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隨遇而安

(漢語成語)

鎖定
隨遇而安(拼音:suí yù ér ā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盡心下》。 [1] 
隨遇而安(隨:順從;遇:遭遇)指能適應各種環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滿足。偏正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 [4] 
中文名
隨遇而安
外文名
Reconcile oneself to one's situation
拼    音
suí yù ér ān
近義詞
與世無爭隨俗浮沉
反義詞
憤世嫉俗憤憤不平
出    處
《孟子·盡心下》
注音字母
ㄙㄨㄟˊ ㄩˋ ㄦˊ ㄢ
語法結構
偏正式
語法屬性
謂語、賓語、定語、狀語

隨遇而安成語出處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盡心下》:“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 [1] 
宋·朱熹集註:“言聖人之心,不以貧賤而有慕於外,不以富貴而有動於中,隨遇而安,無預於己,所性分定故也。”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隨遇而安”。 [1] 

隨遇而安成語典故

孟子認為,一個人要能做到在貧賤時候能安於生活,在富貴的時候也能知足常樂,這才算是真正有福氣的人。他認為古代賢君大舜就是這樣的人,大舜的一生,開始過着貧賤的生活,後來成了富貴之人,前後的差距有着天壤之別。但是,當初他過着吃乾糧、粗菜的日子時,卻並沒有希望自己富貴起來的心願,好象有終身安於貧賤的心願,氣度。到後來他做了帝王,穿着五彩斑斕的衣服,彈着那五根弦的琴瑟,還有堯帝的兩個女兒在左右服待。這樣的榮耀尊貴,假使是平常人有朝一天得到了,也是要快活得發狂。誰知道,大舜一旦有了這些享受,竟然好象是向來就是這樣生活着似的,並沒有過於驚喜發狂。 [2] 
到了宋代,朱熹解釋説:“言聖人之心,不以貧賤而有慕於外,不以富貴而有動於中,隨遇而安,無預於己,所性分定故也。”意思是不因為自己貧窮低賤就敬慕他人,不因他人富有高貴就內心有所動搖。無論有怎樣的遭遇都要隨遇而安。 [2] 

隨遇而安成語寓意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古人的這副楹聯為人們描述了一個恬淡超然的意境,如果要選擇一個詞語來高度概括的話,非“隨遇而安”莫屬。現實生活中,人們為名所驅,為利所役,為情所困,活得很苦很累,更難以保持住平淡謙和的心境,因此,樹立起達觀、樂觀、隨遇而安的觀念非常必要。隨遇而安不等同於傳統意義上的知足常樂,它包含了更為博大精深的哲學意義,是人與自然、社會和諧共處的切入點。更確切地説,隨遇而安是一種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大膽魄,是以不變應萬變的大智慧,是順應天人合一境界的大謀略。 [3] 
環境往往會有不如人意的時候,問題在於個人怎麼面對拂逆和不順。知道人力不能改變的時候,就不如面對現實,隨遇而安。與其怨天尤人,徒增苦惱,就不如因勢利導,適應環境,從現有的條件中,儘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發掘樂趣。從容地由不如意中去發掘新的前進道路,才是求得快樂與安靜的最好的辦法。身處順境時,不得意忘形、趾高氣揚;身處逆境時,不怨天尤人、自暴自棄;成敗得失轉換之際,仍能物我兩忘、泰然自若。 [3] 

隨遇而安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隨遇而安”指能適應各種環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滿足。偏正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 [4] 
運用示例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六十七回:“出家人隨遇而安,並無庵觀寺院,隨方居住。” [5]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四回:“計算起來,亦是吾生有限,浩劫無涯,倒莫如隨遇而安。” [5] 
清·尹會一《健餘尺牘·示嘉銓》:“保重弱軀,開擴心地,隨遇而安,足慰懸懸矣。” [5] 
參考資料
  • 1.    任超奇主編. 中華成語大詞典 雙色版[M]. 武漢:崇文書局, 2006.05:721
  • 2.    雍曉茹,鹿傳林主編. 中國成語故事全集 上[M]. 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 2000.03:343
  • 3.    拾月主編;王洪鋒,盧麗豔副主編;張帥,車坤,丁輝等編委. 國學與人生 尋找精神家園[M]. 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16.03:61-62
  • 4.    隨遇而安的解釋|隨遇而安的意思|漢典“隨遇而安”詞語的解釋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3-01-03]
  • 5.    程志強編著. 中華成語大詞典[M].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3.09.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