬河東道。唐武德二年(619年),設總管府,領隰、中、昌、南汾、東和、西德6州。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大寧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復為隰州,縣俱屬之。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屬河東路。金屬河東南路
天會六年(1128年),改置南隰州,金天德三年(1151年),復為隰州。金興定五年(1221年),於今縣城南30千米午城鎮置仵城縣,屬隰州。
初屬平陽路。元大德九年(1305年),改屬晉寧路。元至元三年(1337年),廢温泉縣,今大麥郊、康城一線以西縣境劃屬隰州隰川縣。
洪武二年(1369年),設隰川縣,隰州屬平陽府
清初沿襲明制。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直隸州。清宣統三年(1911年),以直隸州屬河東道。
民國元年(1912年)5月,隰州改隰縣,直隸山西省
民國二年(1913年)3月,隰縣屬河東道。
1949年,置分區,屬晉南區行署。同年10月,廢隰縣分區,屬臨汾專區管轄。
1954年,隰縣屬晉南專區管轄。
1958年6月,隰縣與大寧合併為隰寧縣。同年9月,又與蒲縣永和石樓合併為呂梁縣。
1961年6月,恢夏隰縣建置,屬晉南專區管轄。
1967年,隰縣屬晉南地區管轄。
1970年,隰縣屬臨汾地區管轄。
2000年10月,實行市管縣體制,隰縣劃歸臨汾市領導。 [10] 
隰縣城市面貌

隰縣行政區劃

隰縣區劃沿革

1950年9月,隰縣轄6個區、83個行政村
1953年,隰縣轄5個區、41個鄉。
1956年3月,隰縣撒銷區建制,擴大鄉區劃,全縣劃為25個鄉。
1961年6月,隰縣轄16個公社、146個生產大隊
1964年11月,隰縣建立城關鎮,轄東南區、西南區、東北區、西北區4個居民委員會。
1971年4月,隰縣的石口、交口、川口、康城4個公社劃歸交口縣,至此,全縣轄1個鎮、12個公社、4個居民委員會,101個生產大隊。
1984年8月,隰縣公社改鎮,生產大隊改村民委員會,全縣轄3個鎮、10個鄉、4個居民委員會,126個村民委員會。
1988年,隰縣新增2個村民委員會。
2001年4月,隰縣轄3個鎮、5個鄉、3個居民委員會,126個村民委員會。
2002年,隰縣村民委員會縮減為97個。 [10] 
2013年,隰縣轄3個鎮:龍泉鎮黃土鎮午城鎮,5個鄉:城南鄉陽頭升鄉寨子鄉下李鄉陡坡鄉,4個居民委員會、98個村民委員會、384個自然村。
2021年5月6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批覆同意撤銷陡坡鄉,併入寨子鄉。 [4] 
隰縣地圖 隰縣地圖

隰縣區劃詳情

截至2021年10月,隰縣轄3個鎮、4個鄉。 [6]  縣政府駐龍泉鎮。 [10] 
隰縣區劃詳情
午城鎮
/

隰縣地理環境

隰縣位置境域

隰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臨汾市西北邊緣,呂梁山大背斜中軸部,介於北緯36°27′22″—36°55′49″,東經110°44′35″—111°15′56″之間。毗鄰6個縣,東鄰汾西縣,西接永和縣,南和蒲縣大寧縣接壤,北靠呂梁市石樓縣、交口縣。全縣總面積為1413.22平方千米,其中南北最長距離44千米,東西最長距離46千米。縣政府駐地距臨汾市人民政府駐地堯都區127千米。 [10] 

隰縣地形地貌

隰縣地處呂梁山區,境內地勢東、西高,中間低,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傾斜,縣境東部為呂梁山脈西麓,為中高山基巖山區和丘陵溝壑區,西部為黃土丘陵溝壑區,中部自北向南為城川河谷區。隰縣屬典型的黃土高原殘垣溝壑區,境內垣面高闊殘缺,溝壑縱橫交錯,山巒連綿,丘陵起伏,海拔大部分在950米—1300米之間,境內最高峯青山溝頂位於黃土鎮,海拔2012.5米;最低點位於午城鎮胡城村昕水河岸灘,海拔762.5米。 [10] 

隰縣氣候

隰縣屬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氣温低且乾燥,四季分明,冬冷夏熱,旱多澇少,春季乾旱少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乾燥,冬季嚴寒少雪。
日照
隰縣累年年均生長期140天,年均無霜期186.5天,最長達234天,最短為148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404.7小時,年總輻射137.1千卡/平方釐米。0℃以上持續期185天(一般為4月15日—10月15日)。
温度
隰縣累年年均氣温9.6℃,1月平均氣温-5.9℃,極端最低氣温-24.2℃(2002年12月26日);7月平均氣温23.0℃,極端最高氣温38.5℃(2002年7月15日)。最低月均氣温-10.7℃(2011年1月),最高月均氣温24.6℃(2001年7月)。平均氣温年較差28.9℃,最大日較差21.8℃(2010年10月5日)。
降水
隰縣累年年均降水量474.2毫米,多數年份降水量在450—550毫米之間。年均降水日數為80天,最多達99天(2003年),最少為60天(1997年)。極端年最大雨量725.9毫米(2003年),極端年最少雨量312.4毫米(1997年)。主要集中在每年5月—10月,8月最多。 [10] 

隰縣水文

隰縣境內河道屬黃河流域,主要河流有昕水河、城川河、東川河、刁家峪河等。全縣河流總長度137.75千米,河網密度1.54千米/平方千米,徑流總量4530萬立方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城川河,從東北至西南流經境內下李鄉、龍泉鎮、午城鎮,長45千米,流域面積864.5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740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東川河、刁家峪河等。 [10] 

隰縣土壤

隰縣土壤主要有:碳酸鹽褐土、褐土性土,棕壤和山地褐土。其中,碳酸鹽褐土主要分佈在七大塬和兩大川,褐土性土分佈在丘陵、溝坡地帶;就垂直分佈來看,海撥在1400米—1700米之間為山地褐土,1750米—1800米之間為山地淋溶褐土,1800米以上為山地棕壤。隰縣土壤絕大部分發育在黃土母質土,土層深厚,通常在50米—100米之間。

隰縣自然災害

隰縣主要自然災害有霜凍冰雹乾旱大風等。冰雹年均發生次數不等,主要發生在6月—9月;霜凍與低温年均發生2—3次,主要發生在上半年4月和下半年10月—11月;乾旱是隰縣最主要的自然災害,一年四季均有發生,主要發生在春季3月—5月,其次是夏秋連旱,特點是範圍廣、歷時長、災情重。 [10] 

隰縣自然資源

隰縣土地資源

隰縣共有土地212.09萬畝,其中農用地110.79萬畝,含耕地38.51萬畝(基本農田20.67萬畝)、林地51.14萬畝、園地9.48萬畝、牧草地11.65萬畝;建設用地3.84萬畝;未利用地94.33萬畝。 [9] 

隰縣礦產資源

隰縣現已查明的礦產有煤、白雲岩石灰岩石英岩狀砂岩耐火粘土花崗石等。其中煤分佈較廣,主要在黃土鎮諳正村、寨子、午城鎮一帶,埋藏有2號主焦煤;白雲岩礦在黃土鎮大坪北東厚度平均在112.7米左右,資源儲量約5600萬噸;石灰岩礦在境內下李鄉上均莊,資源儲量4360萬噸,黃土鎮諳正東溝、西溝電石灰岩,資源儲量約1500萬噸;石英岩狀砂岩資源儲量約112.5萬噸;耐火粘土屬硬質耐火粘土礦,資源儲量約24萬噸;花崗石主要分佈於上莊—紫峪—玉泉寺—黑圪塔—石馬溝一帶,面積約20平方公里,資源儲量約5億立方米。 [9] 

隰縣動物資源

隰縣境內已發現陸棲動物66種。其中,鳥類32種,哺乳動物16種,爬行動物5種,兩棲類2種,節肢動物10種,環節動物1種。大型動物有金錢豹、梅花鹿、野豬、黃羊等。在野生動物中,屬於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的有褐馬雞、梅花鹿;二類保護動物的有金錢豹;三類保護動物的有貓頭鷹等。 [9] 

隰縣植物資源

隰縣自然風景
隰縣自然風景(3張)
隰縣天然林主要樹種有:油松白皮松側柏等;人工林主要樹種有:油松、刺槐、楊樹、五角楓等;灌木林主要樹種有:山桃、山杏、沙棘、刺梅連翹、丁香等;經濟林有:蘋果、梨、核桃、葡萄、杏、海棠等,有禾本科114種,豆科90種,薔薇科35種,菊科47種,其他植物145種,共474種。藥用植物分佈較廣,有甘草、枸杞、桔梗、柴胡生地遠志菌陳等。 [9] 

隰縣人口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隰縣常住人口91394人。其中,城鎮人口46266人,農村人口45128人。男性47326人,女性44068人,總人口性別比為107.39。全縣家庭户35292户,集體户891户,家庭户人口85401人,集體户人口5993人。 [5] 

隰縣政治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縣委書記
李俊平
縣委副書記、縣長
縣政協主席
馬健民
縣人大常委會主任
任靜
參考資料:(截至2024年04月) [7-8]  [19]  [22] 

隰縣經濟

隰縣綜述

2020年,隰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0.26億元,同比增長8.11%。
2020年,隰縣全社會固定資產預計投資完成8億元;農村和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552元、26361元,分別增長15.3%、4.1%。
2020年,隰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1億元,同比減少2.03億,下降16.7%。 [11]  [18] 
2021年,隰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23億元,完成調整預算的116%,同比增加0.22億元,增長22%;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14.66億元,為調整預算的124%,同比減少1.44億元,下降9%。 [16-17] 

隰縣第一產業

2020年,隰縣糧食播種面積31萬畝,特色產業有大棚瓜菜、食用菌、畜牧養殖等。糧食作物以玉米、穀類、薯類為主;主要經濟作物有油料作物、蔬菜、煙葉、藥材;蔬菜品種有白菜、番茄。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其中,玉露香梨種植面積達到23萬畝,規模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一。先後被認定為“第三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1]  中國“果業最受歡迎的梨區域公用品牌10強”、“最有價值的20大水果區域公用品牌”等殊榮,榮登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品牌價值評估為87.43億元。 [10]  [11] 

隰縣第二產業

2020年,隰縣培育以新能源為支撐、梨果全產業鏈為主導的民營企業,盾安98MW風電、昌盛日電30MW農光互補集中扶貧電站併網發電;好樂佳建成年轉化3.5萬噸果蔬凍幹食品生產線,京潤澤數字化果業基地建成投產,野裏垣、善品公社、廣鑫農貿等“農”字號企業以及授漁、玉露香網絡科技等電商企業發展迅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5家。 [11] 

隰縣第三產業

2020年,隰縣圍繞沿黃現代農業文化旅遊帶,編制完成《全域旅遊發展總體規劃》,並通過省級驗收;午城黃土國家地質公園通過國家林草局專家團評審;農村電商發展成效顯著,被商務部評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 [11] 

隰縣交通運輸

隰縣綜述

隰縣境內有晉中南鐵路(瓦日鐵路)、209國道、328省道、329省道貫穿,有縣鄉(鎮)級公路37條。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貫通東西南北,縱橫交錯的交通運輸網絡。 [10] 

隰縣公路

2020年,隰縣建設農村公路371.2公里,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77.03公里。 [11]  縣境內有209國道(呼和浩特—北海)過境,境內長49.74千米,通往大寧縣、呂梁市交口縣;328省道(洪洞永和關),境內長62.09千米,通往蒲縣、永和縣;329省道(臨汾—午城),境內長3.27千米,通往蒲縣。隰縣汽車站為二級客運站,日均發送26輛次客車,日客運量540人次。 [10] 

隰縣鐵路

晉中南鐵路(瓦日鐵路)過境設隰縣站屬中國鐵路太原局集團有限公司管轄,功能定位以煤運為主,兼顧客運,境內長42.15千米。
隰縣在瓦日鐵路的位置 隰縣在瓦日鐵路的位置

隰縣社會事業

隰縣教育事業

隰縣第一中學 隰縣第一中學
截至2020年12月,隰縣累計投入1.8億元,改善城鄉辦學條件,新建4所中學、1所小學、4所幼兒園,縣職教中心通過省級督導評估驗收、特殊教育學校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縣驗收;高考達線人數連續五年大幅增長,大文大理二本以上達線人數由2015年的26人增加到2020年的165人,達線率位居東西山十縣第一名。主要學校有隰縣一中、隰縣二中、隰縣三中、隰縣四中,其中隰縣第一中學為全縣唯一的一所普通高中。

隰縣科技事業

截至2020年12月,隰縣在玉米豐產、梨樹高效生產技術、絨山羊改良、濃縮果汁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居全省領先地位。主要科研機構有省農科院下屬的隰縣試驗站,主要從事農產品研究。 [10]  [11] 

隰縣文化事業

截至2020年12月,隰縣有劇院1座、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檔案館1個。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隰縣文化藝術團、文聯紅紅少兒藝術團。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響鈴高蹺、花傘秧歌、剪紙、旋木、根藝、刺繡、打鼓書等。釀酒工藝、響鈴高蹺、隰縣剪紙、隰縣打鼓書被列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根雕作品《中華魂》《龍》榮獲2005年臨汾市首屆民間藝術精品展金獎。

隰縣體育事業

截至2020年12月,隰縣每年定期舉辦的體育活動有籃球、羽毛球、拔河、棋牌、田徑運動及門球等。100%的城市社區和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佔常住人口的10%。 [10] 

隰縣醫療衞生

截至2020年12月,隰縣有二級甲等醫院1所、二級乙等綜合醫院1所、疾病控制中心1個、鄉鎮衞生院7所。重點醫院有縣人民醫院(二甲)、縣中醫醫院(二乙)、縣婦幼保健院。2020年9月,新建的縣人民醫院投入使用,該院共投資1.95億元、建築面積3.9萬平米、佔地64畝。在全市率先推行“先診療、後付費”和“一站式”醫療服務,健康扶貧工作受到國家衞健委、國務院扶貧辦聯合通報表揚。 [10]  [11] 

隰縣社會保障

截至2020年12月,隰縣組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14703人次,城鎮新增就業5943人,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26355人,城鎮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五項保險參保總人數累計達19萬人次,實現社保全覆蓋。 [11] 

隰縣歷史文化

隰縣方言

隰縣話是山西省地方話,屬漢藏語系—漢語語族—晉語呂梁片—隰州小片,主要分佈在山西省臨汾市隰縣、大寧縣永和縣汾西縣蒲縣。隰縣方言有入聲,但又兼有晉南地區方言(河東方言)的特色,如古全濁聲母今讀塞音、塞擦音不論平仄,都讀送氣音。 [13] 

隰縣歷史事件

重耳奔蒲
春秋時代,晉獻公聽信讒言,派重耳到蒲(今隰縣)守邊關。不久,又遣軍攻打重耳所守之蒲城。蒲城人想抵抗,重耳不允,於是逃到狄國。跟隨他一起出逃的還有狐偃趙衰顛頡魏武子、司空季子。奉命追殺的勃鞮緊追不捨,在無愚塬村莊的牆頭拽住重耳的一隻衣袖,揮劍砍來。重耳趁勢脱袖逃走。勃鞮只斬得衣袖返回。重耳大難不死,流浪十九年後回到晉國繼位,史稱晉文公
紅軍蒞隰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月,紅軍東征進入山西。紅十五軍團七十五師、七十八師大部轉進隰縣,經蓬門一戰,進逼城下,閻軍援兵從臨汾趕到,紅軍沿西川穀地和唐户塬西去,與紅十五軍團二二四團會師朱家峪,紅十五軍團所部基本集結隰縣西川。進軍途中,紅十五軍團與閻軍在龐村、北唐户、陡坡、三交等地作戰20餘次,殲敵1000餘人。為避免與處於優勢的敵人決戰,爭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實現,東征紅軍速戰速決,收縮兵力,在隰縣蓬門整編。同年5月2日,紅十五軍團受命在隰縣張家垣、羅正堡、賀家峪、刁家峪一線掩護中央軍委和一軍團西渡黃河,頂住了裝備精良、以飛機大炮掩護、兵力數倍於己的蔣介石部隊。同日,紅十五軍團七十五師、七十八師離開羅正堡,七十三師轉至羅正堡繼續抗擊蔣閻軍,殲敵一個營,完成了掩護任務,三路大軍平安到達陝北。隰縣是紅軍東征的主戰場,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親臨這裏,跋山涉水、運籌帷幄,為隰縣歷史留下光輝的一頁。
午城戰鬥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月,侵華日軍4000餘人西進,企圖佔領馬鬥關黃河渡口,威脅陝甘寧邊區八路軍總部命令一一五師代理師長陳光、政治部主任羅榮桓,率三四三旅六八五、六八六團及決死二縱隊汾西支隊,在午城一帶伏擊日軍,逼其後撒。從14日起,先突襲了盤踞在午城的日軍十一師團輜重隊,斃敵200餘人,燒燬汽車16輛,繳獲軍用物資若干。18日,日軍一零八師團以步兵600人,騎兵200人和一個炮兵中隊增援午城,10時許,敵人進入伏擊圈,戰鬥打響,一直打了五個多小時,日軍派飛機助陣。又打了四個多小時,仍然相持不下。黃昏,六八五團、汾西支隊分兵支援主陣地,向敵人發起最後圍攻,頑敵被徹底殲滅。戰鬥於19日拂曉結束,共殲日軍1200餘人,擊毀汽車72輛,繳獲步槍200餘支,機槍9挺,山炮3門,騾馬200餘匹及大量軍用物資。挫敗了敵人西進的企圖,成為抗戰史上繼平型關大捷後又一次重要戰鬥。 [10] 
午城戰鬥紀念碑 午城戰鬥紀念碑

隰縣風景名勝

隰縣小西天
隰縣小西天又名千佛庵,位於隰縣城西一里許的鳳凰山巔,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西天是一座佛教禪宗寺院,始建於明崇禎二年(1629年),距今已有390多年的歷史;以明代彩色懸塑藝術而聞名,寺中各尊佛像、裝飾均以泥為原料,“瀝粉貼金”彩繪而成,造價昂貴,尤其是大雄寶殿的彩塑;加之寺院所藏的官版《明永樂北藏》,成為研究中國佛教史、藏經史、倫理道德乃至民俗的稀世珍寶。 [10]  [12] 
隰縣小西天
七里腳石窟
七里腳石窟
七里腳石窟(4張)
七里腳石窟又名七里腳千佛洞,位於隰縣城南鄉七里腳村城川河東岸,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七里腳石窟的發現為研究石窟造像的傳播路線提供了實物例證,是晉西地區目前最早的一處石窟,開鑿於北魏唐朝。寺院坐東向西,依崖開鑿,現存廟院面積東西16米,南北17米,崖高15米,千佛洞共有兩個洞窟,南北並列,窟口均西向,窟內存雕像70餘尊。2013年5月,隰縣七里腳千佛洞石窟被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紫荊山風景區
紫荊山風景區
紫荊山風景區(8張)
紫荊山風景區位於呂梁山脈南麓,海拔1530米,景區面積100多平方千米,主要景點有上天山和下天山廟、玉泉寺和馬刨泉等。紫荊山森林茂密,自然風光景點毗多,到處是奇峯怪石、峭崖秀洞;“陽風洞”、“背風洞”,各踞兩座山頭,都有“風神”石像,並遙相呼應,對峙而立,每座山巒、每個秀洞都有動人傳説。相傳堯王的老師蒲伊子(蒲疇)隱居此地,發明了圍棋,堯王多次入山請教,還把自己的兒子丹朱送來學弈,留下了五千年史話。 [12] 
晉西革命紀念館
晉西革命紀念館
晉西革命紀念館(4張)
晉西革命紀念館是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位於隰縣城南鄉車家坡村龍鳳山腰,紀念館總建築面積342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3252平方米,陳展面積2780平方米;設有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3個展廳,包括黨的早期活動,即創建革命武裝、紅軍東征晉西會議午城戰役、根據地建設、晉西事變、東川戰役、全區解放、踴躍支前、偉大勝利等單元內容。2009年12月,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2] 

隰縣地方特產

隰縣梨
隰縣梨
隰縣梨(4張)
隰縣以盛產梨而聞名全國,由於當地土質疏鬆,無霜期長,日照充足,晝夜温差大,使隰州梨比普通梨的含糖量高4%以上。1999年,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金梨之鄉”,並在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註冊了“隰州梨”商標,為水果出口拿到了綠卡;2001年,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酥梨之鄉";2003年,隰州蜜梨被北京國際農業博覽會命名為“中國名牌產品”;玉露香梨被中國奧組委確定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指定水果;2010年,被山西晉祠賓館選定為專供水果。
隰州牌金梨汁
隰州牌金梨汁以金梨為原料,採用純物理技術科學配製而成,其原汁含量高達60%以上,含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維生素,經國家有關部門鑑定,各種理化和衞生指標均符合國家標準。根據消費者需求現已開發出易拉罐、玻璃瓶、軟包袋等高、中、低不同規格3種包裝6種系列產品,遠銷全國十六個省市和地區。先後榮獲“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金獎”、“山西省首屆農業博覽會金獎”、“山西省名牌產品”等稱號。
三春液酒
三春液酒以隰縣特有的優質高梁為原料,產於南方的大米稻殼為輔料,汾型大麴酵母,再配以午城天然的優質礦泉水,經過21天發酵釀造出來的午城優質白酒。1986年,獲“山西省優質產品獎”;1991年,榮獲“國家輕工業部優質產品獎”;2007年,創“中國清香型醇柔品牌”。
午城玉屏酒
午城玉屏酒
午城玉屏酒(2張)
午城玉屏酒是山西省優質名牌產品,該酒以清香稱著的午城白酒作底酒,按照古典醫藥名方《玉屏風散》,選用參、等十五味名貴藥材,精心配料釀製而成。其特點是酒體清澈明亮,色澤晶瑩正黃,氣味芬芳綿甜。此外還具有補氣、活血,和胃生津、醒脾、舒肝、祛風、固表、強身、健志之功力。 [10] 

隰縣著名人物

馮綸
馮綸(1889年—1954年),字次經,男,漢族,著名法學家、教授,山西隰縣人。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出任山西大學代理校長;1952年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委員,省政法委員會委員,省高級人民法院顧問;1954年當選山西省第一屆人大代表。著有《刑法總論》《民法總論》《平時國際法》《戰時國際法》《商法概論》等書。
喬志敏
喬志敏(1921年—2007年),男,山西隰縣人。1937年10月參加革命工作,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原四川省人民政府顧問,四川省人民武裝警察總隊原政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長,離休幹部。
李廷智
李廷智(1916年—2005年),原名梁建業,男,漢族,山西隰縣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原副司令員。 [14] 

隰縣榮譽稱號

2018年9月6日,隰縣被交通部、農業農村部、國務院扶貧辦聯合命名為“四好農村路建設全國示範縣”。 [15] 
2020年6月30日,隰縣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2] 
2020年10月,隰縣入選“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名單”。 [3] 
2022年11月,被命名為山西省第一批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20] 
2022年11月18日,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第六批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2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