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隨州市曾侯乙墓

鎖定
曾侯乙墓為中國戰國初期曾(隨)國國君乙的墓葬。位於湖北隨州市擂鼓墩。葬於公元前433年或稍後。1978年發掘。墓坑開鑿於紅礫岩中,為多邊形豎穴墓。南北16.5米,東西21米。內置木槨,槨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為夯土。槨內分作東、中、北、西四室。東室置曾侯乙木棺,雙重,外棺有青銅框架,內棺外面彩繪門窗及守衞的神獸武士。中室放置隨葬的禮樂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車馬器等。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墓主45歲左右;殉葬者為13~25歲的女性。
中文名
隨州市曾侯乙墓
別    名
曾侯乙墓
出生地
隨州

隨州市曾侯乙墓簡介

戰國早期曾國君主乙的墓葬。位於湖北省隨州市西郊擂鼓墩。1978年發掘。為巖坑豎穴木槨墓,平面呈多邊形,無墓道,南北向,墓坑長21米,寬16.5米,深13米。木槨周圍填充木炭,頂上敷10~30釐米的青膏泥。槨內分四室,墓主居最大的東室,漆棺,屍體由多層絲織物包裹。殉人共21個,各配木棺,均為13~25歲的女性。出土隨葬品達1萬餘件,有青銅禮器、樂器、車馬器、兵器和金器、玉器、木器、漆器、竹簡等。單樂器即有鍾、磬、鼓、瑟、琴、笙、排簫、篪8種。曾侯乙成套編鐘多達65件,並有2800多個銘文,是震驚中外的巨大發現,為先秦音樂史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和文字資料。其他如多達6600字的240多支竹簡及一件自銘“?鰲鋇南涓牽?保存寫有28宿名稱的天文圖等都具有重要價值。由青銅器上多次出現“曾侯乙乍(作)(持)”之類銘文,可確認此墓的墓主。又據?D鍾銘文推知,曾侯乙下葬的年代當為公元前433年或稍晚。 [1] 

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文物

編鐘
墓中共出土隨葬品萬件以上。其中曾侯乙編鐘一套65件,是迄今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青銅禮器主要有鑊鼎2件、升鼎9件、飼鼎9件、簋8件、簠4件、大尊缶1對、聯座壺1對、冰鑑1對、尊盤1套2件及盥缶4件等。其中尊盤系用先進的失蠟法鑄造,表現出戰國時期青銅冶鑄業所達到的高水平。鍾在中國商朝時就已出現,最初只有3到5枚,到周朝增到9至13枚,戰國時發展成61枚。人們按鐘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鍾編成組,製成編鐘,演奏悠揚悦耳的樂曲。曾侯乙編鐘共65枚,其中1枚是戰國時楚惠王贈送的鎛。編鐘分八組,共分三層懸掛在銅、木做成的鐘架上。鍾架全長10.79米,高2.73米,由六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圓柱承託着。六十五枚編鐘的總重量達3500千克,它的重量、體積在編鐘中是罕見的。鐘上大多刻有銘文,上層十九枚鐘的銘文較少,只標示着音名,中下層四十五枚鐘上不權標着音名,還有較長的樂律銘文,詳細地記載着該鐘的律名、階名和變化音名等。這些銘文,便於人們敲擊演奏。曾侯乙編鐘音域寬廣,有五個八度,比現代鋼琴只少一個八度。鐘的音色優美,音質純正,基調與現代的C大調相同。考古工作者與文藝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鍾演奏出各種中外名曲,無不驚歎。
一九七八年發掘的舉世聞名的中國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我國古代最龐大的樂器,它共六十四件,(計鈕鍾十九件,甬鍾四十五件,鎛一件),分三層懸掛在滿飾彩繪花紋的銅木結構的鐘架上,每層的立柱是一個青銅佩劍武士。它們的形體和重量是上層最小,中層次之,下層最大。最小的一件重二點四公斤,高二十點二釐米;最大的一件重二百零三點六公斤,高一百五十三點四釐米。它們的總重量在二千五百公斤以上。鍾架通長十一點八三米;高達二點七三米。氣魄宏大,場面相當壯觀。這座墓的下葬年代為公元前四三三年,距今二千四百一十餘年。它的出土引起國內外的重視,被認為是世界音樂史上的重大發現。
八十年代初,湖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武漢機械工藝研究所、佛山球墨鑄鐵研究所、武漢工學院和哈爾濱科技大學等單位上百名科技人員通力協作,採用了激光全息攝影和掃找電鏡等現代技術手段,發現我們的祖先早在兩幹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銅、錫、鉛三種成份的最佳配方,以獲得優美的音色;掌握了鐘體大小,鐘壁厚薄與音高的嚴格比例,鑄造出不同音高的編制系列;設計了“合瓦式”的獨特鐘形與複雜的鐘腔結構,形成了奇妙的一鍾雙音和優美的旋律。這套編鐘都能別兩個樂音,全部音域貫穿五個半八度組,高音、低音明顯,中間三個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由於有了完備的中間音,所以能在任何一個音上靈活自如地旋宮轉調。尤為可貴的是,鐘體和附件上,還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錯金銘文,記載了先秦時期的樂學理論以及曾和周、楚、齊等諸侯國的律名和階名的相互對應關係,這一重大發現,據棄了所謂“中國的七聲音階是從歐洲傳來、不能旋宮轉調”的説法。
為了使這套中華樂器史上珍貴的國寶發揮更大作用,科學工作者將曾侯乙編鐘進行復制。一九八三年一月六日至九日,中國音協、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鑄造學會、考古學會的學者專家共八十多人,在武漢對複製的編鐘進行了鑑定。專家通過聆聽和比較原件和複製品每個鐘的音色、音高,並交替欣賞原件的錄音和複製編演奏的《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瀏陽河》、《聖誕夜》等中爍曲。他們認為複製品確實達到了原件的音響效果,高音區清脆,明亮,悠揚;低音區渾厚,深沉,氣勢磅礴。其中演奏出的大多數音樂與原件的差異小於正負五音分之內,為一般聽眾所難以辨別。 [2] 
青銅尊盤
尊高33.1釐米,口寬62釐米,盤高24釐米,寬57.6釐米,深12釐米。
尊敞口,呈喇叭狀,寬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飾玲瓏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紋,形似朵朵雲彩上下疊置。尊頸部飾蕉葉形蟠虺紋,蕉葉向上舒展,與頸頂微微外張的弧線相搭配,和諧又統一。在尊頸與腹之間加飾四條圓雕豹形伏獸,軀體由透雕的蟠螭紋構成,獸沿尊頸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長舌垂卷如鈎。尊腹、高足皆飾細密的蟠虺紋,其上加飾高浮雕虯龍四條,層次豐富,主次分明。盤直壁平底,四龍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隻方耳,皆飾蟠虺紋,與尊口風格相同。四耳下各有兩條扁形鏤空夔龍,龍首下垂。四龍之間各有一圓雕式蟠龍,首伏於口沿,與盤腹蟠虺紋相互呼應,從而突破了滿飾蟠螭紋常有的滯塞、僵硬感。出土時尊置於盤內,兩件器物放在一起渾然一體。
尊是盛酒器,盤一般作水器用,二者合為一器,尊內盛摻有香草汁的酒,祭祀時酌以獻屍,賓禮時酌以飲客。整套器物紋飾繁縟,窮極富麗,其精巧達到先秦青銅器的極點。尤其是器上鏤空裝飾,透視有若干層次,系用失蠟法鑄造,即先用蠟做模,模外做範,加熱烘烤使蠟模融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一個空殼,再將青銅溶液澆灌至空殼內,就可鑄成所需的器物。這一發現,證實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戰國早期,中國的失蠟法鑄造技術已經達到極高的水準。尊和盤均鑄有“曾候乙作持用終”銘文。
編磬
通高109、寬215釐米。 青銅錯金磬架,由一對圓雕怪獸及其頭上插附的立柱為虡,兩根圓杆作橫樑,呈單面雙層結構。獸頂插附的立柱從腰、頂兩處與橫樑榫接。橫樑底等距焊鑄銅環,以串鈎掛磬。磬架施線條流暢的錯金雲紋。
32塊磬系用石灰石或大理石磨成,形若倨句,大小有異,分為兩層四組。最大者:鼓博10.8、鼓上邊32.4、鼓下邊27.5、股博13.5、股上邊22.3、股下邊21、厚2.68釐米,倨句163度。最小者:鼓搏4.9、鼓上邊7.6、鼓下邊6、股博5.7、股上邊6.6、股下邊5、厚1.4釐米,倨句155度。
一磬虡獸舌上有“曾侯乙作持用終”銘文。磬上刻有(其中有少量為墨書)編號和樂律銘文,計708字,意與曾候乙編鐘銘辭相通。經復原研究,知其音域跨三個八度,十二半音齊備。音色清脆,獨具特色。同出有銘磬匣3具,彩繪磬槌兩件。演奏時,需由1人雙手執磬槌,跽地而擊。
通高143.5、鶴高110釐米。
鶴長喙上翹呈鈎狀,引頸昂首佇立,兩翅展開作輕拍狀。拱背,垂尾。鶴首兩側插有兩支銅質鹿角形枝杈。鶴的頭、頸和鹿角上有錯金幾何紋飾,其它部位有鑄成和鑲嵌的雲龍紋。
此器造型別致,是一件獨具風格的青銅工藝精品。鶴和鹿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把鹿角插入鶴頭,將二者置於一身,可稱之為“瑞鶴”。古人把仙人乘車叫“鶴馭”、“鶴駕”。此器出於墓主人棺側,可能反映了死者成仙昇天的思想。

隨州市曾侯乙墓所獲榮譽

2021年10月,入選為“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3] 
參考資料